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淞滬會戰:蔣介石以80萬國軍生命,向列強換取制裁協定

2024-04-28歷史

1937年7月7日,隨著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企圖在三個月內消滅中國。緊接著在8月13日,日本又發起了淞滬戰役,這是全面抗戰爆發以來中日之間第一場大規模的戰役。

國軍動用了80萬精銳的兵力,而日本則投入了8個師團28萬的兵力,雙方都傾盡全力。這場戰爭持續了三個月,從8月13日到11月12日,盡管國軍英勇抗敵,付出了近30萬的傷亡,但仍未能阻擋日軍的攻勢。

這進一步堅定了日本繼續侵略的決心。

淞滬會戰的慘敗,除了國軍與日軍在戰鬥素質和武器裝備上的差距外,更關鍵的是蔣介石的錯誤指揮。盡管南京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但實際上卻是軍閥割據,各占一方。

東北被日本占據,華北由宋哲元統治,山東由韓復榘掌握,新疆由盛世才統治,青海和甘肅由三馬控制,山西是閻錫山的地盤,廣東是陳濟棠的天下,廣西則由李宗仁和白崇禧統治,至於四川更是軍閥林立,多如牛毛。

抗戰前,各路軍閥無視蔣介石的指揮,南京國民政府內部鬥爭白熱化,孫科甚至策劃暗殺蔣介石。政府本質上是一個買辦政權,背靠英美列強,蔣介石借助這種關系成功上位,成為英美在中國的代言人。

這也讓其他軍閥心生不滿,他們認為既然蔣介石能依靠英美掌權,他們也能依靠其他列強超越他。

蔣介石一心想要統一中國,為自己和利益集團謀取更大的利益,然而英美列強卻因為各種原因,不願意看到中國成為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

他們在中國賺取了大量的利益,但這也引起了日本的不滿,日本一直想要獨霸東亞。在這種情況下,盧溝橋事變爆發,蔣介石的政權陷入了危機。

如果不反抗,中國的領土將被日本奪走,英美列強也會失去在中國的經濟殖民地。因此,蔣介石被迫進行抵抗。但是,由於民國時期的工業基礎薄弱,武器裝備也不夠先進,蔣介石在與日軍的作戰中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日本已經完全實作工業化,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不僅有各種武器裝備,還有龐大的戰鬥機和轟炸機群。因此,當時普遍認為中國在實力上處於劣勢。

然而,蔣介石不願意失去長江下遊的經濟殖民地和英美的支持,因此他必須在自己的地盤上展現出堅決抵抗的決心。

上海作為列強最喜歡的地方和租界最多的地方,成為了戰場選擇的理想地點。然而,這對中國軍隊來說是一次非常危險的挑戰,因為上海有長江出海口,日軍可以調動海陸空三軍作戰,而中國軍隊裝備的是各種輕型武器,地方軍閥部隊的武器更是少得可憐,他們從未見過海陸空一體戰,也從未見過火力如此強大的敵人。

合影不僅僅是一張照片,它還記錄了會戰中蔣介石和國軍將領指揮失誤的時刻。

數十萬國軍在江口擺出長蛇陣,用身體抵擋日軍飛機炮艦的攻擊。他們沖上前去填滿日軍的炮眼,盡管他們的行動導致了戰略要地金山衛的守軍被調走,白白讓日軍進行包抄。

許多國軍因此英勇犧牲。戰局不利時,蔣介石頑固不化,不采納白崇禧、張發奎等人的建議,堅持死守不撤。最終,敗局已定,歐美召開的九國公約大會也反悔了自己的承諾。

這場撤退可謂是一場徹底的潰敗,兩翼集團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和掩護,後方支援也無處可尋。撤退過程中,沒有組織過任何反擊,導致大規模的撤退演變成了混亂的潰逃。

在淞滬會戰前,日本內部對是否要發動戰爭猶豫不決。這是一次與國民政府的首次正面交鋒,還需要擔心蘇聯的潛在威脅。

因此,日軍並沒有準備大規模的陣地戰,一開始只是采取防禦姿態。 然而,日本的輕松勝利讓其看到了國民政府的虛弱,這也導致了淞滬會戰的失敗,使中南腹地完全暴露在日本的侵略之下,加快了日本侵略的步伐。

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英勇抵抗,雖然最終失敗,但他們的付出值得尊敬。這場戰役,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抵抗日軍侵略的戰役,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堅強與決心。

然而,國際社會並未給予中國足夠的支持,英美列強在面對自身危機時,選擇了拋棄中國。直到日本威脅到他們的利益時,他們才再次選擇了中國作為盟友。

歷史上的日軍占領吳淞炮台事件告誡我們,一個民族的自強離不開堅韌不拔的鬥爭精神。妄想依賴他人,只會讓我們陷入更加悲慘的境地。

自力更生,自強不息,才是一個民族崛起的重要因素。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同,而乞憐搖尾只會換來別人的冷漠和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