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韓戰爆發後,蔣介石三次準備出兵,為何都被拒絕

2024-05-20歷史

導語: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望眼欲穿地盼望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蔣介石得知訊息後,喜出望外,興奮不已。他立馬在陽明山官邸召開緊急軍政會議,商討出兵赴朝作戰的準備事宜。

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後來在回憶錄中說,他在得知蔣介石有派兵參加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赴朝作戰的意願後,第一反應是接受蔣介石的出兵請求。

但是在美國最高決策層慎重考慮之後,拒絕了蔣介石的出兵建議。

熱切盼望出兵赴朝作戰的蔣介石第一次被拒後,並沒有死心。隨著韓戰局勢的發展,蔣介石後來又有兩次出兵入朝參戰的機會,不過都被美國否決了。

當時,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已經是風雨飄搖、岌岌可危,「自身難保」的蔣介石為什麽要出兵赴朝?作為所謂的「聯合國軍」之首的美國出於什麽樣的考慮拒絕了蔣介石出兵的請求呢?透過那段歷史,我們能得出一些什麽結論呢?

下面我們一一道來。

一、韓戰爆發,蔣介石喜出望外

在蔣介石敗逃台灣後,美國認清了國民黨內部貪汙腐化、執政作戰能力差的現實,開始冷落蔣介石政權,對其先後采取「等待塵埃落定」、「撒手政策」等政策,大有「棄蔣」的意思。

對於解決台灣問題,自建國後,中國一直在籌劃準備。1950年6月6日,七屆三中全會專門討論了解決台灣問題,當時毛主席的態度是:

「不打無準備之戰,解放台灣必須要有絕對把握,否則結果對我軍不利,此戰必須要一舉拿下台灣。」

1950年6月下旬,中國將準備解決台灣問題的兵力由12個軍增加至16個軍,共65萬左右的兵力,由戰神粟裕掛帥,指揮部署,計劃於1950年下半年,一舉解放台灣。

此時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已經是風雨飄搖、岌岌可危。對於自身的處境,蔣介石多少是清楚的,因此,他迫切地希望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蔣介石認為,只有世界大戰爆發,世界重新「洗牌」,他的國民黨政權才有可能避免覆滅的命運,在混亂中,他或許還有「翻盤」的機會。

韓戰爆發前,美國遠東總司令兼駐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亞瑟派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柯克海軍上將去台灣,要求蔣介石派兵開赴南韓,以抵抗北韓可能發起的進攻。

此時的蔣介石是非常願意出兵赴朝的,但是為了借機向美國多要一些裝備、給養,他和柯克進行了談判,談判中許多細節雙方未達成一致,所以蔣介石遲遲未出兵。

據蘇聯公開的檔案顯示,1950年6月25日淩晨4點,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日成,在史達林同意後,派軍隊越過了「三八」線,發動了韓戰。

發動戰爭之前,金日成並未向中國告知其作戰計劃以及發動戰爭的具體時間。這讓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計劃被打亂了。

因為北韓燃起戰火,燒到了中國鴨綠江邊,美國又借機插手,加強了蔣介石在台灣的防禦力量。所以,中國解放台灣的計劃不得不被迫擱置,中國因此錯失了一次解決台灣問題的良機。

1950年6月25日清晨,蔣介石像往常一樣洗漱過後開始吃早飯,這時,蔣經國急匆匆地趕來,給蔣介石帶來了一份情報,說北韓南北發生戰爭。

得知訊息後,蔣介石如同看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喜出望外、興奮不已。

他立馬在陽明山官邸召集緊急軍政會議,商討出兵赴朝作戰的準備事宜。與會人員有:陳誠、俞大維、葉公超、周至柔、孫立人、何應欽,以及蔣經國、彭孟緝、桂永清等。

會議做出如下決定:

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地區自6月26日零時起,全面進入緊急備戰狀態,實行宵禁;停止三軍官兵的休假和外宿;加強台灣海峽和大陸沿海的海空巡邏。

當時,正和家人在密蘇裏州獨立城休假的杜魯門得到韓戰爆發的訊息後,非常震驚,立馬趕回了華盛頓。

經過美國決策層的商討研究,杜魯門於6月27日,正式發表聲明,丟擲了「台灣地位未定論」,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台灣的任何攻擊,同時要求蔣介石停止對大陸的一切海空行動。

蔣介石對於這份聲明,為美國宣布防衛台灣感到欣喜的同時,也感到了幾分苦澀。因為「台灣地位未定論」讓蔣介石的國民黨流亡政權的「合法性」成了問題,同時自己對大陸的行動被限制了。

但是為了爭取美國第七艦隊對台灣的協防,蔣介石只能宣布原則上接受杜魯門的聲明。

表面上接受聲明,其實蔣介石也在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他迫切地希望能出兵入朝作戰。

這是因為,蔣介石念念不忘的是「反共復國」,他希望在韓戰擴大後從北韓進攻東北,同時,在東南沿海開辟第二戰場,南北夾擊,實作他「反共復國」的圖謀。

另外,他認為擴大戰爭,有機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美蘇直接發生沖突,世界大國都被卷進去,動蕩之後,趁亂重新奪取大陸。

二、首次被拒

韓戰爆發後,蔣介石計劃派其精銳部隊第52軍共3.3萬兵力,赴北韓作戰。

6月27日,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召集52軍主要指揮官開會,調整部署兵力,讓52軍迅速做好入朝參戰的準備。

6月28日,蔣介石命其駐美負責人顧維鈞,向美國國務院遞交了一份材料,內稱:

台灣當局願意提供適於平原或山地作戰的富有作戰經驗的部隊1個軍約33000人用於南韓,以擊退北韓的武裝進攻。這些部隊可以在5天之中準備就緒候命待發。

杜魯門後來在回憶錄中寫到,他在聽到顧維鈞轉交的蔣介石的建議後,第一反應是認為應當接受這番好意。因為他希望盡可能多的力量加入到對北韓的行動中。

但是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艾奇遜持有不同意見,他認為:

台灣本身就是最易遭受進攻的地區之一,美國因此才派遣第七艦隊去防衛台灣。一方面美國去防衛台灣,另一方面被保護的國民黨當局卻又派兵到北韓,這種做法實在是荒謬。

6月30日,杜魯門召開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會議主要討論兩個議題:一是在北韓投入地面部隊作戰的問題;二是蔣介石向北韓派出軍隊的問題。

會議上,關於蔣介石出兵北韓的問題,一開始杜魯門還是傾向於同意的。而艾奇遜則依然堅持反對意見。

經過決策層的慎重考慮,最終美國拒絕了蔣介石出兵的請求。這個決定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作出的:

1、他們認為,一旦蔣介石出兵入朝,中國共產黨一定也會出兵參戰,這是美國決策層不願看到的;

2、當時,英國已經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且和中國已經建立起代辦級的外交關系,英國、加拿大等國不希望看到蔣介石的軍隊出現在北韓半島,這些盟友國的意見,美國不得不考慮;

3、透過之前的作戰表現,美國決策層對於蔣介石軍隊的戰鬥力表示質疑,他們不認為讓蔣介石出兵參戰對於戰局會起到多大作用;

4、他們認為,引蔣入朝,會增加將來政治解決北韓問題的難度。

基於這幾點考慮,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於1950年7月1日,代表美國正式謝絕了蔣介石關於出兵北韓的建議。

第一次出兵請求被拒,蔣介石並沒有死心,因為他知道美國駐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亞瑟傾向於同意他出兵入朝。

三、二次被拒

美國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後,7月5日,美軍第24師第1團史密斯特遣隊在烏山投入作戰,標誌著美國正式參加了韓戰。

麥克亞瑟性格狂妄自大、桀驁不馴,對總統杜魯門的決策不以為然,他傾向於同意讓蔣介石出兵參戰。

於是,麥克亞瑟在1950年7月31日,在對美國國務院保密的情況下對台灣進行了22小時的存取,主要考察國民黨在台灣的防務以及國軍的實力,以權衡是否引蔣介石入朝作戰。

得知此事的杜魯門不得不派遣特別顧問哈裏曼到東京做麥克亞瑟的工作,他對哈裏曼提出兩點要求:

第一,告訴麥克亞瑟不要和蔣介石搞到一起,從而把美國拖進和中國共產黨的作戰;

第二,只要可能,就滿足麥克亞瑟的一切需要。

麥克亞瑟表面上同意了杜魯門的決定,但是傲慢自負的他只相信自己的判斷。

1950年8月26日,美國各報刊分發了麥克亞瑟給美國海外戰爭退伍軍人協會主席發去的一封長信。

信中著重談了台灣作為「不沈的航空母艦」的戰略價值,暗示美國應當保衛並長期控制台灣,將來在戰爭時可以利用該島作為美國的軍事基地,等等。

這與杜魯門的之前的「中立」聲明明顯不一致,用杜魯門的話說「他要采取一種以台灣為據點的軍事侵略政策」。

仁川登陸後,以美軍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國東北邊境的安全。於是10月3日,周恩來發出嚴重警告:

「三八線是中國的底線,如果‘聯合國軍’再越界,中國一定會采取行動。」

杜魯門也對麥克亞瑟下了命令:

「對於在三八線附近的作戰,不要牽扯到中國和蘇聯的領土,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你的部隊到北韓與中、蘇交界的地區,出於政策上的考慮,在這些交界地區不得使用非南韓的地面部隊。」

但是狂妄自大的麥克亞瑟料定中國不敢參戰,同時認為我軍戰鬥力一般,不足為懼。很顯然,他低估了中國的膽量、捍衛主權的決心以及我軍的戰鬥力。這也為他之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應北韓政府請求,1950年10下旬,中國人民誌願軍趕赴北韓戰場,投入了保家衛國的戰爭中。

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戰鬥力,出乎了麥克亞瑟的意料,讓他很快吃到了苦頭。當初麥克亞瑟狂妄地提出的「聖誕總攻勢」,也隨著「聯合國軍」的連連敗退,淪為了笑柄。

深感兵力匱乏的麥克亞瑟,於11月20日致電蔣介石,請其仍派一個軍前往北韓助戰。

麥克亞瑟派出7艘運輸艦、3艘貨船以及30架運輸機從沖繩,裝載補充蔣介石軍隊的武器裝備赴台,同時接運蔣介石的部隊從空中和海上開往平壤地區。

與此同時,麥克亞瑟向杜魯門提出建議:把蔣介石的國民黨第52軍編入「聯合國軍」,以增強美軍在北韓的作戰能力。

接到電報後,蔣介石欣喜若狂,他以為苦苦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

蔣介石立即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命令第52軍限於24小時內完成出發準備。會議上,蔣介石決定派「國防部副部長」侯騰和第52軍軍長郭永等人飛赴漢城,與美軍建立聯系。

不料,美國決策層再一次拒絕了蔣介石入朝作戰的建議。他們認為:

一方面,蔣介石軍隊入朝作戰,無論是從軍事戰略還是從政治、外交的角度來看,都是讓人無法接受的、不明智的舉動;

另一方面,蔣介石的3萬軍隊無力扭轉北韓戰局,非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就這樣,蔣介石第二次出兵入朝作戰的計劃又「流產」了。

四、三次被拒

兩次出兵計劃均未實作,蔣介石對於出兵赴朝已經不抱太大幻想了。

由於麥克亞瑟在北韓戰場的種種表現,1951年4月,他被撤職,由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兼「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李奇微接替。

1952年5月,李奇微調往歐洲任職,美國遠東地區總司令克拉克接替了他的職位。

鑒於「後繼兵員不足」的情況,克拉克向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了請求蔣介石派兵支援的問題,希望從台灣抽調一個軍到北韓戰場,以便從北韓抽出相應的美軍去增強日本的防務。

克拉克同時還告訴蔣介石,總統和五角大廈都很重視他的建議,請蔣作好準備。

蔣介石感到出兵北韓似乎又有希望了,於是再次命令第52軍做好赴朝作戰的準備,同時透過

顧維鈞轉告杜魯門,國民黨軍隊有意同「聯合國軍」一同作戰。

這次美國決策層對於是否同意蔣介石出兵入朝的問題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討論。並且召回了美軍駐台灣軍事顧問團團長蔡斯,讓他直接向總統匯報國民黨軍隊的情況。

據蔡斯說,國民黨軍隊中大部份軍官素質低下,部隊訓練差,到了北韓肯定會全軍覆沒。

一向反對使用蔣介石軍隊的艾奇遜也認為,使用蔣介石的軍隊還不如讓南韓李承晚就地征兵。

在這種情況下,杜魯門告訴克拉克,取消派國民黨第52軍入朝的計劃。

至此,蔣介石三次出兵入朝作戰的機會均未實作。

透過那段歷史我們能得出一些什麽結論呢?

五、一些結論

在中國未派兵加入韓戰時,美國並不希望和中國產生正面的軍事沖突,這是一開始,美國不同意蔣介石出兵赴朝參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當時,美國對於中國有一定的忌憚。

台灣雖然是美國牽制中國的一張最重要的「牌」,但是美國絕不願意為了保住手裏的這張「牌」而承擔「斷臂」的風險。

迫不得已時,美國一定會放棄對台灣的扶持。

當時,美國對於國民黨內部貪汙腐敗的問題非常清楚,對於蔣介石政權的執政能力以及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都持懷疑態度,十分不信任。

這也是美國拒絕蔣介石出兵參戰的一個原因。

結語:

無論是對於70年前的國民黨來說,還是對於現在的民進黨來說,美國都是靠不住的。

謀「獨」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回到一個中國立場,回到祖國的懷抱,才是台灣最正確的選擇。

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