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春秋時代齊國的霸業真是由齊桓公奠定的嗎

2024-04-28歷史

春秋時代鄭國在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三代國君的治理下崛起成為一方小霸,但卻沒能成為一個號令天下的真正霸主。說到底鄭國的崛起更多的是依靠三代國君敏銳的政治眼光和權謀詭計,而對涉及國計民生的政治經濟體制則沒過多的創新改革。鄭國的國土、人口、兵力都不足以使其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我們不妨拿齊國這個真正的「大戶人家」和鄭國這個一時崛起的暴發戶比較一番。

當年周王朝分封天下諸侯時齊國就是最大的五個諸侯國之一。齊國第一代國君是輔佐周武王伐紂滅商的姜子牙。齊國是當時天下最大的非姬姓諸侯國,還被周王室賦予了征伐不服王命的諸侯這樣一項特權。齊國的封地在如今山東省北部:西面傍山、北面靠河、東面臨海。這種地理格局使齊國坐擁三面天然屏障。山東半島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又有廣袤的適合農耕的黃土區。

這樣的地理環境使齊國具備了至少以下優勢:有天然的地緣屏障、適合農業生產,加之齊國臨海又有魚鹽之利。靠海的齊國在當時是妥妥的產鹽大國,而鹽恰恰是當時至關重要的一種戰略資源。齊國地盤大、人口多、糧食充足、經濟富庶,又有周王室所賦予的政治特權。齊國東面是還處於蠻荒時代的夷族部落。落後的夷族部落在齊國面前從來只能被動招架。齊國的西面距離最近的大諸侯國是衛國。

周王朝分封天下諸侯時衛國與齊國同屬五大諸侯之一,但進入春秋時代以後內亂頻繁的衛國早已羸弱不堪。齊國北方的戎狄部族倒是有一定實力,但尚不足以對齊國構成致命的威脅。真正讓齊國如鯁在喉的只有南面的魯國和宋國。同為五大諸侯之一的魯國擋在了齊國與中原諸侯列國之間。魯國與齊國同為西周時期五大諸侯之一,又是周王室的同姓諸侯國。魯國論政治地位還略高於齊國一頭。

這樣兩個實力相當的諸侯國比鄰而居本身就構成了競爭關系。早在齊、魯建國之初雙方的始祖周公旦和姜子牙就曾對兩國命運做出準確預言。當時姜太公問周公旦:「何以治魯?」周公回答:「尊尊而親親」。這也就是說魯國將嚴格依照周禮重用親戚。太公直接回復道:「如此則浸弱矣!」周公又問太公:「你怎麽治齊?」太公回答:「舉賢而上功」。此後齊國的用人政策果然遵循太公的思路只重賢能不拘血緣禮法。

從長遠來看齊國超越魯、宋、鄭等國成就霸業乃是必然。齊國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經歷了長達近七十年的內亂。齊國內亂這段時間鄭國抓住歷史機遇率先崛起成為一方小霸。公元前795年齊成公死後他的兒子齊莊公繼承了君位。齊莊公在位期間齊國開始進入休養生息的時期。齊莊公遵循姜太公的治國方針:因俗、簡禮、尊賢、尚功,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齊國因地制宜發展魚鹽業、紡織手工業、商業。

這一時期齊國人口增長快、經濟發展迅速。 很多人說到齊國的霸業可能會首先想到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個人一直存在多種不同的說法,但幾乎在任何一種說法中都少不了齊桓公。齊桓公被視為是春秋時代第一位真正號令天下的霸主,不過齊國霸業的基礎早在齊桓公之前就已奠定。話說當鄭國在中原為追逐霸業苦苦奮鬥之時齊國卻在悶聲發大財。公元前731年在位長達64年的齊莊公去世後即位的是他的兒子齊僖公。

齊僖公是與鄭莊公齊名的春秋三小霸之一。春秋時代第一位大霸主齊桓公就是齊僖公的兒子。齊僖公在位33年間國家統一、政局穩定。齊僖公延續著齊國自姜太公以來一貫的治國之策:因俗簡禮、舉賢任能、便民通商。齊國在國力蒸蒸日上的同時在國外與鄭國、魯國結成同盟以制衡衛國、宋國。終齊僖公一朝基本沒過多參與中原各國之間的爭鬥。表面上這一時期的齊國是在幫助鄭國成為中原霸主,可實際上在齊國人的眼裏是把鄭國當槍使。

齊國與鄭國結盟其實是借鄭國之力制衡衛國、宋國。可當鄭國出現儼然有獨大中原的趨勢時齊僖公又會聯合魯國牽制鄭國。在鄭國想吞並許國擴大地盤時又是齊國的幹涉阻止了鄭莊公吞並許國的念頭。這一時期齊國在外交上奉行的是一種典型的離岸平衡策略:齊國一般不介入中原諸侯的混戰,而是看到誰強就聯合其他諸侯國對其進行打壓遏制。這種維持均勢的外交策略與近現代英、美等國的外交策略其實頗為相似。

可隨著鄭國的實力日漸增強使齊國漸漸感覺越來越難以遏制了。話說齊僖公25年在與北方山戎部落的戰鬥中吃了敗仗,所以只好放下身段去向鄭國求救。泱泱大國請求別人來救場子本來就尷尬了,更尷尬的是齊僖公在事後為表達謝意想把女兒嫁給鄭國太子卻被一口回絕。被打臉的齊僖公一改之前的離岸平衡外交政策,轉而親自操刀上陣參與中原爭霸:僖公26年齊、鄭合兵攻打盟邑向邑,僖公29年齊、鄭、衛合兵攻打魯國。

僖公30年小霸主鄭國發生內亂。3年後齊國聯合宋、衛、陳、蔡大敗鄭國。從此鄭國這個春秋時代初期的小霸主一蹶不振,而齊國作為一個真正能號令天下的大霸主即將登上歷史舞台。齊僖公去世後他的嫡長子齊襄公繼承了君位。齊襄公由於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亂倫私通而在歷史上臭名昭著。這麽狗血的劇情不是什麽電視劇橋段,也不是什麽野史小說的記載,而是確確實實發生在真實的歷史上。

公元前709年齊僖公把女兒文姜嫁給了魯桓公,可這並沒終結兄妹之間的不倫之戀。等到襄公即位後的第四年魯桓公帶著夫人文姜出訪齊國。本來兩國君主出訪會盟不是什麽稀奇事,可帶著夫人出訪在當時可就不正常了。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的聯姻頗為頻繁:任何一國的公主一旦嫁入別國就算是夫家的人了。正常情況下諸侯國君的妻子是不會出國的。哪怕是回娘家也不行。可文姜一聽說丈夫要出訪齊國就鬧著非要跟著一起去。

拗不過老婆的魯桓公只好帶著文姜一起去了齊國。誰知文姜一回到齊國就和自己的哥哥齊襄公舊情復燃勾搭成雙了。偏偏這件事還好死不死讓文姜的丈夫魯桓公給撞破了。魯桓公堂堂一國之君居然讓自己的大舅哥給戴了綠帽子。魯桓公心裏一生氣就把文姜給罵了一通。魯桓公發的這次脾氣直接要了他的命:文姜被訓斥後就找到齊襄公告狀。懷恨在心的齊襄公決定索性除掉魯桓公。

齊襄公假意設宴款待魯桓公。齊襄公在宴會上故意把魯桓公灌醉,然後安排公子彭生在送魯桓公回館驛休息的路上將其暗殺。事後齊襄公對外聲稱這是一場意外事件。世上沒不透風的墻——齊襄公亂倫並殺害妹夫的訊息到底還是傳遍了諸侯列國。按說兄妹亂倫已是足夠勁爆的醜聞了,可齊襄公幹的醜事還不止這一件:就在殺死魯桓公的同一年齊襄公又以會盟的名義邀請鄭國的君主來到齊國,可等鄭國君主到了齊國以後齊襄公直接把人家給殺了。

以會盟的名義把別國君主騙到自己的地盤上加以殺害這種行為確實夠下作。齊襄公之所以用如此卑鄙下作的手段殺害鄭國君主竟是因為小時候他們倆打過架。按說小孩玩鬧過程中打打架很正常,可齊襄公居然為此就要殺了對方。由此可見齊襄公的心理其實是挺陰暗的,可有時一個人的才能和德行並不成正比。齊襄公就是一個典型的有才無德之人——事實上齊國霸業的基礎正是由這個身負亂倫醜聞的荒淫之君奠定的。

如今的山東省境內在當時主要分布有齊、魯、紀等幾個較大的諸侯國。齊國要成就霸業首先就必須壓服魯、紀兩國。相比之下紀國的實力要比齊、魯弱一些。長期以來紀國在外交上奉行聯合魯國制衡齊國的策略。西周時期紀國君主曾在周天子面前進讒言導致齊哀公被烹殺。從齊哀公到齊襄公這一輩已經歷了九代君主180多年。齊國對紀國的仇恨因此稱為「九世之仇」。後世就用「九世之仇」這個成語形容積累久遠的國仇家恨。

其實早在齊襄公即位之前齊國就在打紀國的主意。可紀國背後是有魯國保護的。那時齊、魯兩國勢均力敵且是同盟關系,所以一開始大家鬥的是外交。當時齊、魯、鄭三國結成同盟,所以誰能獲得當時的」小霸「鄭國支持就能以力壓制對手。鄭國就利用齊、魯皆有求於己這點在外交上左右逢源,等到一代雄主鄭莊公去世後鄭國已失去在齊、魯兩國之間左右仲裁的能力。齊襄公上台後打算直接用軍事行動吞並紀國。

齊襄公打算就用為祖先齊哀公復仇作為出兵的理由。齊襄公問大臣:「已過去九代人的舊仇還能報嗎?」大臣回答說:「哪怕萬世之仇也要報,更何況只有九世呢?」公元前693年齊襄公打著為九世祖報仇的旗號興兵伐紀連下三城。公元前690年齊襄公派兵攻破紀國都城。 長期以來紀國在外交上奉行聯合魯國的策略。按說魯國本該出面保護自己的小弟,加之魯桓公死於齊襄公之手的客觀事實進一步加深了齊魯之間的矛盾。

可魯桓公死後魯國並沒來得及立刻反應過來。齊襄公趁機派出軍隊把自己的妹妹文姜和魯桓公生的兒子扶上台。繼承君位的魯莊公既要接受身在齊國的母親文姜遙控指揮,同時身邊又有舅舅齊襄公安排的齊國軍隊時刻監視著。這時的魯國盡管沒被齊國吞並,可實際上已淪為齊國的附庸。齊國滅了紀國、壓制了魯國鏟除了臥榻之側的威脅進而為日後的霸業奠定了基礎。恰在此時衛國又發生了內亂。

公元前688年齊襄公率齊、魯、宋、陳、蔡五國軍隊攻打衛國。戰後齊襄公成功把自己的外甥衛惠公扶上了衛國君主的寶座。經此一役之後衛國也成了齊國的忠實小弟。這時的齊襄公不說是像日後齊桓公那樣號令天下的大霸主,可也至少一點不比之前的鄭莊公這樣的小霸主差。可由於齊襄公身上兄妹亂倫這樁醜聞實在是太難聽了,所以後世史家並沒給齊襄公一個霸主的名分。

齊襄公之所以沒得到霸主的名分除了名聲差以外還有就是他最終成了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者。就在護送衛惠公回國復位後的第二年齊襄公派大臣連稱、管至父到葵丘駐守。連稱、管至父本來在都城當官當得好好的,所以壓根不想跑到一個窮鄉僻壤去駐守。齊襄公只好表示等到來年瓜熟之時一定派人來跟他們換防,可到了約定好的瓜熟之時齊襄公卻壓根不提這茬兒。氣不過的連稱、管至父率軍反叛殺死了齊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