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傅作義和白崇禧,誰更厲害?兩方面比較過後,根本就不在同一檔次

2024-04-24歷史

一、三點相似之處

其實,傅作義和白崇禧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這三點。

其一:都是保定軍校畢業,白崇禧是第三期,傅作義是第五期,也就是說傅作義是白崇禧的學弟。

其二:都是各自集團(派系)內的實權派(或說二把手)。白崇禧是桂系絕對二哥,而桂系的大哥則是李宗仁,所謂一時「李白」。

傅作義屬於晉系,瓢把子是閻錫山,雖傅作義在後期事實上,已算脫離了晉系,但人們還是習慣於把他,劃歸在閻錫山手下。所以白崇禧和傅作義,從這個角度來言,也是旗鼓相當。

其三:都是國軍的頂級名將。國軍中的名將貌似有很多,什麽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啥的。但可惜絕大多數都是流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劉峙,他也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可後期卻被變成了人人鄙視的「草包將軍」。

而傅作義和白崇禧,自初出茅廬至最終落幕,都威名不減!為何會如此?筆者認為,這就是經典的「環境造就論」。兩人非但不是蔣介石的嫡系,反而還是各自派系,軍事方面的頂梁柱,想生存壯大下去,就只能玩命奮鬥。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吧,劉備手下的關張趙,為啥那麽豪橫?沒辦法,劉備就這麽幾個人,自然一個頂三個用,誰也別想上班摸魚,如此一來,潛能就無限被開發出來了。

白崇禧和傅作義也這情況,還用劉峙做對比吧,他是蔣介石的嫡系,打出名聲來後,可以立馬躺在功勞簿上擺爛,可白崇禧和傅作義敢嗎?不敢!一旦這哥倆躺平,就意味著桂系和晉系要被吃掉……

這其實也是為啥,蔣介石看上去貌似手下名將有很多,但最終卻只能讓杜聿明挑大梁。顯然就一個原因:內部份裂(爭鬥)得太厲害了,而蔣介石卻無法有效整合。

看到這,自然就產生一個疑問:倘若用傅作義跟白崇禧對比,兩人誰更厲害呢?筆者認為,這就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比較了!

二、作戰成績誰更出色?

既然是名將,比較的第一個方面就是軍事才能——由於太過抽象,就用作戰成績說話,主要依據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畢竟前期,連劉峙都是名將,還有啥意義?真金就要火煉!

先說傅作義。都知道平型關大捷吧。不過可知更早的「百靈廟大捷」?這一戰是發生在1936年,屬於「綏遠抗戰」中的一次最著名的戰鬥。據戰後統計:斃敵300、俘敵400、傷敵600,晉綏軍傷亡300余人。

只看這戰損就知道,這一仗傅作義打得有多漂亮。蔣介石興奮地直吼:「實為吾民族復興之起點。」當然,蔣介石這話有點誇張,但卻能反應出「百靈廟大捷」的意義了!

傅作義的「綏遠抗戰」,不但是對日作戰中的第一次收復失地之戰,還直接影響了張學良。在1936年11月27日,他向蔣介石遞交了【援綏請纓抗敵書】,表示:要抗戰不要內戰。遭蔣介石拒絕,於是當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

同時,在抗戰期間,傅作義還打出過光復五原城,反攻包頭等一些列戰績,日寇在傅作義手裏非但沒討到便宜,反而屢屢損兵折將。

至於在解放戰爭中,傅作義的表現就不多說了,畢竟都知道咱晉察冀野戰軍,在傅作義這裏栽過大跟頭,直至咱朱老總到來,才穩住了局面——能讓朱老總出手,足見傅作義的軍事才能有多強了。

再看白崇禧,他在抗戰中就顯得有點尷尬了,比如著名的台兒莊大捷,可真正打出威名的卻是李宗仁,卻很少有人知道,白崇禧也參加了。甚至可以這麽說,李宗仁的所有指揮,都可看成是白崇禧在指揮。

還有昆侖關大捷,白崇禧是最高指揮官,並親自上前線督戰和解決實際問題,「攻堅戰過程中,被日軍反斜面陣地大量殺傷,杜聿明無力解決,由白總指揮親臨一線,改變戰術,先以攻占敵之兩翼,再拆裝炮彈運至,居高臨下炮轟,給予日寇反斜面陣地淪陷性打擊,最終全殲該日軍。」

不過,人們更多記住的卻是杜聿明。那麽為啥白崇禧這麽尷尬?周總理一針見血:「白健生一生自負,卻只看到眼前,在政治上並無遠見。」

證據就是桂柳會戰,日軍攻擊的可是白崇禧的老家廣西,奈何白崇禧卻還打小算盤,為了保存實力,拒絕配合粵軍。為此都導致了「桂軍底層將士憤怒之至,求戰極烈」,可惜白崇禧卻還是壓制。哪料他這一打小算盤,日軍援兵就趕到,白崇禧傻眼……

至於解放戰爭時期,白崇禧「只看到眼前」的毛病,表現得更淋漓盡致,導致他根本就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戰績。唯一的好機會就是,吃掉千裏躍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可惜雖白崇禧擁有巨大優勢,卻還是失敗了……

如今可以有個結論了,顯然傅作義的戰績,要比白崇禧強太多,尤其是用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績一對比,毫無疑問根本就不在同一檔次,傅作義處於碾壓之勢。

三、蓋棺定論誰更優?

倘若說作戰成績的比較是業務能力,也可認為是做事方面比較的話,那麽蓋棺定論的比較,則是做人方面了。這也是影響名將厲害與否的一個關鍵標準。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德國名將隆美爾,因反對希特勒,所以得到了後世尊重。

在這方面,傅作義再次碾壓了白崇禧。

其一:眼界。傅作義之所以能脫離閻錫山,就跟他的眼界有關,因為他意識到了閻錫山跟白崇禧一樣,本質上都是那種「只有小我」的軍閥眼光,其實蔣介石也是這樣。這就是為啥傅作義,最終選擇和平起義的關鍵原因。

白崇禧也曾有過這機會,那是在1949年4月,為爭取白崇禧脫離國民黨,我方委托中間人劉仲榮轉告白崇禧:「既然(白崇禧)喜歡帶兵,將來可以請他繼續帶兵,指揮30萬國防軍(毛主席所說)。」

可白崇禧卻很不耐煩地說:「他們(解放軍)一定要過江,那就非打下去不可了,還談什麽?」

再聯系白崇禧的「桂柳會戰」的慘敗,何為小諸葛?不可否認白崇禧厲害,奈何一個「小」字,終究難成其「大」。

其二:識人。這方面傅作義還是碾壓白崇禧,陳長捷、董其武、安春山等等,都對傅作義馬首是瞻。換句話說就是,正是因傅作義會做人,能識人,才成為一方封疆大吏。

反觀白崇禧,既然認定了李宗仁,但奈何卻又不聽李宗仁的告誡,非要跟著蔣介石去了台灣,你這怎麽說他?

因此白崇禧到底是怎麽死的?如今還是沒人能說清,所以在蓋棺定論方面的比較上,傅作義完勝,甚至給人以根本就不在同一檔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