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縣令吳棠:錯將300兩銀子送給一少女,多年後才知道她是慈禧太後

2024-04-28歷史

人們常說:「善有善報。」 善良的人最終會得到回報,無論是善舉的大小,種下善因就會結出善果。這是世間永恒不變的真理之一。

在清朝時代,曾有一位官員因為某種巧合,把他專心積攢多年的300兩銀子錯交給了一位十八歲的年輕女子,而這個女孩正處於困境之中。

盡管當時存在一場誤會,但正是由於這個誤會他埋下了行善的種子,在許多年之後,這種因果關系為他帶來了回報。

幾年來,一位官員仕途順利,逐步晉升至四川總督一職,成為當地的重要官員。這位官員因為善念而得到了回報,成為一方封疆大員。那麽,這位官員究竟是誰?他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故事。

剛正不阿的清官

在清末擔任官員的時候,吳棠罕見地不加害於百姓,作為重要的官員,他掌握著重兵卻不牟取私利,這使他在四川一直享有良好的聲譽。

在清末時期的四川,一提起吳棠這個名字,當地的百姓無不對他贊不絕口。然而,這位備受民眾愛戴的好官最開始只是一個縣令而已……

吳棠起初靠著個人努力考中舉人,後被吏部委派為七品縣令,在淮安府桃源縣就職。上任後,他遵循高標準,一絲不茍地履行職責,時刻警惕自己可能耽誤朝廷大事的的才疏學淺。

他在管理縣治時,對民生問題無論大小都會親自關心,這種態度讓他贏得了當地居民的喜愛,因為他如此重視百姓的利益。

一個以民為本、努力謀福的好官,理應受到重用,但清末的官場卻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貪腐成風,官員沈溺其中,而像吳棠這樣的清官便成了異類,註定遭受同僚的排擠。

盡管遭到排擠,吳棠並不在意這種情況。在他看來,為官之道在於忠於國家和人民。若將官職視為謀取財富的手段,那麽這樣的官員與其不做還不如。

對於這些貪官汙吏,吳棠十分厭惡,他不願意與他們為伍,因此即使擔任縣令已經很長時間,他仍未得到提拔或重用,他實在是很難過。

盡管遭遇不公,吳棠從未堅決表達過抗議,但他心中一直懷有一種無法宣泄的憤懣。盡管如此,這種情緒卻並未影響他勤奮地為治理自己所屬領域的事務而不懈努力。

「善有善報」這句老話不無道理。吳棠的命運很快就發生了一次重大轉折。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令人悲傷的訊息,內容是他昔日的好友不幸過世了,而好友的兒子正在將他的遺體擡回家鄉,途經了吳棠所管理的區域。

吳棠在得知訊息後情緒激動,回憶起與好友的往事,心情難以自持,淚如泉湧。然而,已故之人無法復生,哭泣也無濟於事。於是,他下定決心親自前往探望好友的兒子。

然而,吳棠重新考慮了一下自己的身份,作為朝廷的七品官員,他怎麽能夠擅自離開崗位呢?因此,他放棄了親自去看望好友的兒子的想法,命令手下攜帶三百兩銀子和他親筆寫的拜訪名帖前去拜訪。

「十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雖然對其他官員來說300兩銀子並非多數,但對吳棠而言,這是多年的積蓄。送出300兩銀子,也是表達對好友的哀思。

悲天憫人的善良之舉

吳棠立即完成了拜帖的起草,隨後指示仆人去拿那300兩銀子。在傭人帶著銀子回來後,吳棠再三叮囑要親自將拜帖和這300兩銀子交到好友的兒子手中。

吳棠等下人表示記住之後,才允許他出門。後來,奉命前往碼頭的下人不久就看見了一條遊船,從遊船中傳來一陣隱隱的哭聲。此時下人心想,這很可能就是老爺口中那位好友的兒女吧。

吳棠事先交代了,他的朋友只有一個兒子,可是下人沒有將這個細節放在心上。隨後,在哭聲的引導下,下人走進了船艙,發現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

下人查明女孩正在祭奠她的父親,確定這正是老爺所提及的好友之家。他隨後將拜帖和銀子一並遞給了船上的少女,完成任務後迅速離去,返回向老爺匯報。

吳棠回到家後詢問是否見到了他的好友的後人,下人回答說已經見到並把錢交給了他的女兒。吳棠一聽之下感到困惑,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好友只有一個兒子。

聽到吳棠的話,下人心中頓時警鐘大作,毫不隱瞞地將剛才發生的情況向老爺詳細述說。片刻間,吳棠也未能理解發生了什麽,但不久他意識到了派錯了人,匆忙命下人領路去查明真相。

在下人的帶領下,吳棠來到了碼頭,目睹了那位年僅18歲的姑娘,此時他陷入了兩難的困境。

這位年方18歲的少女剛剛失去了她的父親。通常情況下,有男性成員的家庭不太可能讓她來承擔喪事與返鄉的責任。

吳棠眼見那位剛剛失去父親的女孩,心生憐憫之情,不忍再索要金錢。然而客觀而言,他與女孩的父親並無深交,純粹將三百兩銀子施舍給了她,而這可不是筆小數目。

吳棠一時間陷入了兩難境地,原因就在於情感和理性的相互碰撞。思索了很久之後,他長長嘆了口氣。三百兩銀子而已,難道自己就不能再籌措300兩給好友的兒子嗎?

心中覺得行個善事花300兩銀子也無妨,吳棠安慰了那女子幾句話並為去世者祭奠,之後便去了另一條船上看望他的友人的兒子。

善有善報,至四川總督

完成這件善事後,吳棠很快將其拋諸腦後,全神貫註投入工作。不久後,他被調往清河縣,正值太平軍叛變。憑借自身能力,他成功組織軍隊並擊敗了太平軍,守住了清河縣的安寧。

吳棠擊敗太平軍,實際上是在保衛清河縣,向朝廷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從功勞應當得到提拔來看,應該得到更好的獎勵。然而,他卻只是被任命為一名巡海道員,沒有得到應有的嘉獎。

在回顧自己擔任縣令整整8年之後,吳棠內心湧起了壯士難酬的感慨,因為最終他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巡海道員。此刻,他仿佛豁然開朗,甚至開始構想起自己老年生活的打算。

吳棠心裏琢磨著離退休還有多久的時候,他數年前栽下的善因卻開始開花結果。一紙調令送至他手中,調令宣稱吳棠調至江寧布政使一職,兼管漕運。他的官品由從四品提升至從二品。

吳棠對這份調令感到十分驚訝,多年來一直沒有晉升的機會,為什麽這一次卻突然得到了提升的機會呢?雖然心中有疑惑,但吳棠仍然整理好行裝,準備前往新的工作崗位。

吳棠升官後喜出望外,他曾以為自己只是碰巧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砸到了,運氣也就此用完了。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的仕途在此後變得更加順利,兩年後再次被任命為漕運總督,這次是正式的全職而非兼職。

一年又一年,吳棠不僅晉升為江蘇巡撫,接著的一年還升任了兩江總督。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幾乎主持了南方幾省的各項事務,直至1867年,他被任命為四川總督,並於四年後額外兼任成都將軍職務。

吳棠經歷了一段波瀾壯闊的職業征程,才最終躋身於更高的層級。曾經的升遷過程讓他感到有些摸不著頭腦,在此之前長達八年的停滯不前,如今卻在短短八年內迅速攀升了數級。他對自己為何會如此幸運感到困惑,是什麽原因讓他的官運如此暢通無阻?

吳棠並非機緣巧合,而是得益於一位刻意報恩的人,那就是清朝末代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後。他的官運亨通並非來自天上掉下的餡餅,而是源於這份特殊恩情。

為何慈禧太後要照顧吳棠呢?這緣於一個美麗的誤會。在過去,吳棠誤將300兩銀子送錯給了一個名叫葉赫那拉·杏貞的人,導致他的父親身故而家道中落。

然而不久之後,父親去世後,鹹豐皇帝開始選拔妃嬪。盡管家族已經衰落,但葉赫那拉氏仍然保持著滿清八旗貴族的地位。因此,葉赫那拉·杏貞積極參與了當時的選秀。

因著容貌俊美、才華橫溢,她被鹹豐皇帝挑選進入皇宮。最初幾年,葉赫那拉在宮中的地位並不顯赫。然而,自從鹹豐皇帝辭世後,她的兒子繼位登基,即歷史上著名的同治皇帝,而葉赫那拉則成為了慈禧太後。

吳棠的持續晉升始於同治皇帝即位之後,顯然,同治皇帝之所以如此器重吳棠,並讓他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一方重要官員,乃是由於其母親慈禧的影響。

慈禧太後采取這種行動的原因是因為在她最為困頓之時,吳棠曾經施以三百兩銀子的援助,正如古人所言:「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慈禧也兌現了這一古訓。

吳棠的官運亨通,主要歸功於他的善意之舉。在慈禧最困頓的時候,他送給她300兩銀子,這一舉動換來了慈禧日後對他的賞識和提拔,正如俗話所說,善有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