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四野兩支王牌部隊為爭番號寸步不讓,周恩來一番話,完美解決爭端

2024-04-03歷史

前言: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視榮譽為生命。

番號是一支部隊的榮譽稱號,是部隊所有官兵用生命守護的東西!

當兩支王牌部隊為了爭奪番號,寸步不讓,鬧得不可開交之,這無疑是一個讓任何人都棘手的難題。

周恩來就遇到了這樣一個難題,他是怎麽解決的呢?

01、王牌130師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進入第二個階段,誌願軍發起了秋季戰術反擊作戰。

為支援北韓戰場,中央軍委決定,將原第四野戰軍第44軍130師以及原第四野戰軍第45軍直屬隊、第134師、135師,合編為一個軍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先來看兩支王牌部隊的光輝履歷。

首先是第44軍第130師。

第44軍130師前身是抗戰時期晉察冀第3縱隊。

1942年5月1日,日寇對我冀中軍民發動了空前殘酷、空前野蠻的「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史稱「五一大掃蕩」。

晉中司令員呂正操、政委程子華率部陸續轉入外線,後呂正操率6個團撤到晉綏根據地。

抗戰勝利後,呂正操帶領冀中子弟兵進軍東北,與冀熱遼軍區擴編為遼寧保安第1旅(後相繼改稱遼西軍區保安第1旅、遼吉軍區保安第1旅),旅長馬仁興。

1945年9月—11月,新四軍第3師、陜甘寧邊區教導第1旅、保1旅等部編入東北民主聯軍西滿軍區野戰軍,開辟遼北、吉西解放區,建立人民政權,並參加四平保衛戰和開魯、通遼、茂林等戰鬥。

1947年2月—3月,上述地方武裝合編為遼吉軍區保安第2旅和西滿軍區獨立師。

4月,保安第1、第2旅和西滿軍區獨立師依次改稱西滿軍區獨立第1、第2、第3師。

5月中旬~6月初,3個獨立師在夏季攻勢中,先後攻克玻璃山、雙山、榆樹台等地。

6月中下旬參加四平攻堅戰,獨立第1師師長馬仁興犧牲。

8月,這三個獨立師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由鄧華任司令員,陶鑄任政治委員,吳富善任副政治委員,高體乾任參謀長,袁升平任政治部主任。

3個獨立師依次改稱第19、第20、第21師,徐紹華任第19師師長,鄧東哲為第19師政委。

第7縱隊編成後,立即投入到了秋、冬季攻勢作戰,在冬季攻勢中會同兄弟部隊攻克四平。

1948年1月,第7縱隊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7縱隊。

第7縱隊在遼沈戰役中,先參加攻克錦州的作戰,後於蒙特內哥羅、大虎山地區參加圍殲國民黨軍「西進兵團」的作戰。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軍。

鄧華任軍長,吳富善任政委,曾庫林任副軍長,譚甫仁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高體乾任參謀長。

1949年5月,平津戰役結束後,第19師改第130師,隨第44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建制。

隨後第44軍一路南下,一直打到了廣州。

第130師戰鬥積極性高,執行命令堅決,不怕傷亡,攻防兼備,攻堅力頑強,尤其擅長大城市的攻防爆破作戰,是城市攻堅戰的尖刀部隊,是第44軍的第一主力師,也是第四野戰軍主力師之一。

02、主力45軍

第45軍也是四野王牌部隊,歷史非常悠久。

45軍最早的前身是紅軍時期成立的的中央警衛團,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瑞金團!

長征前夕,瑞金團改為紅3師。

1933年10月28日,紅3師與紅14師等部隊組成紅一方面軍第9軍團,由奴隸將軍羅炳輝任軍團長,蔡樹藩任政委,張翼任參謀長,李湘舲任政治部主任,軍團共1萬余人。

二渡赤水時,「瑞金團」團長高翔率部奇襲婁山關,解放遵義城,威名遠播。

1935年7月21日,長征到達四川懋功後,紅9軍團改稱紅32軍。

抗戰時期,紅32軍編為八路軍120 師359旅718團,後編為陜甘寧邊區警備第1旅,長期擔任保衛陜甘寧邊區的任務。

1945年10月11月,警備第1旅(欠第3團)、教導第2旅第1團和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第31團等部進至遼寧省錦州、朝陽等地區。

1946年,部隊合編為冀熱遼軍區獨立第13旅(旅長黃鵠顯,政委陳仁麒) 、第16旅(旅長謝鏜忠、政委曹德連)和第27旅(後改稱獨立第18旅,旅長丁盛,政委韋祖珍)。

1947年8月,3個獨立旅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

黃永勝任司令員,劉道生任政委,邱會作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黃鵠顯任參謀長。

獨立第13、第16、第18旅依次改稱第22、第23、第24師。

22師師長吳烈,政委陳仁麒;

23師師長張德發,政委曹德連;

24師師長丁盛,政委韋祖珍。

第8縱隊組建不久,以弱勝強,參加東北1947年秋、冬季攻勢作戰,遼西三戰三捷,打出了第8縱隊的威風。

1948年1月,第8縱隊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8縱隊,歸東北野戰軍建制。

遼沈戰役中,第8縱隊與兄弟部隊一起攻克錦州,後進至大虎山、台安之間,堵截國民黨軍「西進兵團」南逃,為野戰軍主力全殲該兵團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5軍,隸屬東北野戰軍第12兵團建制。

黃永勝任軍長,邱會作任政委,張天雲任副軍長,黃鵠顯任參謀長,段德彰任政治部主任。

下轄第22、第23、第24師及新調入的獨立第4師依次改稱第133、第134、第135、第158師。

第133師師長吳烈,政委謝明;

第134師師長鐘明彪,政委謝家祥;

第135師,師長丁盛,政委韋祖珍;

第158師,師長李道之,政委王曉生。

在整個解放戰爭中,第45軍轉戰東北、華北、華中、華南戰場,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成立立下汗馬功勞。

第45軍成為第四野戰軍主力王牌軍。

僅以45軍成軍之後的各指揮官而論,45軍出了黃永勝、陳伯鈞2位開國上將;

劉道生、邱會作、張天雲、陳仁麒4位元開國中將;

段蘇權、吳烈、曹德連、謝家祥、丁盛、韋祖珍、李勃、黃鵠顯、鮑啟祥、劉漢、張曉冰、孔瑞雲、雷震、段德彰、謝明、鐘明彪、李道之17位開國少將,總計23位開國將軍。

03、爭番號

這次兩支王牌部隊合編成支軍隊可謂是強強聯合。

可是隨即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部隊合編後該用哪個番號呢?

44軍當仁不讓,首先表態說,第130師可是紅軍主力團,歷史悠久,戰績彪炳,應該用44軍番號。

44軍這麽一說,45軍可就不幹了!

我們45軍孤膽作戰,屢創奇跡,縱橫天下所向無敵,憑什麽不能用我們的番號?

44軍說,我們番號在前,應該用我們的。

45軍又不幹了,番號在前有什麽了不起的,又不是38軍,牛什麽牛? 這次合編,我們帶來一個軍部,兩個師,明顯我們人多,應該用45軍番號。

兩個軍就這樣一直吵,誰也不服誰,都把自己的資歷和戰績拿出來比拼,一比,都差不多,這可怎麽辦?

軍區首長拿這兩個王牌部隊也沒辦法,只能上報中央軍委。

當時主持軍委工作的是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周恩來。

他接到匯報後,叫44軍軍長張才千、政委譚甫仁和45軍代軍長丁盛、代政委謝明來北京開會,商量番號問題。

雖說都是四野的戰友,不過該爭的還得爭。

幾人一見面,馬上慷慨陳詞,大聲說著自己的理由,吵得急了,虎目一瞪,殺氣逼人。

看他們這陣勢,還真有大打出手的打算。

這時,周恩來笑了,道:

你們說得都有道理,都希望自己番號保留嘛,無可厚非,其實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兩個軍的番號都可以保留。

四人一聽,有點蒙圈,難道一個部隊還能有兩個番號?各叫各的也不像話啊。

這時,周恩來又道:

我看可以這樣,44軍選 你們一個4,45軍選你們一個5,組成54軍,這不是兩個軍的番號都保留了嘛,皆大歡喜。

周恩來這話一出,大家都服了,這辦法好。

於是,大家一致同意,新組成的軍隊就叫第54軍。

此時,或許連周恩來也沒有想到,這個新組建的54軍日後會成長一支怎樣的鐵血王牌部隊!

04、腰斬七軍

番號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該任命軍隊指揮官了,由誰來擔任54軍軍長呢?

軍委再三考慮,決定任命丁盛為軍長,謝明為政委。

丁盛是解放軍著名的勇將、戰將、闖將、悍將、猛將!

1930年,17歲的丁盛就參加紅軍,年紀不大,資歷卻很深。

他有個外號叫丁大膽,軍號一響,一馬當先,勇不可當,這世上就沒有他不敢打的仗!

提起四野的丁大膽,軍中上下無人不服,無人不敬。

各上級首長對這個丁大膽是又愛又恨,有時候就連林彪都拿他沒辦法。

丁盛最負盛名的戰役當屬衡寶戰役。

1949年9月至10月,第四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對湖南衡陽、寶慶(今邵陽)地區國民黨軍白崇禧部發動進攻作戰。

從9月13日開始,第四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分西、中、東三路發起戰役:

西路從常德出發占領芷江等城鎮;

東路向廣東攻擊進至粵北,對國民黨軍白崇禧集團形成大的鉗形包圍;

中路以主力對湖南衡陽、寶慶地區國民黨軍展開正面攻擊,迫使敵軍主力撤向廣西境內。

10月2日,時任第45軍135師師長丁盛率部向衡寶公路南插。

10月5日淩晨,丁盛直接插到了沙坪、靈官殿地區,猶如一把尖刀,直插白崇禧的心臟。

當四野指揮部得知訊息後,大吃一驚,丁盛這小子跑這麽快,不是陷入重圍了嗎?

當時林彪窩了一肚子火,恨不得抽丁盛一頓。

四野參謀長蕭克只能搖頭苦笑道:

這個丁大膽,簡直就是孫悟空,鉆進牛魔王的肚皮裏去了。

聽到這個玩笑話,林彪怎麽也笑不起來,他當場越過第12兵團、第45軍兩級指揮部,一個電話打到了135師師部,讓他們隨時準備撤回來,突圍。

因為四野指揮部已經得知訊息,白崇禧正調集5個師,準備把135師吞下去。

更致命的是,135師突進太前,沒有後續部隊,只能以一個師打破敵人重重包圍。

這個時候,丁大膽又膽大包天了一回,他根據敵情,向全師下達一個命令——全師向前猛打猛沖!

而後,他給四野指揮部回電——

我們前後都是敵人,部隊正全力往前闖!

最後,丁盛直接下令,全師3個團向不同方向沖擊,沒有主攻,全都是主攻,沒有目標,眼前的敵人都是目標。

丁盛這一沖,不僅出乎四野指揮部意料,更把白崇禧沖得暈頭轉向,亂作一團。

敵軍各部都被已經瘋狂突擊的135師給嚇破了膽,茫然不知所措。

10月9日,135師沖到了官家嘴一帶,直接把桂系第7軍截成數段。

白崇禧有小諸葛之譽,可他真算不到丁大膽這個孫猴子竟然如此膽大包天。

白崇禧完全蒙了,不知所措。

就在這時,四野抓住這個機會,於10月10日全線發起進攻。

在戰鬥中,135師突破中心殲滅了號稱「鋼七軍」的桂系精銳第7軍軍部和172師師部及2個團共計5531人,生擒第7軍副軍長淩雲上、參謀長鄧達芝等高級將領。

此次戰役解放軍共殲滅李宗仁、白崇禧精銳部隊4.7萬余人,解放了湘西、湘南大部地區,為華南、西南的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戰役結束後,所有人都被丁盛給驚呆了,這小子真有種。

而四野指揮部並沒有責怪丁盛,反而馬上發嘉獎令,表彰全師。

最終135師405團榮獲「猛虎撲羊群」錦旗,該團1營榮獲「勇猛頑強」錦旗。

而二野司令員劉伯承得知戰報後,連連稱贊,稱其為——腰斬七軍!

於是,丁盛腰斬七軍的事跡在軍中廣為流傳!

由這樣一個猛將擔任54軍首任軍長,大家都很服氣!

05、揚名域外

1952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軍在廣東惠陽正式成立,隸屬中南軍區建制。

丁盛任首任軍長,謝明任政治委員。

原第44軍第130師改編為第54軍第130師,蔣潤觀任師長,姚國民任政委;

原第45軍第134師改編為第54軍第134師,張曉冰任師長,藍文兆任政委;

原第45軍第135師改編為第54軍第135師,任思忠任師長,韋統泰、陳德誌任副師長。

1953年1月21日,經過兩個月的抗美援朝動員教育和出征準備,第54軍北上,參加抗美援朝。

2月上旬,第130師進駐北韓鐵山半島,擔負抗敵登陸作戰之任務;

軍部和第134、第135師進駐遼東半島,擔負守衛海防和作戰訓練任務。

5月2日,軍部率第134、第135師入朝,5月中旬各部先後進至平壤附近地區,接替第39軍防務,擔負西海岸抗敵登陸及平壤地區反空降作戰任務。

6月下旬,奉命開赴金城前線,配屬第20兵團參加夏季反擊戰役。

其實夏季反擊戰從5月就已經開始了,54軍抵達前線的時候正處於著名的金城戰役的第三階段。

當時第20兵團司令員楊勇給丁盛的任務是打掉南韓的精銳部隊「首都師」。

這一仗54軍殲滅敵人1.4萬人。

54軍初登戰場,首戰告捷!

在抗美援朝戰場,54軍參戰時間並不長,可是卻給敵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湧現了「二級戰鬥英雄」麻俊坤、王占山,還有15名國際功臣,14個國際功臣連。

1962年10月,丁盛率部參加對印反擊戰,54軍面對的敵人印軍主力陸軍第4師第7旅。

印第4師第7旅,是印軍歷史最悠久的部隊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1823年。

二戰時期,第7旅隸屬英軍名將蒙哥馬利元帥麾下,和其他部隊一起擊敗「沙漠之狐」隆美爾軍團。

可以說,第4師第7旅是印軍王牌。

結果,一戰之下54軍取得瓦弄大捷,殲敵1200多人,生擒印軍第7旅旅長達爾維準將。

這一戰,54軍把印軍打得懷疑人生,據傳印軍軍演的假想敵番號至今仍是「54」,足見54軍給敵人留下了多麽深刻的印象。

這就是54軍的威風!

1979年,54軍參加了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54軍第162師(即135師),在師長李九龍(開國中校,1994年晉升上將)的率領下,162師忽南忽北、忽東忽西、機動頻繁、連續作戰,勢如破竹,五戰五捷。

戰後162師被中央軍委榮記集體三等功一次,成為對越反擊戰中唯一一個被記三等功的師級單位。

54軍真正做到了揚威域外,天下聞名!

06、鐵軍傳說

1985年,第54軍改編為第54集團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重裝的三個快速反應集團軍之一。

在這次改編中,第43軍127師調入第54集團軍建制。

127師的前身就是著名的葉挺獨立團,解放軍歷史最悠久的部隊,沒有之一。

因此,第54集團軍被譽為是鐵軍中的鐵軍!是一支為抵抗外敵,揚中國威而組建的王牌部隊!

2017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全軍進行整編,由18個集團軍調整組建為13個集團軍,第54集團軍番號撤銷。

可是,54軍的傳說依舊在全軍流傳,54軍的軍歌依舊響徹蒼穹!

結尾附上54軍軍歌:

英雄的部隊,鋼鐵的力量,我們是共產黨締造的武裝。

井岡山哺育,長征路成長,抗日戰場敵膽喪,從東北到海南,歷經千百仗,歷經千百仗。

我們是無敵的鐵拳頭,一往無前爭頑強。

英雄的部隊,鋼鐵的力量,我們是共產黨指揮的武裝。

抗美援朝,平叛甘青藏,反擊印軍凱歌唱,打蔣特,戰越寇,平暴誌如鋼,平暴誌如鋼。

黨的鐵軍忠於黨,繼往開來威名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