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於鳳至到美國治病為何一去不回國?張學良之侄張閭實:她一直在躲

2024-04-28歷史

每每想起與自己的原配妻子於鳳至相伴的時光,張學良心頭便湧上那段令他心懷不甘的包辦婚姻。

我們之間有著幾年的年齡差異,我們的婚姻是由父母安排的,甚至在結婚之前我都沒有見過她,我們並不是因為愛情而選擇自由結合的。

張學良和於鳳至這一對才子佳人,一個是風度翩翩的少帥,一個是身份顯赫的淑女,他們原本的姻緣應該是一個感人至深的佳話,然而命運卻註定了他們這一生再也無法相見。在動蕩不安的民國時期,他們悲劇般的婚姻終結,留下了愛與恨的交織?

包辦婚姻

鳳至的出生背景輝煌,家境富足,得益於父母的悉心教導,她成長為一位儀態優雅的美人兒。自幼便展現出博學多才、風度翩翩的氣質,堪稱一位完美的貴族少女。

直到身為軍閥的張作霖前來清剿土匪,才使得在於鳳至的成長路上,她和張學良這兩個原本毫無交集的人有了相遇的機會。

當地聞名的富商於文鬥曾在張作霖陷入危境時慷慨相助,這次的救援不僅增進了二人之間的友誼,更使他們的關系日益密切。

某次張作霖正在和於文鬥敘舊,剛好算命先生說了一句話,讓他意識到他們的兒女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這對結拜兄弟聽到孩子們被視為天賜良緣時欣喜萬分。張作霖與於文鬥心意相通,毫不猶豫地為孩子們確定了婚姻大事,渴望著讓他們更加親密。

在這個新舊觀念交替的時代,張學良深受西方先進思想的影響,渴望追求真摯的愛情。他不願意被陳腐的包辦婚姻剝奪了自由戀愛的權利。然而,封建父權的束縛在軍閥世家根深蒂固,張作霖無法抗拒這一壓力。因此,他與於鳳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作為大家公認的賢淑女性,於鳳至精心管理著張家的大小事務,展現了封建社會禮教下的典型賢妻良母形象。雖然與張學良並無愛情,但透過彼此敬重和禮貌的相處,他們的婚姻逐漸趨向穩定,呈現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和諧關系。此外,於鳳至還為張學良生下了幾個孩子,為家庭增添了新的生機。

直到趙一荻的到來,張學良才意識到什麽是為愛傾心的激動,盡管他已經習慣了與於鳳至在一起。

秘書情人

作為鐵路管理局局長的女兒,趙一荻和張學良等人一樣,都是上流社會的成員。在一次夜夜笙歌的舞會上,張學良遇到了風姿綽約的趙一荻,深深地迷戀上了她,兩人眉來眼去,很快便陷入了熱戀。

張學良毫不掩飾與趙一荻的情愫,他們之間的深厚感情成為幾家族間的談資,趙一荻對名分無所謂,甚至因愛張學良而與父親切斷了親子關系。從那時起,她以秘書的身份一直陪伴在張學良身邊。

盡管於鳳至感到失望,但她並沒有因此而心情沮喪。身為正牌夫人,她對待張學良似乎展現了無限的寬容。他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和諧,甚至在趙一荻懷孕後,於鳳至也親自去照料她。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愛情長存的婚姻也受到政治動蕩的影響,家國的變遷打破了平靜生活的寧靜,這段互相扶持的婚姻最終因信仰的差異而出現了破裂。

幽禁歲月

張學良在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後,投身蔣介石的隊伍,積極參與對共產黨員的追捕和鎮壓。這一行為讓堅定支持共產黨的於家感到難以容忍。盡管經歷了內心的掙紮,最終於鳳至還是勇敢地決定支持丈夫。

在國家面臨危難時刻,張學良作為將軍,為了迫使蔣介石與抗擊日本進行鬥爭,於1936年與楊虎城共同發動了西安事變。事變之後,張學良的命運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他迎來了漂泊的流亡生活。

張學良作為一個歷史巨瀾中的重要人物,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動蕩還是在國共內戰中的微妙境地,都難免陷入政治漩渦之中。然而,即便是在那段動蕩不安的歲月裏,他的妻子於鳳至始終如影隨形,默默支持他,不離不棄,既承擔起相夫教子的責任,又精心打理家務,為他營造了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

於鳳至身心俱疲,多年的辛勞早已使她精疲力竭。1940年,被確診患有乳癌後,她的健康狀況急轉直下,每日只能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因此,不得不與張學良分別,獨自前往美國接受治療。

張學良此刻似乎已經明白他將被永遠困在黑暗中,所以他期望一旦鳳至離開,就不要再回來,以免讓妻子為了他失去未來的自由。

作為共同經歷艱難時刻的伴侶,張學良和於鳳至早已深藏彼此心中,即將分別時,他們的眼神中透露著深深的眷戀,誰也無法預料未來的命運安排會在何時何地。

此生不相逢

於鳳至來到陌生的國度,腳踏陌生的土地,為了生計不停地奔波。盡管獨自一人撫養孩子的歲月艱難無比,但幸運的是,於鳳至並非普通之人,他出生於富商大賈之家。

她以敏銳的商業眼光和生意頭腦駐足於華爾街,這座全球最大的金融股票交易中心。於鳳至不僅在股市中謀劃著巧妙的策略,避開了種種誘惑陷阱,而且成功鋪就了一條通往財富的大道,積累了豐厚的財富。

解放戰爭後,國民黨戰敗退守台灣,張學良與蔣介石同行,定居於此。與此同時,於鳳至離開美國後再也未歸。直至1964年,張學良與於鳳至決定結束他們的婚姻,這段名存實亡的關系也畫上了句號。隨後,趙一荻成為了張學良余生的陪伴。

傳聞稱,在於鳳至身處美國時,仍然不忘向國民黨施加壓力,要求他們釋放張學良。在被囚禁的歲月裏,張學良的心靈也歷經滄桑。在宋美齡的推薦下,張學良皈依了基督教,然而這是以與非基督教徒的於鳳至離婚為代價。

張學良的侄子張閭實也有自己的感慨,對於於鳳至為何不回台灣則深有感觸。

張閭實對鳳至的評價並不嘉許。他認為鳳至未能善待張學良的子女,導致他們長期承受病痛的折磨,因此他一直避而不見張學良。

然而,對於張學良和於鳳至來說,我們並不清楚具體情況,也許在沒有愛情支撐的情況下,他們的婚姻對兩人來說只是一種束縛,限制了他們的自由。然而,盡管他們或許再也無法相見,但他們曾經共同經歷過艱難困苦,那段共度的時光仍然是他們心中最珍貴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