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開國中將郭化若回憶與司令員宋時輪一起率領第9兵團參加渡江戰役

2024-04-03歷史

第二十章傳檄江南

素帆百萬飛如箭,

乘風頃刻敵前現。

碧水靜無波,

疏星夜轉多。

彈飛如急急雨,

難阻雄師路。

天險說長江,

功成夜未央。

這首詞是40余年前人民解放軍南渡長江時,我在前線寫下的。每當看到它,就使我想起了當年千舟竟渡的渡江戰役。我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舉摧毀了國民黨軍長期經營的長江防線,解放南京,繼而又攻克上海、杭州、南昌、武漢等重要城市,解放了蘇、浙、皖、贛、閩、鄂等廣大地區,結束了蔣介石、國民黨對這個地區長達22年的反動統治。

淮海戰役結束後,我們根據野戰軍首長的初步渡江設想,緊緊抓住「一切為了打過長江」這一中心環節,全面部署了渡江的各項準備工作,並組織軍、師幹部率偵察隊先期赴預定渡江地段偵察,了解敵情、地形、長江水情、居民及船舶情況。1月19日,華野前委在徐州賈汪召開擴大會議,傳達1月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透過的【關於目前形勢和黨在1949年任務的決議】,研究了渡江作戰的任務、部署和準備工作,廣泛開展政策學習和紀律教育,為我軍渡江南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月9日,根據中央軍委決定,華東野戰軍正式改稱第三野戰軍,所屬部隊整編為第7、第8、第9、第10兵團,我被任命為第9兵團政治委員、黨委書記,司令員是宋時輪,參謀長覃健,政治部主任謝有法,下轄4個軍,即第20軍(原第1縱隊)、第27軍(原第9縱隊)、第30軍(原第12縱隊)、第33軍(原渤海縱隊與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張克俠部合編)。經過整編,統一了編制,充實了各級軍政幹部,補充了大量兵員,為勝利進行渡江戰役和向全國進軍奠定了基礎。

2月18日,三野前委再次在賈汪召開擴大會,傳達了毛主席關於把軍隊變為工作隊的指示,學習有關城市政策和新區農村政策,研究渡江和渡江以後的基本作戰部署及渡江的準備工作。野戰軍司令部還頒發了【京滬杭戰役預備命令】。各兵團根據野司的命令,於2月下旬至3月上旬分別進到長江北岸指定位置,直接進行渡江準備。

按照野司的預備命令,我兵團部有指揮本兵團建制的第27,第30、第33軍和原屬第8兵團建制的第25軍在蕪湖兩側地段渡江的任務。在接到命令後,我和司令員宋時輪、參謀長覃健一起研究了我兵團開進與部署計劃,決定:第25軍於3月2日由明光地區出發,於3月8日前進至含山地區集結;第27軍於3月2日由灰古集,經蚌埠、定遠,於3月10日前進入無為以北以石澗埠為中心隱蔽集結;第30軍主力於3月10日由半邊橋地區出發,沿宿縣、蚌埠、鳳陽城開進,於3月20日前進至全椒地區集結,並以1個師於3月12日前進至烏衣鎮附近向浦口、高旺鎮、烏衣鎮一線警戒;第33軍於3月15日由盧莊集地區出發,沿蚌埠、鳳陽一線開進,於3月23日前進至大橋鎮、江港以北,以老人倉為中心地區集結。

兵團到達無為、含山地區後,依據黨中央、毛主席「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號召和1949年任務的指示,結合野戰軍前委賈汪會議精神的傳達,在全兵團廣泛開展了形勢任務教育和新區政策、城市政策的學習。同時,緊張進行渡江的各項準備,主要是籌集船只、訓練海員,排除部隊中存在的渡江顧慮,解決渡江作戰的戰術問題,派偵察人員渡江偵察等。水上練兵,是渡江作戰的前奏。

開始,各部隊主要是分散隱蔽在內河港漢湖泊中進行,碰上陰雨大霧,就趁江面視線較差,把小船推到長江中練習。組織一個分隊渡江偵察,是第27軍軍長聶鳳智提出的一著妙棋。有一天,聶風智到臨江壩兵團指揮所匯報工作。吃飯時,炊事員端上一小碟炒青菜,一小碟韭菜炒雞蛋。指揮所的同誌告訴他,這兩碟菜不同於以往的菜,是一個偵察員在江南岸偵察時,順手帶來的。聶軍長心裏一動:如果派一支偵察分隊攜電台插入江南,與江南地下黨取得聯系,及時而不間斷地報告當面敵情,戰役發起後還能配合江南遊擊隊接應主力渡江,豈不更有利於大軍南渡?他的這一大膽設想,很快得到了兵團黨委、總前委和中央軍委的批準。第27軍立即組織了1個營的兵力,組成渡江先遣大隊,於4月6日夜晚偷渡過江,進入皖南山區,與皖南遊擊隊會合。這個先遣隊,依靠遊擊隊的力量,收集了大量情報,並在主力渡江時,與遊擊隊聯合起來,一直插到江邊,有力地策應了突擊部隊過江。50年代,有一部電影,叫做【渡江偵察記】,就是依據第27軍先遣大隊的事跡編寫的。

從1946年7月至1949年1月,在2年半的時間裏,我軍共消滅國民黨軍495萬余人,解放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各大解放區已聯成一片,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長江中遊中心城市武漢等地已直接置於人民解放軍的攻擊矛頭之下。我軍的總兵力已由戰爭開始時的120萬余人增加到358萬余人,其中野戰軍188個師(旅)、218萬人,並且建立了強大的炮兵、工程兵、鐵道兵等兵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更加豐富。

與此同時,國民黨統治集團卻已瀕臨絕境。國民黨軍的主力包括那些號稱「精銳之師」的整編第74師、第5軍、第18軍、新1軍、新6軍等,都已被消滅,殘存的軍隊僅有正規軍71個軍227個師115萬人,連同特種兵、機關、學校和地方部隊,總兵力只有204萬人,其中能用於作戰的部隊共146萬人,分布在西起新疆,東到台灣的漫長戰線上,已無法在戰略上組織有效防禦。

在此種不利形勢下,國民黨統治集團向我提出了「和平談判」的請求,以圖保住長江以南半壁江山,贏得時間,重振軍力,爾後卷土重來。1949年元旦,蔣介石發出了包括保存偽憲法、偽法統和反動軍隊等條件的和談聲明;接著又宣布「下野」,不再擔任總統,而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並由他出面要求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毛澤東基於對蔣介石反動本性的深刻認識,於1月14日發表聲明,揭露了蔣介石「和談」聲明的虛偽性,並且表示為了迅速結束戰爭,實作真正的和平,減少人民的痛苦,願意在「懲辦戰爭罪犯」、「廢除偽憲法」等八項條件的基礎上,同南京國民黨政府進行和平談判。與此同時,毛澤東要求人民解放軍作好一切準備,’以便在和談破裂時,立即發起渡江戰役,解放京、滬、杭及江南廣大地區。

長江是世界著名大河,江寬水深,風大浪高,沿江一帶為水網稻田地區,河流縱橫,湖泊很多,極不利於大兵團行動。國民黨軍企圖依靠其殘余兵力,憑借長江天險進行頑抗,阻止我軍南進。到1949年4月初,在宜昌至上海間1800余公裏的長江防線,國民黨軍統帥部共部署了115個師約70萬人的兵力。其中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部75個師約45萬人,布防於江西湖口至上海間800余公裏的地段上;華中「剿總」(後改稱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白崇禧部40個師約25萬人,布防於湖口至宜昌間近千公裏的地段上。另以海軍海防第二艦隊和江防艦隊一部計軍艦26艘、炮艇56艘,分駐安慶、蕪湖、南京、鎮江、上海等地;以江防艦隊主力計艦艇40余艘,分駐宜昌、漢口、九江,沿江巡防;空軍4個大隊,以南京、上海、武漢為基地,支援陸軍作戰。國民黨反動派吹噓說,長江防禦是由陸海空三軍聯合組成的「立體防禦」,共軍難於「飛渡」,以此為他們的軍隊壯膽、打氣。

關於組織渡江戰役的問題,早在淮海戰役進行期間,中央軍委和總前委就進行了初步磋商。1949年1月8日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和3月上、中旬召開的二中全會期間,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同誌又進一步作了研究。決定以第二、第三野戰軍,在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同誌組成的總前委的領導下,於4月間發起渡江作戰,首先殲滅湯恩伯集團,奪取京滬杭地區。3月26日,總前委在蚌埠孫家坪子召開第三野戰軍各兵團負責人會議,聽取各部關於渡江準備工作情況匯報,具體研究渡江作戰部署。3月31日,總前委擬制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以第二野戰軍組成西作戰集團,以第三野戰軍組成中、東兩個作戰集團,於4月15日18時在靖江至望江段發起渡江作戰,以殲滅沿江防禦之敵全部或大部,占領蘇南、皖南及浙江全省,奪取南京、上海、杭州,徹底摧毀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另以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部率第40、第43軍組成先遣兵團迅速南下,攻取信陽,進至武漢正面,在中原軍區部隊配合下,鉗制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作戰。【綱要】將戰役預定為三個作戰階段:第一階段達成渡江任務,實行戰略展開;第二階段割裂和包圍京、滬、杭各點敵人,確實控制浙贛線一段,斷敵退路;第三階段分別殲滅被圍之敵,完成全戰役。【綱要】規定,由我第9兵團(指揮第25、第27、第30、第33軍附特縱炮兵第4團和第1團第1營)和第7兵團共約30余萬人,組成中突擊集團,由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由裕溪口至棕陽鎮段渡江;渡江後,以一部兵力殲滅沿江敵人,並監視蕪湖守敵,主力迅速東進,與第8、第10兵團組成的東集團會合,截斷京杭公路,完成對京滬杭地區敵人的割裂,爾後會同東集團各個殲滅之。為協調行動,中集團渡江後統歸粟裕、張震指揮。

總前委賦予我第9兵團的任務是:由姚溝(不含)至裕溪口段辰細幹渡江突擊,除以一部兵力在蕪湖、裕溪口至和縣段視機渡江控制當塗南北地區警戒南京可能南援之敵,鉗制蕪湖守敵外,主力由龍王廟至泥叉鎮段渡江,完成登陸任務後,以一部策應第7兵團渡江,以不超過1個軍的兵力割殲或包圍三山街、舊縣地區及繁昌地區之敵,並負責監視蕪湖之敵(待交二野第4兵團接替攻殲任務),主力即沿南陵、宣城、十字鋪之線(含)以北地區,經郎溪東西地區挺進至漂陽、宜興及其以南地區集結待機,以策應東集團作戰,並堅決堵擊南京、鎮江地區可能南竄之敵,以便協同東集團,聚殲該敵於南京、鎮江、丹陽、武進、傈陽地區,隨後再東進至無錫地區警戒上海方向之敵,待命配合野戰軍主力奪取上海或單獨進占上海,爾後任淞滬警備任務。

根據總前委的作戰部署,我們兵團領導一起仔細研究了作敵計劃,決定以第27、第25軍為渡江第一梯隊,於荻港至魯港地段渡江:第27軍(附第33軍之第99師及山炮團,另附野炮第2營及榴炮1個連),由荻港至姚溝段渡江,突破江防後,立即向突破口兩翼擴張,接應友鄰搶占沿江各要點,待機占領繁昌、南陵城,控制青弋江,爾後沿宣城、十字鋪、郎溪線東進,直取漂陽並控制之,務求堵殲南京、鎮江可能南竄之敵。第25軍(附野炮第3營2個連,榴炮2個連),於蕪湖至三山街段渡江,占領沿江各要點,準備打擊可能由蕪湖、青弋江、南陵、繁昌來援之敵。在軍主力渡江時應以一部兵力(待第30軍派隊接替後自行歸建)向蕪湖挺進,鉗制與監視該敵,並派精幹部隊分別搶占竹絲港、灣址鎮,掩護軍主力東進,控制宜興,堵擊南逃之敵。

第30軍(附野炮第3營1個連),以1個師(附軍炮兵營)寬正面展開於和縣至新溝街(不含)段,在第27、第25軍渡江時積極佯動,務求鉗制與迷惑蕪湖及其兩側之敵,保證第25軍左翼側安全,完成任務後隨軍主力渡江;軍主力於15日晚尾隨第25軍渡江,進占魯港、石炮鎮、竹絲港及蕪湖以南地帶,掩護兵團主力東進,並接替第25軍威逼蕪湖之任務,相機占領蕪湖,跟蹤追殲潰敵,直至采石磯附近,向北向東警戒,待第二野戰軍部隊接替後即經漂水進至宜興以南地區,堵擊逃敵。

第33軍(欠第99師及山炮團)尾隨第27軍渡江,接替第27軍繁昌地區陣地,掩護兵團直屬隊渡江,待第7兵團東進後,經宣城進至郎溪以東地區,集結待命。

兵團在臨江壩以北地區設定前方指揮所,指揮渡江作戰,爾後尾隨第27軍渡江,進至半邊街附近指揮。

為開辟入江道路,掃除渡江障礙,自4月7日至10日,我兵團第一梯隊兩個軍各以一部兵力掃清了裕溪口至西梁山之間敵人設定的橋頭堡。

4月11日中央軍委電示總前委,依據談判情況,我軍推遲一星期渡江,這是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需要。

4月中旬,我在兵團的一次幹部會議上,就渡江作戰的指導思想問題作了報告,其主要內容是:

一、要以興奮愉快的精神,接受光榮任務。我們歷代祖宗都未曾參加過這樣的大進軍,我們的子孫將來也沒機會參加這樣偉大的渡江作戰。只有我們這一代,恰逢其時,能夠親身參加這一大進軍。因此,大家要以「百倍的興奮與愉快」來迎接這次進軍,緊張地工作,英勇地戰鬥。

二、要以負責謹慎的態度,準備嚴重的戰鬥。敵人雖然馬上要垮台了,但仍然會作最後的掙紮。因此,我們決不能「麻痹松懈,不緊張,不起勁」,要堅決肅清「處處想貪便宜的遊擊主義殘余以及作第二梯隊的懶惰思想」,「堅持嚴肅的負責態度與謹慎態度。」

三、大膽使用力量,認真改進戰法。過去我軍作戰之一個基本要求是「需在被動中爭取主動」。現在情況變了,全域的主動權已完全操於我們手中,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形勢的這一變化,在執行戰鬥任務時要「大膽地使用兵力」,「不能吝音兵力,也不必過多顧慮」。

四、堅決勇猛,有進無退。這次作戰是「渡江突擊」,「背水迎敵」,因此,要求突擊部隊樹立「堅決勇猛,有進無退」的指導思想,並且要掌握突破江防,搶占灘頭,鞏固和擴大灘頭陣地,接應後續部隊迅速過江這個關鍵。

五、猛攻猛追,徹底殲敵。我軍大部渡江後,敵人一部或大部必混亂潰退,軍心必動搖瓦解,因此我們必須抓住時機,「猛追逃敵,以求殲敵於退卻運動中」。同時,還要「使火線政治攻勢密切配合軍事進攻」,即「或用天津方式,或用北平方式」,解放江南,全殲殘敵。

在此期間,我還向總前委提出了打江心洲與渡江登岸之間不留間隙,爭取一次完成,以保持戰役發起的突然性,並在總前委批準後向渡江第一梯隊軍作了布置。

4月20日,國民黨南京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上簽字。當夜,我軍遵照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命令,按預定計劃發起渡江作戰。

20日20時,我第一梯隊第25、第27軍的突擊部隊—第27軍第79師的「濟南第一團」和第25軍第74師的謝楊團分別起航南渡。第27軍軍長聶鳳智和第79師師長蕭鏡海也同時隨「濟南第一團」前進指揮所過江。當晚,第27軍攻占黑沙洲,並在荻港、舊縣之間登陸,殲敵3000余人,21日占領繁昌。第25軍攻取螂魚洲,並在汪家車站、橫山橋地區登陸,俘敵500余人。至21日拂曉,我兵團已有7個師19個團到達長江南岸,攻占繁昌、荻港、舊縣、橫山等要地,並繼續向縱深發展。後續部隊亦於22日白天繼續渡江。兵團前指21日晚自第27軍渡口渡江,第一步進至泥甲橋,第二步進至繁昌附近指揮。兵團直屬隊22日晚隨第33軍渡江。

在我中集團順利渡江後,敵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急於21日親赴蕪湖布置堵擊。但當晚我東、西兩集團也先後開始渡江作戰,在江陰至揚中段及馬當至貴池段突破敵江防,敵苦心經營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全線被我軍突破。敵恐其部隊在沿江一線被分割圍殲,於22日下午倉促部署總退卻。南京、鎮江、蕪湖地區之敵於22日夜、23日晨紛紛南逃,除第55、第68、第96、第88,第99、第21、第123軍分別撤往浙贛路及上海外圍外,主力第54,第51、第4、第45、第28、第66、第20軍則取道京杭國道及其兩側向杭州潰退,妄圖依托浙贛路組織新的防禦。

21日晚,我兵團受命以主力沿南陵、青弋江、宣城、十字鋪之線及以北與高淳之間向東北挺進,控制傈陽,協同在江陰兩側登陸的第10兵團東西對進,截斷京杭國道,阻敵向杭州退卻。據此,我兵團作了如下部署:第25、第27軍務於24日占領南陵、青弋江、灣址鎮並包圍宣城,爾後即以最快速度晝夜兼程東進,務於28日10時進至郎溪附近;第30、第33軍暫留繁昌地區監視蕪湖之敵,並肅清繁昌、南陵、宣城、青弋江之敵,然後以第30軍負責蕪湖城防,待交二野部隊接防,以第33軍東進作戰。

23日,我第30軍占領蕪湖,第25軍在灣址包圍殲滅敵第20軍大部、第99軍一部共1. 3萬余人。當日,除留第30軍之第88師留守蕪湖地區,以待二野接防外,兵團率第25、第27、第33軍和第30軍主力,沿宣城、廣德之線,冒雨日夜兼程,迅速東進。

先後占領郎溪、廣德城,殲敵一部,先頭第27軍一部於28日進至環橋及其以東地區,與已占領吳興之東集團第28軍會師,封閉了合圍口。至此,由南京、鎮江地區南逃之敵,除第54軍已先期逃往上海外,其余第28、第45、第4、第66、第51軍等被我包圍於郎溪、廣德山區。

28日,接野戰軍首長指示,由第9兵團首長統一指揮第9、第10兵團部隊殲滅被圍之敵。根據被圍之敵潰不成軍、序列混亂的特點,我們對各軍軍長提出了以一當十、窮追猛插的要求,只要抓住敵人.就能取得勝利。這一招十分靈驗。第25軍於28日向郎溪東南猛追潰散之敵,俘7000余人。28日晨第33軍由廣德沿廣泅公路東進,與南竄之敵遭遇,當即由公路沿線向北進擊,激戰30余小時,俘敵1. 3萬余人,取得了該軍組建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第7兵團之第24軍28日奉命歸我兵團指揮,參加圍殲戰,共俘敵7000余人。剛歸還我兵團建制的第20軍在漂陽附近俘敵萬余人。至29日,被圍之敵被全部殲滅。此役,我兵團前後指揮的6個軍共殲敵6萬余人。

郎廣圍殲戰結束後,根據野司命令,我兵團即在吳興、長興至灑安鎮、廣德之線以北地區分別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