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曾國藩給弟弟曾國荃一個肥差,弟弟曾國荃不幹,李鴻章:我去

2024-04-24歷史

鹹豐1861年,太平軍攻打上海,上海危在旦夕,曾國藩欣喜萬分,便派弟弟曾國荃去。誰知弟弟不領情說,你讓別人去吧。他的徒弟李鴻章不怕死地說:師傅,我去,我去。

1861年,正駐守於安慶的曾國藩,收到了一封求救信。寫信的人正是戶部主事錢鼎銘。受到上海官紳的委托,錢鼎銘希望曾國藩可以火速出兵,解除上海的燃眉之急。

那麽此時的上海發生了何事呢?

原來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正率領著太平軍攻打上海。太平天國自1955年定都南京後就在盤算著拓展出海口,和清軍爭奪制水權、開展海上貿易。所以對於上海,他們勢在必得。

面對來勢洶洶的太平軍,上海官紳驚懼不已,只得向曾國藩求救。為了讓曾國藩出兵,他們還開出了十分豐厚的條件:如若曾國藩鼎力相助,以後每個月都會接濟湘軍十萬兩軍餉。

曾國藩當即答應下來,並命令他的親弟弟曾國荃率兵支援。可曾國荃卻有自己的盤算:這上海,去不得。曾國荃認為,眼下太平軍已經攻下了江蘇和浙江的多地,孤零零位於東面的上海遲早也要被太平軍收入囊中,自己這一去,不是送死嗎?更何況,他更願意在西面與太平軍作戰,一舉搗毀太平天國的天京老巢,才是真正的大功一件。

說起來曾國荃在軍事政務上的才華,並不遜色於曾國藩。兩兄弟各有各的優勢,曾國藩擅長穩紮穩打,曾國荃則擅長出其不意。早些時候太平軍攻打江西的時候,曾國藩就因為幾次不敵、敗下陣來,還被朝廷責怪「無能」。還是曾國荃想出了「挖掘戰法」,即在城周圍挖掘戰壕,將太平軍圍困在城中,消耗殆盡。

在攻打安慶的時候,曾國藩再次采用曾國荃的戰術,借著兵力充足的優勢,在安慶城周圍挖出了規模十分宏大的戰壕。在曠日持久的圍困中,太平軍完全喪失了鬥誌,被湘軍一舉殲滅。也正是靠著這一戰,曾國荃得到了朝廷的嘉獎,被鹹豐皇帝稱贊為「偉勇巴圖魯」。在滿清的封號中,巴圖魯的意思就是英雄和勇士。

可無論如何驍勇善戰,如今面對著出兵上海的命令,曾國荃還是選擇了退縮。曾國藩見弟弟不願領命,只得另想它法。可是這件事十分棘手,非尋常人可以勝任。正當他發愁率兵人選的時候,一個人主動站了出來,這個人就是李鴻章。

此時的李鴻章還沒有什麽建樹,只是曾國藩的徒弟和下屬。見曾國荃不願前往上海,急於建功立業的李鴻章表示,他願意替老師分憂。就這樣,李鴻章帶領著新組建的淮軍踏上了征程,這也是淮軍出世,並在日後不斷打響名氣的開端。

在李鴻章的支援下,太平軍很快退敗。淮軍不僅得到了精銳的武器補給,還擁有了大量的軍餉支持。而反觀曾國藩兄弟的情況,就遠遠不及李鴻章了。曾國荃以為可以透過搗毀天京得到朝廷厚賞,卻沒想到朝廷不僅沒有嘉獎,還對其起了戒備之心,對湘軍各種排擠和打壓。

在之後的歲月裏,李鴻章的仕途可謂平步青雲,成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太平天國的覆滅,讓李鴻章嶄露頭角,成為朝廷重臣。到了後期,慈禧太後當權,李鴻章又得到了慈禧太後的倚重信任,成為和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關鍵人物。

後世對於曾國藩其人以及他的一生,是充滿爭議的。有人認為他是忠君愛國之臣,在創辦淮軍和洋務運動上面,有著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也有人認為他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歷史的罪人。總的來說,李鴻章是個有著兩面性的人,既有功績也有過失,無法一概而論。

結語:梁啟超曾說過,他敬重李鴻章的才華,但卻悲痛李鴻章的境遇。也許在歷史的洪流下,個人的選擇都是不由自主的。就在簽訂【辛醜條約】後,李鴻章在悲痛屈辱的情緒下,出現了大口吐血的情況,並在不久之後就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