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21日,一直在頤和園養病的慈禧太後終於忍無可忍,突然返回紫禁城,囚禁了光緒皇帝。
9月25日,慈禧太後氣憤不已,從榮祿口中得知,維新派竟然慫恿袁世凱圍花園殺了她。一聲令下,以譚嗣同為首的1898六君子紛紛被捕。他們甚至沒有被審問。三天後,他們被帶到菜市口斬首。
看來譚嗣同的去世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疑問。一方面,他明明可以像梁啟超、康有為一樣逃走,那他為什麽不逃走呢?另一方面,他顯然有一個父親,譚繼洵,曾經是湖廣總督,現在是湖廣總督。他為什麽不來救人呢?
1.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譚嗣同。1898年維新運動失敗後,他為何成為「頭號罪犯」?
譚嗣同其實是一個很固執的人。我找不到更好的詞來形容他,因為他總是充滿著迷人的矛盾。
他出生在一個非常傳統的官宦家庭。其父為官前,曾受益於科舉制度,但他卻極度排斥科舉。他本人是一個非常激進、激動、憤怒的人,但他也潛心研究禪宗,成為佛教界的一顆彗星;他寫了一本書【仁學】,但他把科學和宗教、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混合在一起。整部作品是一個分裂的矛盾體;他宣揚資本主義,並提到「越節儉,越節儉」。」但同時又害怕別人的閑言碎語,鼓勵妻子要節儉……
譚嗣同其實挺倒黴的,他曾在湖南政治學校任教,與梁啟超一起訓練直到1898年8月末,譚嗣同在翰林學士徐知敬的推薦下,才被光緒帝召至京師,9月5日,他與林旭一起,劉光地、楊銳等人,被光緒帝任命為四品將軍張敬,直到譚嗣同被捕入獄,只服刑了20天,可以說,在整個維新派中,譚嗣同是最激進,也相當頑固。在這種扭曲的狀態下,1898年的維新運動失敗了,因為慈禧太後囚禁了光緒帝。距離譚嗣同被捕還剩四天,足夠他逃脫了。為什麽沒有‘他逃了嗎?
正如譚嗣同臨刑前所說:
「各國的改革都是由流血引起的。今天的中國,還沒有聽說有人因改革而失血。這就是這個國家不繁榮的原因。如果你有一個繼承人,請培養你自己的繼承人。從同一個開始。」
II、
其實譚嗣同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
各國改革取得成功後,回顧整個過程,是血淋淋的。相反,因為有人流血,那麽改革就一定會成功。譚嗣同學佛,必須懂得因果關系。
不然就變成戰鬥了。哎呀,當年劉邦打仗不都是失敗嗎?這次我們贏不了了。必須像劉邦彭城之戰那樣打敗它,才能開始下一場垓下之戰。
那譚嗣同為什麽不想逃呢?
首先,譚嗣同沒有逃走的原因之一其實來自於光緒皇帝:
在光緒皇帝入獄之前,譚嗣同就已經在與袁世凱接觸,商討「圍花園、圍花園」的方案。殺死女王。」。可以說,光緒皇帝被囚禁,甚至慈禧太後突然勃然大怒,想要殺掉維新派,這與譚嗣同對形勢的誤判有很大關系。
這場災難都是因他而發生的。他心裏對皇帝是忠心耿耿的,自然不能就這樣離開。當時擔任他的侍衛和侍衛的人,就是大盜王五。他是楊角風故裏滄州人。譚嗣同策劃刀王五救光緒帝。
當事態極其嚴重的時候,他還對王舞說道:
「皇上還在獄中,我這個大臣怎麽能逃脫呢?這是犯天法的,我絕對不能這麽做!」」
後來譚嗣同被捕後,王五試圖營救他,賄賂獄卒、聯系武林人士,但這個秘密營救計劃卻被譚嗣同堅決拒絕。
三,
第二,譚嗣同不肯逃跑也是盡你的孝心:
中國古代有一種罪名,叫連累九部落。只有那些犯有「叛國罪」、「叛國罪」、「弒君罪」的人才屬於這一類犯罪。而譚嗣同就是策劃刺殺慈禧太後的人。其犯有上述三罪。這是嚴重的犯罪行為。他到底是不是連累九家族,完全取決於慈禧太後的意願。
當時,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已經老了,即將退休回國。如果他受到牽連,整個家族都會面臨危險。這是自稱純潔孝順的譚嗣同做不到的。
如果他不逃的話,一個人承擔責任,另一個人承擔責任。他甚至模仿他父親的筆跡偽造了一封信,表明他已經與父親斷絕了父子關系。他想,這樣慈禧太後也許就能睜開眼睛,不再追究別人的責任了。這是他第一次拒絕逃跑。有兩個原因。
第三,現實已經無法支持他的逃脫:
譚嗣同從小身體就不好。他七歲時,母親因大哥結婚而回老家一年。離開北京前,他勸譚嗣同「戒煙」。不要像我。」
對於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真的很悲傷:
「上車送行之前,我的眼裏充滿了淚水,我無法忍住」」
今年,譚嗣同因為想念媽媽而生下了孩子,身患數次重病,被形容日漸消瘦,但他仍咬牙不肯承認自己想念媽媽。
後來,他十二歲的時候,姐姐和母親相繼死於瘟疫,留下他在荒野裏自生自滅,在地獄門口待了三年幾天前他終於救了他的命。因此,他「復活」了,從此他就非常虛弱了。
四.
因此,1898年維新運動失敗後,譚嗣同也心力交瘁。他的身體已經透支,再也無法承受逃跑的沖動。
說到底,像譚嗣同這樣性格偏執的人,都是非常頑固的,寧願被殺,也不願過不光彩的生活。為了自己的理想,如果改革失敗,他們寧願死。
所以譚嗣同在行刑前寫了一首詩:
「我(我)劍側笑天,留我肝膽。」
梁啟超和康有為可以逃脫,全世界一家人,但我譚嗣同卻沒有辦法逃脫,好傷心。
那麽,譚嗣同被捕的這幾天,他的父親湖廣省省長譚繼洵為何不去營救呢?
首先,譚嗣同在短短幾天內就被抓獲並殺害。就算譚繼洵想救他,在這麽短的時間內也找不到合適的辦法。
而慈禧太後決心要殺掉譚嗣同。就算放了其他幾個人,她也絕對不會放過他,因為他是刺殺慈禧太後的幕後黑手,已經無法挽救了。
再說一遍,譚繼洵只是湖廣總督,根本沒有那麽大的權利和影響力。他在省內或許有發言權,但在朝廷高官中,他卻一點發言權都沒有。
而且他很容易妥協。在湖廣期間,遭到張之洞的鎮壓。他擔任湖廣巡撫兩年,實力有限,就讓給了張之洞。當他擔任巡撫時,甚至不同意張之洞的政見,最終與張之洞妥協。
五、
其實譚繼洵在1898年並不是沒有找到解救六君子的方法,但即使張之洞出面,也救不了他們中的任何一個:
作為張之洞的部下,譚繼洵自然是透過張之洞向朝廷表達了自己救人的意見。事實上,張之洞確實向慈禧太後求情。
張之洞是慈禧太後的最愛。他為他的得意弟子、1898年六君子之一的楊銳求情。但盡管他求饒,慈禧太後仍拒絕並斬首楊銳。
譚嗣同的「罪孽」比楊銳大得多,他的靠山也沒有楊銳強大。連楊銳都救不了他,何況是譚嗣同。
所以,譚繼洵應該想辦法救人,但他插不上話,所以他不能談論救人。
當然,更可能的情況是事情已經結束了,譚繼洵知道沒有辦法救他,所以不救他:
這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他屬於哪支球隊的問題。這個時候,譚繼洵普兵就得為譚家著想,不能多,更不能求饒,被牽連。要知道譚繼洵的崛起主要是得益於左宗棠。左宗棠是他的靠山。現在他的靠山沒了,如果他再受到牽連,誰來保護譚家?
其次,譚繼洵是官場老手。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慈禧是一個什麽樣的人。沒有辦法免除他的罪名。比如1898年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就是榮祿的心腹。就連慈禧太後最倚重的榮祿也沈默了,不敢說話。
最終,譚繼洵應該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明智地保護自己。他像一尊泥佛一樣渡過了河。他怎麽還能救兒子?
6。
有人說譚繼洵不救兒子譚嗣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政治觀點不同?
這有點惡意和投機性。譚繼洵雖然是頑固分子,強調「三綱五恒」,但他甚至與洋務派張之洞在政治上也存在分歧:
「當時張之洞名氣很大,四聖都在等著呢」一口氣」,包拯剛來湖北的時候。有時,當事情不如他所願時,他會獨自無私地戰鬥。雖然他沒有不高興,但他也沒有什麽問題。久而久之,兩人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其他共同推動所有新政策的人不會與譚繼洵合作。「
我的頂頭上司就是這樣,當然,他和兒子譚嗣同的政治觀點不同,他太激進了。
但是,不要忽視父子關系,這是父子關系。」這是寫在DNA裏的,無法奪走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的政治觀點可能不同,但親情是牢不可破的。在別人面前,譚繼洵可能會說「這個叛逆的兒子該死」,但在背後
譚嗣同遇害後,譚繼洵還寫了挽聯表達對兒子的哀思,打破了父子不和的傳聞:
「謠言滿天飛」世間,不過是詛咒而已」;昭雪不朽,永遠不為人所知。」
而譚嗣同的死則更加悲慘。心懷怨恨的慈禧太後居然派出了「將軍劍」。所謂「將軍劍」,是一把鈍劍,而不是鈍劍。與其說譚嗣同被砍頭,不如說他的頭被鋸了二十多次……
臨死前,譚嗣同喊道:
「如果你有心」就殺人賊,卻無能為力。如果你能救自己,你就死得其所。
那麽,譚嗣同的死有意義嗎?
舉幾個人物吧:
譚嗣同有一個學生叫蔡鍔,蔡鍔有一個下屬叫朱德;譚嗣同還有一個學生叫黃興,曾領導武昌起義;譚嗣同的另一個學生叫楊昌吉,楊昌吉也有一個學生,他的名字叫毛澤東...
我們說的不是【走向共和】,而是這個厚重的歷史和有血有肉的人物。第57期到此結束。下一期將會更加精彩。喜歡的話就請關註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