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這才是「養陽」絕佳時機

2024-07-11養生

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日子就要來了,2024年7月15日入伏。驕陽似火,暑氣蒸散,大自然以其獨特的方式展示著力量。古人雲:「順四時而適寒暑」。三伏天養生,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調適身心的智慧。遵循自然的規律,巧妙運用這些調養之法,或能在這酷熱伴隨下身心均有所收獲。

三伏天,三伏貼

古代典籍對三伏天的記載頗為豐富。【史記·秦本紀】中就有「(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的記載,這是關於「伏」的較早記錄。而【漢書·郊祀誌註】中雲:「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這形象地描繪了三伏天中陰陽之氣的變化。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最潮濕、悶熱的時段。此時,天地間陽氣旺盛,人體的陽氣也隨之升發,氣血執行更為通暢。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天是「養陽」的絕佳時機,中醫強調應註意機體的調攝和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冬病夏治,使一些沈屙宿疾得以消除。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病癥,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咳嗽、寒性胃腸病、關節冷痛僵硬等陽氣不足所致虛寒性病證。夏治指在三伏時令、陽氣最旺之時,借用自然之「溫」「熱」鼓舞正氣、補益陽氣。透過辨證施治,適當內服並結合外用灸刺貼敷等方法,從而祛除體內沈積之寒氣,調整人體陰陽,達到陰平陽秘,以預防、治療和調養冬季易發之病。

這是中醫「天人合一」智慧的體現。三伏貼依托這種理念,借助天時,啟用人體內在陽氣,調和陰陽、扶正祛邪。這種療法在清代名醫張璐所作【張氏醫通·卷四·諸氣門下·喘】中就有詳細記載:「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應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凈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姜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經絡學說和穴位理論在三伏貼療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中醫認為,人體經絡行內臟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貫穿上下。在特定的穴位上貼敷藥物,可以刺激經絡氣血的執行,調整臟腑的功能。在三伏天,人體毛孔張開,經絡氣血流通旺盛,藥物更容易滲透吸收,直達病所,從而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提起穴位,我省知名針灸專家牛鳳菊告訴記者,人體穴位學名統稱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註出入的特殊部位。中醫理論認為,位於體表的穴位是與內部的五臟六腑有著密切聯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它是「元氣聚會之所」,具有濡養臟腑,平衡陰陽以及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在病理狀態下,穴位變成病邪侵入機體的門戶,同時又是內臟病變反應於體表的「反應點」。「醫生依據這些特殊的反應點來治療疾病,透過中醫療法來刺激這些穴位,可以治療疾病或者減輕病痛。」牛鳳菊說。

三伏貼常用的穴位,也是養生調理的關鍵部位。像大椎穴是人體陽氣匯聚的要穴,具有振奮陽氣、疏風散寒、清熱解表的功效。三伏天貼敷大椎穴,有助於提升陽氣,抵禦外邪,對感冒、發熱、頸椎病等有一定防治作用。肺俞穴是肺氣輸註之處,對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等具有良好的調理作用。在三伏貼的套用中,貼敷肺俞穴可以補肺益氣、宣肺平喘,增強肺臟的功能,預防冬季呼吸系統疾病的發作。關元穴為元氣之根,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貼敷關元穴能夠溫腎壯陽、調經止帶,對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痛經等有一定的調理作用。穴位的選擇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需要根據個人的體質、病情以及具體的癥狀進行辨證論治。例如,對於患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貼敷時可能會增加迎香穴、印堂穴等穴位;對於患有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可能會選取阿是穴(疼痛部位)、陰陵泉穴等。

三伏貼選用的藥物多為辛溫發散、逐痰利氣、通絡平喘之品,如白芥子、細辛、延胡索、甘遂等。這些藥物經過精心炮製和調配,制成膏劑,貼敷於相應穴位。

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貼三伏貼。專家提醒,穴位貼敷主要適用於治療慢性病及一些關節類疾病等。嚴重心、肝、腎、腦疾病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嚴重糖尿病患者,嚴重過敏體質者,皮膚長有皰、癤或皮膚有破損者,處於疾病發作期(如發熱、正在咳喘等)的患者,孕婦,體質壯實易上火之人等都不適合貼三伏貼。

吃伏羊,過半年

在中國多地,都有入了伏吃伏羊的傳統。伏羊,顧名思義,即在三伏天食用的羊肉。古代農耕社會,人們經過春季的勞作和夏季初的繁忙,身體消耗較大。而羊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滋補身體的功效。伏天吃羊肉,成為人們補充體力、調養身心的選擇。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範蠡就曾在夏日為越王勾踐獻上羊肉,以助其恢復體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吃伏羊的習俗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在一些地區形成了獨特的傳統。民間也有「六月(農歷)羊肉賽人參」的說法。熱乎乎、白生生的湯汁加上一勺紅紅的辣椒油,再配上一塊燒餅,真是美滋滋。

在濟南市章丘區官莊街道石匣村,還有吃伏羊過半年的習俗。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人們殺羊祭祀龍王神,祈求下半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老少爺們紛紛用石頭搭竈,架起鐵鍋,用山裏的泉水燉起自家的肥羊,再歡聚一處,美餐一頓。過去日子清苦,幾戶人家得湊錢買來一只全羊,才能盡情地享用一番。羊金貴,須文火清燉,保留其原有的鮮嫩,只撒上鹽、胡椒等最簡單的作料,連肉帶湯一起,吃到滿口留香,滿頭大汗,方才過癮。如今,相聚吃伏羊,則是一種嘉年華式鄉村文化。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三伏天炎熱,人體陽氣浮於外,體內多虛寒。羊肉性溫,具有補虛祛寒、溫補氣血、益腎壯陽等功效。羊肉能夠促進汗液排出,幫助身體排出濕氣和毒素。這對於那些容易困倦乏力、肢體沈重、舌苔厚膩的濕氣較重的人群,無疑是一種天然的調理方法。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就肯定了羊肉的藥用價值。方劑當歸生姜羊肉湯,當歸三兩,生姜五兩,羊肉一斤,上三味,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溫中補虛,祛寒止痛,主治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裏急者;產後腹中㽲痛,腹中寒疝,虛勞不足。換句話說,在夏季,氣血不足之人,尤其是女性,若有宮寒、痛經等問題,夏季吃羊肉有助於改善體質,為秋冬季節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夏天吃羊需要註意適量,不可過度食用,以免引起上火等不適癥狀。同時,在烹飪方式上,應以清淡為主,避免使用過多辛辣、油膩的調料。可以選擇清燉、煮湯等方式,既能保留羊肉的營養成分,又能減少燥熱之性。

中醫也強調飲食的適度和個體差異。對於體內有實熱、陰虛火旺之人,夏季過多食用羊肉可能會加重燥熱、上火等癥狀。因此,在決定夏天是否吃羊肉以及食用的量時,應結合自身的體質狀況,並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合理選擇。

中醫的魅力就在於此,它以獨特的視角看待生命與健康,從細微處入手,調和人體的機能。無論是三伏貼還是吃伏羊,都是中醫文化源遠流長的生動例證。珍視這些傳統的養生方法,將中醫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也是擁抱健康的一種積極生活狀態。

TIPS:

如果平時就特別怕冷,手腳總是冰涼,即使在夏天也不怎麽怕熱,甚至需要穿長袖長褲,這類偏陽虛體質的人一般適合在夏天吃羊肉來溫補陽氣。相反,如果總是覺得燥熱,容易口幹舌燥,喜歡喝冷飲,身體經常發熱,尤其在夏天感覺酷熱難耐,那可能是偏陰虛或有內熱的體質,不太適合夏天吃羊肉。

此外,面色蒼白或萎黃,經常感到頭暈、乏力,稍微活動就氣喘籲籲,女性月經量少、色淡,這些往往是氣血不足的表現,在夏天適量吃羊肉可以補養氣血。而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唇紅目赤,脈象有力,多提示氣血旺盛,夏天吃羊肉需謹慎。

經常胃脘冷痛,吃點涼的就容易腹瀉,消化不良,這類脾胃虛寒的人夏天適當吃羊肉有助於暖胃健脾。若平時容易口苦口臭,胃脘脹滿,大便幹結,多是脾胃有熱,夏天吃羊肉可能不太適宜。

體質偏熱的人在夏天如果想要溫補身體,可以選擇以下食物:

鴨肉: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做成老鴨湯,既能補充營養,又不會加重體內的熱氣。例如,冬瓜薏米老鴨湯,冬瓜和薏米能清熱利濕,與老鴨搭配,相得益彰。

泥鰍:有補中益氣、祛濕止瀉的功效。可以燉湯或者煮粥食用。比如,泥鰍豆腐湯,豆腐的清淡能中和泥鰍的腥味,營養豐富又溫和。

甲魚:具有滋陰涼血、補腎健骨的作用。可燉湯食用,如甲魚枸杞湯。

山藥:健脾益胃、滋腎益精,性質平胡。可以煮粥、炒菜或者蒸熟後直接食用.山藥紅棗粥,能健脾養血。

黑木耳:有補氣養血、潤肺止咳等功效。可涼拌、炒菜或者燉湯。

(大眾新聞客戶端 田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