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蘇軾【念奴嬌】中「羽扇綸巾」指的是誰?為何總有人認為是諸葛

2024-05-15歷史

提起「羽扇綸巾」這個詞,大家首先想到的歷史人物是誰?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想到的都是諸葛亮,畢竟這麽多年過來,各種影視劇版本中出現的諸葛亮都是這一形象,似乎「羽扇綸巾」已經成了諸葛亮的代名詞。

那麽「羽扇綸巾」這個詞出自哪裏,最初指的又是誰呢?其實這個詞出自大家中學就會背的經典之作,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那麽在這首詞中「羽扇綸巾」指的又是誰呢?真的是諸葛亮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走進這首千古佳作。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創作於公元1082年,當時的蘇軾因為「烏台詩案」已經被貶黃州兩年多。在這段期間,他基本屬於被放逐的狀態,也沒有太多事務要去處理,再加上內心的憂愁,於是他便時常在黃州境內四處遊玩聊以慰藉。這首詞正是他某次遊歷黃州城外的赤壁磯時,見眼前之景,不由想起三國時期的歷史往事,心有所感而寫就。

這首詞起首便大氣磅礴,大江之水向東奔流而去,淘盡了千古風流人物。大江和歷史人物有什麽直接關系?為什麽蘇軾要將這兩者放在一起呢?其實一路奔流的大江便如同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那些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最終都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留給後世之人的只有遐想和追憶。緊接著兩句便是交代了詞人所處的地點,過去遺留下來的營壘西邊,人們都說這裏正是當年三國時期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戰場。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是描寫赤壁波瀾壯闊的風景,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湧的波濤狠狠地拍打著江岸,激起陣陣如雪的浪花。這三句一出,給人以「千騎卷平岡」之勢,不由身心大震。這也不由讓詞人心懷激蕩,於是便脫口而出上闋最後兩句慨嘆,這如畫的江山,曾湧現出多少英雄豪傑,令人心神往之。

上闋詞人重點是寫赤壁之景。下闋詞人的筆觸回溯歷史長河,開始聚焦於三國風流人物周瑜身上。遙想周瑜當年,小喬剛剛嫁給他的時候,他是那般的雄姿英發,手持羽扇,頭戴葛巾,談笑之間便指揮吳軍將大敗曹操的軍隊。蘇軾著力於刻畫周瑜的意氣風發,其實也是表現對他的思慕,周瑜當年是何等卓異不凡,而蘇軾其實也有著這樣的雄心壯誌,想要改變宋廷當時萎靡的現狀,奈何天不遂人願,被貶黃州蹉跎度日。

從上面的解釋中其實我們就知道了,這裏的「羽扇綸巾」4個字說的是三國時期的周瑜,並不是很多人理解錯誤對的諸葛亮。那麽為什麽會有那麽多人認為這裏的是諸葛亮呢?其實除了開頭我們說的影視劇的人物形象外,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也是諸葛亮的高光時刻,基本上功勞都是按在他頭上,這也讓很多人一看赤壁便覺得寫的是諸葛亮。

下闋後兩句,詞人從追憶三國歷史的「神遊故國」中清醒過來,不由自嘲,想自己已然華發叢生,但始終壯誌未酬,光陰虛度,這是多麽可笑。寫到這裏詞人的情緒本應是低落消沈的,不過蘇軾已經經歷了足夠多的人生起伏,再加上他生性豁達。所以結尾兩句,詞人不再讓閑愁縈繞於心,而是一邊感嘆人生如夢,一邊舉起酒杯對著江月痛飲。

通讀完這首詞,我們再回看「羽扇綸巾」的問題,就會發現很多人在平時賞析詩詞的時候容易犯的錯誤,那就是脫離原詩詞,依靠經驗和習慣去解讀古詩詞中的字眼,這無疑就是所謂的「望文生義」。所以品讀古詩詞中字句的意思,一定不能脫離原作。

對於蘇軾這首詞中的「羽扇綸巾」的意思,你以前是否理解錯誤呢?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