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什麽崇禎剛殺了魏忠賢,明朝就滅亡了?王承恩說了句很中肯的話

2024-04-03歷史

潑皮無賴賭錢瘋,債逼無門自刈宮......可笑如今亂評說:明朝延喘靠斯翁。——【十惡不赦--魏忠賢】

這是一首描述魏忠賢的詩詞,大致意思就是記載了他一生的罪狀。不過,在詩詞的末尾卻進行了轉折,不少人將明朝在末期之所以能茍延殘喘,魏忠賢當居首功。

魏忠賢不是大奸臣嗎?為何會有這樣一種說法呢?其實,早在崇禎皇帝死得時候,他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只不過沒有了機會。

與此同時,崇禎皇帝的貼身太監王承恩,在臨死之前也說了一句話,從某個角度而言,也算是替魏忠賢「翻了案」。

悔不聽哥哥的話

1620年,萬歷皇帝駕崩,天啟皇帝朱由校即位。天啟即位之後,非常信任魏忠賢,所以那段時期也被譽為大明王朝最黑暗的事情——閹黨專權。

有意思的是,當時魏忠賢在朝廷的權利雖然很大,而且名聲也不怎麽好,但是大明的江山卻非常的穩固,山海關很堅固,國內的民生經濟也很好。

可惜的是,天啟皇帝不長命,在位七年就去世了,再加上朱由校沒有兒子,所以皇帝的位置自然而然就落到了朱由檢(朱由校的弟弟)的頭上。

臨終之時,哥哥告訴弟弟:「魏忠賢精明謹慎,而且對我們也比較忠心,所以有什麽事情可以與他商議,他也值得信任。」

奈何,一直以來,朱由檢都與東林黨人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所以他對魏忠賢的痛恨,一點都不比那些人少,恨不得殺之而後快。

因此,在天啟皇帝去世之後,崇禎皇帝登基後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除掉魏忠賢。當時,南方的一些官吏、士子,先後羅列了魏忠賢的十大罪狀,隨後上交給了崇禎皇帝。

崇禎以此為由將魏忠賢貶到鳳陽,可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去鳳陽的途中,崇禎皇帝又找了一個由頭要將魏忠賢抓捕回來正法。

此時,魏忠賢在京城的一位好友偷偷給他傳遞了訊息,得知此事之後,魏忠賢感覺大勢已去。一天夜裏,他喝了最後一次酒後,便在居住的客棧裏上吊自殺了。

聽到這個訊息後,東林黨人內心大喜,崇禎皇帝也仿佛放下了心中的一塊石頭,準備在不久的將來大幹一場,復興大明王朝。

可是,事與願違。魏忠賢去世後,大明王朝開始分崩離析,外有後金軍隊的威脅,而山海關一帶守軍的戰力卻不斷減弱,內有農民起義軍的威脅,卻無一支可用之兵。

在內憂外患中,大明王朝又殘存了十幾年,崇禎皇帝也苦惱了十幾年。最終,在崇禎十七年的時候,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入了北京城,大明王朝滅亡。

當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崇禎皇帝帶著王承恩去了煤山,看了大明山河最後一眼後,在一棵樹上上吊自殺了。

臨死之時,他似乎想到了哥哥當年的話語,同時也說了一句話:「諸臣誤朕也......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皆為奸臣所誤......」

另外,崇禎死後,王承恩也隨著皇帝去了。值得一提的是,臨終前,王承恩也留下了一句肺腑之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其中,「忠賢」說的就是「魏忠賢」。說到這裏就非常有意思了,崇禎皇帝視魏忠賢為大奸臣,王承恩卻將魏忠賢看得非常重要,這是為何呢?其實,王承恩的話不無道理。

暫累吾民一年,卻年年加稅

眾所周知,大明朝之所以崩潰,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出現在財政問題上,而財政問題的核心便是商業稅與農業稅的角逐。

回看崇禎皇帝的前幾任皇帝,當時,大明王朝雖然搖搖欲墜,但是民生經濟依然相對穩定。簡單來說,百姓還不至於造反,而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合理征收了商業稅。

明朝末年,雖然國家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但是內部的商業經濟依然非常發達,尤其是南方的商品經濟已經徹底發展了起來。

張居正擔任丞相時,實行的「一條鞭」法便合理征收了商業稅,所以即使萬歷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大明朝也很穩定。

奈何,崇禎皇帝即位之後,在東林黨人的唆使下,他廢除了對南方商品經濟的商業稅,還美其名曰:「不與民爭利」。

然而,一個國家要發展、要強大,必須要有財政的支撐。那麽,這些財政的支出從哪裏來呢,唯一的答案便是農業稅。

明朝時期,有一個制度:「士大夫不需要納稅」,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百姓的土地都掛靠在士大夫的名下,簡單來說就是被變相吞並,真正在老百姓手中的土地已經不多了。

地少了,稅收便少了,所以為了國家財政,崇禎皇帝不得不向老百姓征收「重稅」,美其名曰:「暫累吾民一年」。

崇禎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他卻不是這麽做的,回看崇禎執政的那十七年間,他幾乎是年年加稅,老百姓的生活一年不如一年。

沒有錢的支撐,山海關守軍的戰力自然是一年不如一年;向老百姓征重稅,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會不斷其一。

就這樣,大明朝陷入了惡性迴圈中,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魏忠賢在世的時候,卻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魏忠賢的不拘一格

魏忠賢從小家裏就窮,長大後更是迷上了賭博、混跡街頭,在資不抵債後,他自己閹割了自己,進入了皇宮當太監。

魏忠賢成為至高的掌權人,雖然離不開朱由校的乳母,但也有他自己的一步步努力。可以說,魏忠賢是一步步爬上來的,見慣了權力場中的黑暗。

因此,魏忠賢身上有一個很好的優點,那就是「不按常理出牌」,而這樣一個性格,曾多次解決明朝的危機。

有一次,明朝的邊關告急,可是手中卻沒有可用之兵。當時,很多人都沒有辦法,魏忠賢等人卻提出向藩屬國借兵。

聽到這個建議後,很多人表示反對,這群人認為:「我們是天朝上國,怎麽可以向下面的人借兵呢,這不是有辱天朝尊嚴嗎?」

魏忠賢卻不管那麽多,直接建言天啟皇帝,皇帝也同意了他的建議。最後,明朝的危機不僅解除了,而且還引進了一大批先進的火器。

在財政問題上,魏忠賢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也建議皇帝征稅,但卻不是向百姓征稅,而是向南方的商業大戶征稅。

商業稅的征收,保障了明朝的財政,有了錢,明朝的軍隊就非常有底氣。回看天啟年間,出現了熊廷弼、袁崇煥等大將,部隊的戰鬥力也非常厲害,幾乎是壓著後金的軍隊打。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有了財政的支持,充足的糧餉造就了士兵戰力的強大,甚至還有余錢組建了關寧鐵騎這樣的精銳。

同樣是征重稅,崇禎征的是老百姓的稅,而魏忠賢征收的商人的稅,征稅群體的不同,也造成了結局的不同。

崇禎得罪了天下百姓,結果被天下百姓推翻,而魏忠賢得罪的是東林黨(南方產業大部份是東林黨人的),所以他被東林黨人一直針對、抹黑著。

可笑的是,1644年,李自成圍困北京時,崇禎向大臣們借錢,他所保護的這群文臣宛若鐵公雞一毛不拔。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東林黨遭到了他的懲罰,並且搜刮出了7000多萬兩的白銀。如果這些錢,用在明朝的部隊中,大明朝、崇禎又何至於此呢?

從諸多的方面來看,崇禎皇帝說「諸臣誤國」,王承恩說「忠賢在,何至於此」,也是兩句大實話。

總的來說,雖然魏忠賢作惡多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弄得大明天下烏煙瘴氣。可是,在他執政期間,最起碼重用袁崇煥,重創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並改善了大明王朝的稅收。

不過,歷史畢竟是儒家學者來寫的,所以魏忠賢在歷史上的名聲自然不會太好。大太監九千歲魏忠賢,強行羅織罪名,迫害正人君子,十惡不赦。

而對於老百姓而言,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便是忠臣,不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便是天下人眼裏的罪人。

正如【三國】中所說的那樣:歷史長河猶如長江東逝的江水,而浪花可以淘盡一切汙泥濁水,可能有人咀罵,亦或者有人贊揚,只不過是是非功過任人評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