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野戰軍對比著看,一野序列第一,司令員彭德懷的地位也最高,他是中央軍委委員、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但解放戰爭數年中,他麾下的一野兵力卻始終最少。
彭總一直引為憾,千方百計擴大一野(1949年2月前稱西野)的兵力規模,以求迅速實作殲滅胡馬、解放大西北的戰略目標。
那麽西野、一野兵力到底少到什麽程度?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
一、先天不足的西野
先天不足是西野兵少的根本原因。
我軍四大野戰軍,西北野戰軍起步最晚。我們所謂的先天不足,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有形的,一個是無形的。
有形的好理解,西北野戰軍來源於陜甘寧和晉綏聯防軍,這支部隊本就不是按野戰軍的架子搭建的,主要目的在於防守。抗戰時期基本沒有出擊過,因為兵太少,自保有余,進攻乏力。
抗戰結束後,中央感到陜甘寧軍區偏處西北,受國民黨軍直接威脅不是很大,因此又把陜甘寧防禦力量一分為二,陜北只留下幾個旅的力量,其余全劃到晉綏軍區。
為什麽這麽辦呢?讓晉綏軍區去支援聶榮臻領導的晉察冀軍區,當時正準備爭奪晉北三角區,企圖拿下這裏,把晉察冀和晉綏聯成一片。
所以當1947年3月胡宗南向延安發動全面進攻時,倉促組建的西野,只能以守備部隊為基礎組建。晉綏軍區急忙派了幾個旅回來,勉強搭起西北野戰軍的架子,只有6個旅的兵力,滿打滿算2.6萬人。
相比華東野戰軍初組建時的27萬人、東北民主聯軍(即東北野戰軍的前身)32.4萬人、中野約15萬人,這還不算各戰略區與野戰軍基本的等量的軍區部隊,比如華東軍區幾個軍區的警備部隊
西野實在少的可憐。最誇張的對比,只有林彪十分之一。
無形的,主要指戰略考量。
中野、華野、東野三大戰略區,自抗戰時代就是在敵後堅持作戰的,帶有鮮明的進攻內容。抗戰結束後都化身為開拓新解放區的戰略力量。西北則一直沒有這方面的考慮。
一來陜甘寧始終處於胡、閻、馬三麵包圍,甚至綏遠的傅作義對我也構成一定牽制。
二來敵我力量懸殊,無力實施進攻性戰略。
三來西北地域廣大,回旋空間極大,暫時可以維持守勢,不像華東和中原那樣你死我活,寸土必爭。
四來西北地廣人稀,實力有限,戰略價值的優先級遠遠不如另外三大戰略區。
凡此種種,都直接和間接地影響到西北部隊的配置。
即使1947年初胡宗南進攻延安時,中央一度也沒有考慮立即成立野戰軍規模的戰略集團,而仍沿襲慣例,讓守備部隊打一陣子試試,而且也沒有讓彭總親自指揮的意圖。
直到胡宗南氣勢洶洶地逼過來,要把中共中央領導機關一網打盡時,中央才不得不提高西北部隊的級別。彭總出任西野司令員兼政委,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主動請纓,而非中央有意委任。
可見直到此時,中央都不是太重視加強西北部隊力量的打算。
二、中央叫停陳賡入援西北
不重視,那是毛主席和黨中央宏偉的氣魄。但落實到戰役層面,只有氣魄而沒有手段同,那就是放空炮。我們只有2.6萬人,怎麽應付胡宗南34個旅25萬大軍呢?
毛主席起初有調陳賡第四縱隊入援陜甘寧的想法。
陳賡縱隊是晉冀魯豫部隊中實力較強的一個縱隊,4個旅,約有2.7萬人。其他縱隊基本都是3個旅。
當然此事並不是臨時起意。陳賡縱隊原本也是3個旅,中央有意把陳賡四縱調到東北,後來形勢變化,東北兵力夠用,而中原有更大戰略任務,於是陳賡留下,還順手合並了原八縱的一個旅,成為晉冀魯豫野戰軍頭號強縱。
中央命令陳賡縱隊一邊打一邊往陜甘寧方向靠。然而就在陳賡縱隊即將過黃河西進之時,毛主席突然一封電報,命令陳賡縱隊繼續留在山西鞏固呂梁山區,不用西進了。
什麽原因呢?
筆者目前能找到的直接資料,是毛、彭等領導人在電報中提到的,陜北地瘠民貧,原本有150余萬人口,胡宗南奪占延安後,只剩90余萬人口仍掌握在我,無力供養完全脫產的軍政人員,以之供養西北本地部隊已捉襟見肘——毛主席當時已經窘迫到吃黑豆了,再調入一支大軍,後勤將成極大難題。
筆者認為這只是其中一條。
不讓陳賡入陜,還有更深刻的原因。
當時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中原局面為之大變。劉鄧大軍千裏挺進,面臨極大生存壓力,不能把所有壓力都丟到劉鄧頭上。所以籌劃了陳謝、陳粟兩路大軍共同挺進中原的大戰略,陳賡部隊要逐步南移,到河南開創新的局面。
那麽就不怕西北野戰部隊頂不住嗎?畢竟敵軍十倍於我,不能光靠勇氣打仗吧。
中央變通了一下,把晉綏軍區重新劃到陜甘寧聯防系統,晉綏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許光達)過河加入西野。這大概是1947年7月間的事,此時西野兵力由2.6萬人增至4.5萬人。
打榆林失利後,中央感到這點兵力不是太夠,於當年9月再次整編合並了陜甘寧的地方部隊,包括一些遊擊隊,西野部隊再次增加,達到7萬余人。
7萬人……也就是華野、東野一個兵團的規模,以華野葉王陶三虎將組成的兵團來說,總實力約7萬出頭。
也就這麽多了。這是陜甘寧和晉綏能拿出的極限兵力。舍此之外,再無調域外兵力的考慮。
就這麽放心嗎?中央的底氣是什麽呢?
彭總強大的指揮能力。
三、彭總兵少也夠打
彭總的膽氣古今少見。
1947年3月胡宗南部隊進攻延安,中央機關和部隊提前疏散,彭總堅持最後走。
警衛人員一直催著他走,彭總就是不走,連指揮部的電話都不撤。說,只要總指揮部的電話還在,各部隊的軍心就不會亂。
一直到國民黨軍的槍炮聲響起,甚至能遠遠往見遠處國民黨軍士兵向城內沖過來,彭總才從容撤離,撤離時走的一條偏僻小道,甚至警衛戰士們都不熟悉。原來這小路是彭總平時獨自散步時發現的,可直通延安城外山中。
彭總指揮2萬多人,面對胡宗南25萬大軍,正所謂藝高人膽大,敢於在敵人重重包圍、數路緊逼之中,集中兵力連連打出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場經典戰役,以極微小的代價殲滅胡宗南好幾個旅。
尤其是羊馬河伏擊戰,彭總親自指揮部隊圍攻敵135旅,以4個旅打敵1個旅,全殲該旅4700余人,俘敵少將旅長麥宗禹。
這場戰鬥的打法甚是高明,我軍利用地形優勢,以一個旅阻擋牽制整編29軍,另以絕對優勢兵力包圍135旅。說穿了不難懂,但難在實際操作,要準確地選擇戰鬥位置,巧妙地誘使敵人進入;要合理地設定阻援兵力和阻援陣地,不能讓阻援部隊幹挨打當肉盾,PS多說一句像電影【集結號】中描述的,從戰役籌劃之時就準備把一支部隊當肉盾消耗掉是不合理的,會造成士氣極大震蕩。塔山阻擊戰101說出只要塔山不要傷亡數位的說法,大概也只是一時激憤之詞,實際上塔山部隊並沒有打光。
更重要的是協調指揮4個旅的兵力合圍、進攻,並不是一聲沖鋒號大家一沖那麽簡單。誰打主攻,誰打二線,哪個方向配置主要兵力,哪個方向配置次要兵力,都需要指揮員一一分派清楚。
戰鬥結果說明了一切問題,羊馬河之戰我軍傷亡479人,敵我戰損比達到驚人的10:1。
這麽大的比例差距,在其他各大野戰軍中非常非常罕見。
西北三戰三捷,我軍總傷亡2200人,斃傷俘敵達1.4萬。敵我比為6.3:1。
可見打的有多巧。
有意思的是,彭總打仗非常善於一鍋端,動輒活捉敵軍長、旅長。
比如敵整編七十六師(即後來的七十六軍),被西野殲滅三次,每殲滅一次,就活捉其主官,一共活捉了三個。廖昂在清澗之戰被活捉,徐保在西府戰役中被打傷後活捉,因傷重死在戰俘隊,李日基則在永豐戰役中被活捉。
其余旅長級人物不可勝數,基本上部隊一完就跑不掉。
以往我們對彭總的指揮風格印象多為橫刀立馬,威猛無儔,其實論起精細,彭總也是一等一的。
區區七萬多人,把胡宗南近30萬人拖得饑疲不堪,打不贏,不敢走,後來不得不撤出陜北,眼睜睜看著西野重新奪回延安。
這種情形,大大超出中央的預期,那還要什麽自由車呢,讓彭總繼續指揮就夠了。
四、一口吃成了胖子
不過形勢到了1949年初,發生了變化。
隨著三大戰役結束,長江以北太行以東形勢已判,西北的問題上升為主要矛盾。
胡宗南、二馬和新疆軍閥勢必要解決。
此時一野兵力已上升到11.5萬人。
對比其他野戰軍看看,有多麽辛酸。
四野達一百多萬,仍是一野十倍。入關部隊已達70余萬。三野亦有近60萬,最弱的二野在元氣大傷的情況下也有28萬人。
一野架子大,人數少,長期這樣持續下去,不僅對一野士氣有一定影響,更不利於解決西北問題。
怎麽辦呢?彭總也沒辦法。他不是不知道一野兵力少的癥結。
陜北人力物力過於貧瘠,只靠陜甘寧和晉綏發展不起來足夠多的兵力。只有向南發展,奪取關中,利用關中豐富的人力進行大規模征兵擴軍。
西府戰役實際上就有奪取寶雞、占領富庶之地的打算,奈何兵力太弱,打下寶雞也站不住腳。
這一問題拖來拖去,最終還是靠區外力量解決了。
1949年2月,彭德懷到中央新駐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參加七屆二中全會。
開會期間,彭總與毛主席談起一野兵力以及後續戰略任務,言談中不免略顯遺憾,說透過新式整軍運動,已經把大批俘虜兵轉化過來,大部份連隊俘虜兵占到70%,有的甚至達到80%。靠西北民力很難再擴大部隊規模。
毛主席心中有數,會後便讓彭總取道太原,到那裏代替徐向前指揮太原攻城戰役。
徐向前時任華北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兼華北一兵團司令員、政治委員。此前他率華北一兵團自南而北,解放了晉中、晉南,以六萬之眾擊敗閻錫山十幾萬人,此時就剩太原一座堅城尚未解放。
徐向前連年征戰舊病復發,很難繼續指揮戰鬥。加之閻錫山不顧一切地拼死堅守,太原地形利守不利攻,急需一位高明的指揮員來接棒。彭總到來,正當其時。
由於前期徐向前打的基礎好,進攻太原之戰雖然艱苦,但大局已定,沒有什麽變數。
1949年4月20日,我軍勝利攻克太原城,全殲守敵,閻錫山逃跑。
5天後,毛主席下令,華北野戰軍十八兵團(即一兵團)、十九兵團,在太原城下就地劃歸彭總指揮,列入一野建制。
聶、徐二位雖然很不舍,都是華北部隊的主力,多年經營,鍛造出的百戰雄師!但軍令如山,沒辦法。
當年六、七月間,十八、十九兵團兩個大兵團共19萬人分路入陜。
此前一野已透過轉化俘虜、改編地方軍,增加到15萬人。加上這兩個兵團,野戰部隊共34萬人。
與之相對,胡宗南部隊與馬家軍被一野屢屢爆錘,總兵力降至30萬。
即使這樣,彭總也樂開了花。之前我軍全力以赴,必須精巧地設計,才能制住兩股敵人。現在兵強馬壯,戰略指揮上又有優勢,將胡馬分而滅之,就是手拿把攥之事了。
當年七、八月間,彭德懷連出狠招,先在扶眉戰役中將胡宗南徹底打廢,將其殘部趕到秦嶺以南,使其不敢再進關中一步。
接著又懸軍急襲蘭州,攻克這座號稱金城湯池的西北重鎮,基本殲滅青馬主力。
解放大西北走出了關鍵性一步。
縱觀一野成軍發展的過程,兵力不多一直是彭總的一塊心病。彭總窮盡心智,靠這點可憐的兵力一再戰勝強敵,多麽渴望像其他幾家野戰軍一樣手握數十萬大軍,橫刀立馬、縱橫馳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