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戰勝利,蔣介石為何決定研發原子彈?這要從李宗仁一份密電說起

2024-05-20歷史

1945年8月6日及8日,美國用剛剛研制好的原子彈轟擊了日本廣島、長崎兩個城市,給日本帝國主義造成了巨大的威懾。從此,原子彈成為二戰結束後舉世矚目的「新式武器」。

1、關於原子彈的訊息

日本投降尚不滿兩個月,重慶國民政府駐瑞典大使何鳳山,從斯德哥爾摩給蔣介石發來密電,報告了蘇聯也在研制原子彈的訊息:

「據瑞典新聞社稱:莫斯科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自一九三四年,在卡普甲教授督導之下,已完成分離原子之試驗。據蘇聯發言人稱,用蘇聯制造爆炸性原子之方法,制造原子彈,其成本較美國所制者為廉。」

十天後,軍事委員會軍令部第二廳廳長鄭介民也呈來一份【情報輯要】,報告軍統局駐伊朗德黑蘭的情報官黃於安密電,聲稱:

「據伊朗參謀本部密息,德國流亡科學家在喀爾巴阡山,造成新原子彈,較美國者簡單,力大,成本亦低,英蘇兩方正力圖羅致,確否待證。」

這兩通電報敘述內容,當時只是屬於一般的情況匯報,並未引起蔣介石的關註。但是不久之後桂系領袖李宗仁的提議,卻使蔣介石開始真正動心,積極計劃著手研制原子彈的大事了。而在這當中,軍統局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2、蔣介石對原子彈的態度

1946年1月間,軍委會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得到了一項極為秘密的情報,指出:

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曾由陸軍省秘密派遣了一支技術隊伍,到中國張家口地區采掘放射性原料準備用來開發原子武器。日本投降後,這個工作小組有三十余人被中共軍隊逮捕,其余全都隱姓埋名藏匿在北平。

李宗仁於是下令尋覓這些躲藏在北平的日本原子彈研究者,並希望這些日本專家能協助中國研發原子彈,與美、蘇兩國一爭。

1946年2月1日,李宗仁密電重慶蔣介石,報告:

「渝委員長蔣:9965密。據報,敵‘華北交通會社’日人西田稱:

(一)日陸軍省曾派來中國張家口地區技術人員七十余,端事采取原子原料,於日軍投降後,有三十余人投入奸黨,其余人員均散居北平。如我政府願予留用,西田決能招集彼輩在中國研究,並將原子能設計成功報告,盡量使其早日成功,否則均不願予以發表。

(二)該項技術人員曾在張家口取得一部原子彈原料,空運回國,對察綏各地礦產,探查甚詳,兩地原子鈾之出產,僅百靈廟一處,年產鈾可達六噸。

(三)在日本投降前,日本已裝有五部機器,開始研究原子彈,後以美國發現,致將該項機器全部破壞。

但此項技術人員,均在日本內地,並詳悉其姓名住址等情,關於是項研究工作,中國尚無人主持,似應由中央指派專家商討研究,如何之處,謹電呈核。」

李宗仁的來電給了蔣介石極大的啟發,即可以利用日本的原子專家來為中國研制原子彈。但蔣介石轉念一想,也存有許多的疑慮。

第一,日本的原子技術是明顯落後於美國的;第二,研制原子彈的科技,應該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裏,而不應該依賴日本人。因此,最重要的還是要培植中國的原子專家;再者,蔣介石的性格是多疑的,他和桂系及李之間,一直存在矛盾,他一貫對李宗仁不敢輕信。

3、軍統的原子彈任務

由於蔣介石不放心李宗仁,轉而私下交付給軍統局戴笠一項任務:查明抗戰時期日本在中國境內研制原子彈的詳細經過。

不久後,戴笠接連呈報給蔣介石幾份密電和報告,由國民政府軍務局上校參謀陳廷縝轉呈給蔣介石,證實了李宗仁密電的內容。

戴笠的調查進一步證實,日本早在戰前,就由東京大學和大阪帝國大學,以學術研究為名義,自美國進口了一部原子分解器,專供一名叫西野的原子物理學家研制原子彈之用,並在東京設定了「理化研究院」,配備了專用研究室。

日本戰敗之後,美軍占領日本,這部原子分解器和西野研制原子彈的初步成果,全部被盟軍統帥麥克亞瑟下令拋入海中,一切均已化為烏有。

戴笠向蔣介石報告,假如李宗仁之前提及的西田正是西野本人的話,應該趕緊派人把他控制起來,以免他落入其他國家手中。據戴笠查證,西野的實驗室已提煉鈾元素二十二磅,如果能把他爭取到手,這二十二磅的精煉鈾就能掌握在中國人手中,要進一步開展原子彈的研究,顯然要事半功倍得多了。

戴笠還建議,希望仿照美國最初研制原子彈的成例,成立一個「顧問委員會」,由專事制造武器槍炮的兵工署來督導有關研制的工作。

既然僅百靈廟一地蘊藏的鈾礦一年就可以挖掘六噸,原材料供給不成問題,而專業人才又有日本留在中國的原子專家,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均已初步具備,這激發了蔣介石對制造原子彈的濃厚興趣。他在看過報告全文之後,批示「如擬」加以批準。

4、蔣介石對原子彈的興趣

雖然蔣介石對李宗仁的報告未予理睬,而是派軍統接手了有關的調查工作,但李出於軍人的本能,對原子彈研究及原子彈在戰略和戰術上的重要價值仍持著高度興趣。在給蔣介石發出密電後不久,李宗仁又發去第二封密電,報告了西田草擬的全新研究計劃。當時按程式這些電文交由軍政部核辦,軍政部長陳誠因戰後接收及軍隊調動事務繁多,無暇顧及這沒影的原子彈計劃。

1946年6月1日,第十一戰區司令部參謀長兼北平前進指揮所主任呂文貞電呈蔣介石,稱戰區司令部秘密留置了一個名為石原茂光的日本人,據稱是日本研究原子彈專家之一。他在接受審訊時交代,日本方面已在中國采集了將近五公斤的鈾原料,這批鈾原料儲存在日華北駐屯軍的軍備庫中,第十一戰區目前正在秘密追查這批鈾原料的下落。

石原茂光還聲稱,以儲存在中國的現有材料,即足夠試造出「酸化鐵原子彈」,這種原子彈的威力估計為鈾原子彈的四分之一,破壞範圍可達六十四平方公裏。

呂文貞在電文中最後向蔣介石獻計:

「查原子彈為國防潛力所關至巨,除已照實驗計劃準備各項材料外,擬請指定地點準予秘密試驗,俾獲成果,以資利用。」

7月24日,軍政部長陳誠綜合各方面資訊,給蔣介石上了一份比較完整的報告:

「1.日人西田已返國,未能晤及其所擬計劃。可註意之部份,僅為日人調查中國北部鈾礦之結果,所擬‘提煉’及‘化學’部份俱無具體計劃。該日人既已離華,其調查結果現亦無法取得。

2.日僑石原茂光等所擬之計劃及圖樣等,多屬謬誤,顯未受物理與化學基本訓練,無考慮之價值。

3.擬定辦法俟呂參謀長與北大鄭教授洽復後再行呈核。」

其結論是關於日本人在華研制原子彈「確有此事,但是查無實據」。

5、研發原子彈的班底

此時,蔣介石對研制原子彈一事,已把註意力從尋求日本專家轉移到由國人自行研制的途徑上來了。他根據陳誠報告中提到的北大教授吳大猷、鄭華熾等有關專家的線索,準備任命他們來組織班底研制原子彈。

負責執行此一計劃的,便是後來成為蔣介石兒女親家的兵工署副署長俞大維。俞大維向蔣保薦了當時還在西南聯合大學任物理系教授的吳大猷,並建議由吳擔任研制原子彈計劃的首席專家。

蔣介石隨即在重慶召見了吳大猷,他向吳表示,已下令撥給經費十萬元法幣,開始這項秘密的研制計劃,並且指示兵工署騰出一間大禮堂,供作原子彈研究室之用。

吳大猷聽完蔣介石的意圖後說,發展原子彈,錢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才,有了專門人才,才能克服研制工作中的困難。蔣介石當即向吳大猷承諾,有關人才的羅致,請吳大猷選拔組織,並可以撥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作為獎助人才赴美國深造的經費。

於是,在吳大猷帶領下,包括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在內的這批物理學的年輕學子,踏上了留學美國的旅途,只是蔣介石萬萬想不到,三四年後,國民黨即從大陸全面潰敗,撤退台灣。而學成回國的朱光亞等人在新中國的號召下,於1964年10月為新中國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原子彈。

蔣介石召見過了吳大猷以後,吩咐俞大維要繼續延聘人才,積極展開原子彈研發工作。

除了吳大猷教授之外,其時擔任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主任的鄭華熾,知名化學家曾昭掄(曾氏為曾國藩曾孫),西南聯大教授、數學家華羅庚等,因此都成為兵工署研發原子彈的核心專家。

1946年6月,一個以研制原子彈為核心任務的「原子能研究委員會」正式成立,它是在「軍事委員會」改組為國防部之後,成立的第一個國防科技研究單位。但因事涉機密,這個單位始終只是處在秘密運作狀態下,其核心人物包括俞大維、曾昭掄等十一人。他們按照計劃,與早先成立的「國防科學委員會」密切配合,著手開展了原子彈的研發工作。

6、蔣介石研發原子彈計劃的擱淺

然而,國內局勢的發展,並不遂蔣介石之意。隨著國共兩軍遼沈決戰的開始,國民黨政府軍費漸呈捉襟見肘之勢。除在美國深造的學者仍然供給有限的經費而外,「原子能研究委員會」因無錢,只能維持著一個空架子,研制原子彈的單位不僅不能再發展,且還有逐步縮減的打算。

「請設立原子物理研究所」。該文稱:「本部對於原子能研究問題,曾報奉鈞座批準成立原子能研究委員會,聘請俞大維、曾昭掄等十一人為委員,因無的款,僅能做策動及建議諸工作。關於實施研究方面,前軍政部已派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等三教授,赴美國考察原子物理研究。

頃據該員等擬呈國立物理科學所裝置計劃及預算,應需開辦費約一百四十余萬美元,第一年補充裝置費一百萬美元,共為二百四十余萬美元,至建築所需之國幣數位尚不在內。」

這份呈文發出後,有如石沈大海沒有下文。一個多月後,由蔣介石兼任院長的行政院,終於把這份公文遞送到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的辦公室。

蔣在這份公文上批示:

「目前國庫支應浩繁,外匯亦須節用,所請設立原子物理研究所一案,似應緩辦。」這意味著本來計劃大張旗鼓的「原子物理研究所」,最後終因內戰軍費支出過於龐大而被迫中止,國民黨政府在大陸時期的原子彈研制工作,即如曇花一現而結束了。

後來到蔣介石二度準備研制原子彈,已是在他退踞台灣四五年後的事。

戴笠和軍統局在蔣介石政府準備研制原子彈一事上,充當了某種的角色,他們的作用,還是在搜集有關日本的情報方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蔣介石對軍統局的信任重用和他們的工作。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註】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