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開國少將曾庫林回憶挺進東北的山東部隊和南滿部隊合編

2024-04-03歷史

二、部隊大合編

在朱德總司令代表延安總部發表二號命令,冀熱遼部隊向東北進軍時,黨中央也同時估計到,由於中國共產黨在全國所處的地位和面臨的強大敵人及其所采取的內戰政策,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對東北的爭取和發展絕不是短期的、順利的,而必須是與國民黨反動派經過長期爭奪之後,才能進一步鞏固我在東北的既得地位。因此,繼續加強我在東北的力量,支持東北已有局面,是在東北發展中國共產黨強大力量的決定因素。

因此,黨中央於八月下旬分電山東和晉察冀分局,指出:我軍占領東北以後,國民黨反動派力圖與我爭奪東北,我軍除李運昌部已深入遼寧冀察兩區與東北抗日聯軍會師亦有一部探入熱何之外,中央決定從山東調兩個團,冀魯豫調一個團,冀中調一個團,共四個團開赴東北,每團官兵不得少於一千五百人,並限於十日內準備完畢即行出發。

九月十日,中央再電山東、冀魯豫、冀察晉,除原調四個團以外,再抽十個團開赴東北。九月中旬,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之後,黨中央作出了「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決策,並決定派羅榮桓率山東主力五萬人、黃克誠率新四軍第三師三萬五千人,連同其他地區的部隊共十萬大軍,大規模地從海、陸兩路,不失時機地調往東北,以爭取迅速充實東北的自衛力量,並與東北新擴大的部隊擴編與整編。中央強調指出:「向東北冀東進兵和運送幹部,遲延一天就有一天的損失。」在黨中央的號令下,十萬部隊及兩萬幹部克服重重困難,陸續向東北開進。

首先到達的是冀察魯豫部隊的一部。十月中旬,由沙克同誌率領的冀中軍區三十一團一千五百人到達錦州地區。十月下旬,駐晉西的呂正操同誌率晉綏一個團十月四日到達沈陽;鄧克明同誌率冀魯豫一個團十月下旬到達沈陽;周仁傑同誌率冀中兩個團約四千人於十月上旬進入熱河地區;進入熱河的還有肖克、羅瑞卿等同誌率領的一部份部隊。

接著到達東北的是山東部隊。九月底,肖華率山東軍區之司、政、供、衛等一千余名千部作為先頭部隊到達東北安東地區。同來的幹部有吳瑞林,周赤平、劉西元等十月中旬,萬毅率山東軍區濱海支隊三千五百人,及膠東幹部八十人從黃縣龍口渡海到達沈陽之馬三家後,去吉林海龍,東豐、西豐一帶。

十月下旬,吳克華、彭嘉慶率領的膠東軍區第六師及第五師兩個團共八千余人,到達營口地區。山東地區調東北的部隊數量較大,共有五、六萬人。

黨中央要求膠東和遼東采取切實辦法,進行海運,以縮短路上時間。為組織部隊海運,山東支隊專門派幹部與先頭進入東北的冀熱遼部隊磋商,我立即派出一部份幹部與翻到狄協助山東部隊進行渡海工作,並解決船只,糧食等問題。同時,冀東方面也動員了大批風船南馳龍口、利津沿岸,協助海運。但由於美國軍隊借口協助受降華北敵軍,於十月份陸續進占華北沿海主要城市,使我軍起渡點受到一定限制,同時美機美艦經常出沒在我軍航線上進行阻撓,因此山東部隊只能分海路、陸路同時運兵。

十月下旬,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同誌率軍區指揮機關及直屬部隊共四千人,從膠東龍口乘船渡海,在遼寧省莊河縣及金縣以東的貉子窩登陸,十一月上旬到達安東及沈陽。接著,山東部隊主力六個師及一個旅,在羅舜初、梁興初、韓先楚、吳克華、彭嘉慶、劉興元等同誌帶領下,也先後於十一月底或十二月初進入東北。其中三師和警三旅在十二月初進駐沈陽、鞍山地區,與我冀熱遼十六軍分區發展的二十一旅、二十三旅勝利會師。

從蘇北解放區還調入了黃克誠同誌率領的新四軍第三師。這個師下轄四個旅,即七旅、八旅、十旅、獨立旅及三個特務團,共三萬余人。這支部隊九月二十八日由蘇北推陰啟程,經山東臨沂、萊蕪,走了一個多月才到達河北玉田一線,原打算經山海關進入東北,因為山海關失守,改從冷口繞道進入,十一月二十五日到達東北義縣。

十一月份,由肖勁光、莫文驊帶領的延安留守兵團一部到達東北。延安來的三五九旅和陜甘寧警備一旅也進入東北。三五九旅由劉轉連、葉福生帶領,警備一旅由文年生、雷競天帶領。這兩支部隊共六千余人,在日本投降前夕,曾奉命從延安地區南下,到八路軍太行山後方總部的林縣時,奉命停止前進,折回北上,歷盡艱辛,到達東北。三五九旅三千余人十月下旬到達本溪、撫順地區,然後出發去北滿,警備一旅三千余人留在錦州地區。

另外,延安來的教一旅、教二旅也進入東北。教一旅由趙成金率領,由延安直接開往東北。教二旅(不夠一個旅)由黃永勝率領,原來是護送延安幹部團到東北的,中途奉命留熱河,以後又奉命進入錦州。

除大批部隊進入東北外,各解放區還抽調大批地方幹部開進東北。

十萬部隊及兩萬幹部到達東北後,有的進入西滿齊齊哈爾一線;有的進入北滿哈爾濱一線;也有的留在南滿和東滿牡丹江一線。在那些日子裏,每當我聽到和看到我軍這麽多部隊進入東北時,心裏總是激動不已。

同時,國民黨軍隊也從陸上、海上、空中進入東北,推備擴大內戰。

為了挫敗國民黨的軍事進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間,東北入民自治軍在阜新召開了軍事會議,會議主要是研究我軍的戰略部署。阜新會議後,我軍主力由林彪率領轉向西滿,放棄在北寧路作戰。十二月二十八日,毛澤東同誌代表黨中央給東北局發來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電報指示,指出:在戰略上要「讓開大路,占領兩廂」。接著,我軍主力撤離一些城市。李運昌同誌奉命帶二十二旅、二十三旅、三十旅、炮兵旅及熱遼縱隊轉戰熱河。同時,東北局機關和遼寧省、沈陽市的黨政機關以及部隊撤離沈陽。從此,爭奪東北的鬥爭更加白熱化,我軍進入了自衛戰爭的新階段。

為了統一指揮東北各地的我軍武裝力量,一九四六年一月四日,中央軍委釋出命令,決定將「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為「東北民主聯軍」。林彪為總司令,彭真為總政治委員,陳雲、李富春為政治委員,羅榮桓、程子華為副政治委員,呂正操、李運昌、周保中為副司令,肖勁光為副司令兼參謀長。同時,為使新編的部隊加強領導,使主力部隊得以補充,形成強大的戰鬥力,杭禦蔣軍的進攻,東北局適時地提出了「把巴掌變成拳頭」的口號,並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八日的作戰部署指示中要求:「最近登陸之羅舜初部(約一萬四千人〕,將位於沈陽以南遼陽以西地區(包括遼陽、鞍山)同程、曾、唐部合並指揮單位。」十二月十三日,東北局正式批堆和發出了新老部隊合編的指示。

在這之前,程世才同誌率領中央黨校三部的七、八十名幹部由延安到達東北後,已經分配到十六軍分區並與十六軍分區機關合編。十六軍分區新發展的二十三旅、二十四旅、二十五旅及本溪、錦州炮兵旅,也先後補充了一些從延安和山東來的幹部。當時,原十六軍分區下轄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三十旅及兩個炮兵旅和沈陽保安旅。部隊的迅速擴大使原先的建制已經不能適應。於是,在程世才同誌到達後,十六分區在本溪成立了南滿縱隊,縱隊司令程世才,副司令曾庫林,副政委唐凱,副參謀長羅文、組織部長吳會文,宣傳部長湯從列、保衛部長李士奎、聯絡部長南星。(因當時十六軍分區進軍東北後影響較大,社會上仍稱十六分區,未稱南滿縱隊。)

東北局發出合編指示後,我們十六軍分區所屬部隊正式與其他部隊大合編。

一九四六年元旦,挺進東北的山東部隊(亦稱東滿人民自治軍)部份領導同誌和南滿部隊領導同誌在本溪開會,共商合編大事。

當時,窗外冰天雪地,寒風刺骨,室內溫暖如春,氣氛熱烈。兩軍領導同誌一致認為,為了迎接新的戰鬥,合編已勢在必行。會後,召開了隆重的合編大會,會議由湯從列同誌主持,肖勁光、肖華、程世才同誌講了話。會上正式宜布成立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軍區機關設在本溪宮原,下轄三、四兩個縱隊和三個省軍區。經東北局批準,肖華為遼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程世才、曾庫林為副司令,羅舜初為副司令兼參謀長,江華為副政委,莫文驊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凱為副政委兼政治部副主任。

從此,十六軍分區出關部隊完成了歷史使命,我們發展的八萬部隊,也先後編入了東北民主聯軍的各個縱隊。

一月,在遼陽、本溪、姚千戶屯地區,原東北人民自治軍十六分區之二十一旅、二十三旅和山東解放軍第三師、警三旅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第三縱隊,縱隊沒有機關,由遼東軍區兼。縱隊下轄七、八、九三個旅,全縱隊近三萬人。

七旅,由原十六軍分區花十一旅六十二團和山東軍區第三師的七、八兩個團合編而成。全旅七千六百余人,旅長曾國華、政委李伯秋。旅機關由原三師機關組成,轄十九團(團長鐘本才、政委程克廉)、三十團(團長黃從述,政委胡寅)、二!一團(團長茍在松,政委陳協)。

八旅,由十六軍分區的二十一旅十二團、六十一團及山東解放軍第三師九團合編而成。旅長楊樹元、政委劉光濤、副政委趙正洪、參謀長李宗智、政洽部主任何英。旅機關以原二十一旅機關為基礎組成,下轄二十二團(團長葉蔭庭,政委張玉華)、二十三團(團長金振中,政委羅文華)、二十四團(團長楊興中,政委楊遠驥)

九旅,由十六軍分區的二十三旅兩個團和山東警三旅一個團合編而成。旅長寧賢文、副旅長李副澤、政委譚開雲、副政委徐國夫、政治部主任鄭維之。旅的機關由原兩個旅的機關共同組成。下轄二十五團(團長鄭誌士,政委張海棠)、二十六團(團長劉遠聲,政委馬順天)、二十七團(團長魏振華,政委王金林)

一月,在撫順地區,原十六軍分區的二十五旅編人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四縱隊,縱隊司令吳克華、政委彭嘉慶、副司令胡巫師。縱隊下轄十、十一、十二旅,原二十五旅編為十旅。

在錦州地區,原十六軍分區發展的二十二旅三個團及旅直機關八千人,和延安警一旅一團合編為二十二旅。旅長歐誌富、政委陳誌斌、副旅長周家美、副政委吳宗鵬、政治部主任龍標桂。

原十六軍分區發展的三十旅三個團及旅直機關七千余人,和延安警一旅二團合編為三十旅。旅長張德發、副旅長張耀、參謀長張乃斌。

一九四六年一月二日,李運昌同誌去熱河時將二十二旅、三十旅及二十七旅合編為熱遼縱隊(後為八縱隊,縱隊司令黃永勝、政委朱滌新、副司令文年生、政治部主任黃惠良)。

原十六軍分區二十四旅一萬四千多人的合編情況是:一九四五年十月底,首先將二十四旅的六十八團編入萬毅部隊。一九四六年二月,又將六十九團、七十團編入萬毅部隊。萬毅為東北民主聯軍一縱隊政委,李天佑為司令。二十四旅的七十一團,編人東北民主聯軍的二縱隊,縱隊司令劉震,參謀長洪學智。二十四旅旅部機關和直屬隊以及四個團的直屬隊共三千人,編入鄧華為司令、陶鑄為政委的遼吉軍區。合編後,旅長馬驥為遼吉軍區二分區司令,二分區政委楊易辰、副司令鄧中仁、副政委賈其民、參謀長黃忠誠、政治部主任江騰蛟。

遼東軍區成立後,原十六軍分區本溪炮兵旅旅部和炮二團撤至安東,以後旅部北移通化,炮二團就編為三縱隊炮兵團。旅部以後與東北民主聯軍特種兵部隊合並,炮一團也編入了特種兵部隊。

錦州炮兵旅也進行了合編。其中炮二團在國民黨進攻時被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調走,以後編入民主聯軍炮兵部隊。國民黨向熱河進犯時,旅長王衍帶炮一團和旅部在黑水戰鬥後編入晉察冀部隊。三團在淩源與國民黨十三軍打了一次遭遇戰後,編入冀察熱遼部隊。

原十六軍分區在沈陽發展的保安旅,在我和唐凱同誌離開沈陽時交給鄧華同誌,後來該旅改為獨立二師,最後編入七縱隊。原十六軍分區四十七團和十七軍分區四十六團組成的十九旅,在山海關保衛戰後,北上進入黑龍江扶裕、明水、拜泉一帶,一九四六年初改為東北民主聯軍警衛團,後編入六縱隊,縱隊司令陳光,政委賴傳珠。

此外,原十六軍分區在鞍山發展的一個團編入呂正操、趙承金部;在遼南樺子溝發展的兩個團(六千人)與三五九旅合編。由原十二團營長田作成在四平發展的一個團,於一九四六年初北上攻打齊齊哈爾,戰鬥勝利後南下吉林挑南縣,編入遼吉軍區二十二團,後改編為保安第二旅六團,最後編入七縱隊,為六十團,團長田作成。

進入吉林磐石、朝陽一帶的北韓義勇隊發展為李紅光支隊,後來編為東北民主聯軍吉林軍區的一個獨立師。此外,原十六分區的後勤、衛生、兵工部門,也編入了東北民主聯軍。

在合編過程中,我們原十六軍分區各部隊普遍進行了「團結自己,戰勝敵人」的教育,把新老部隊團結在「一切為了戰勝敵人」的共同目標之上。各級領導幹部首先樹立榜樣,顧大局,識大體,嚴格按黨性原則辦事,不搞本位主義、山頭主義、宗派主義,叫編給誰就編給誰,毫無怨言。二樸二旅和延安警一旅一團合編後,旅長、政委以下主管幹部全部變成了副職,但他們自覺遵守紀律,堅決服從組織分配,充分體現了我軍內部高度的集中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