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誌願軍180師兵敗北韓,政委慘成美軍俘虜,回國後的他怎麽樣了?

2024-05-20歷史

吳成德,原誌願軍60軍180師政委,曾投身於抗美援朝戰爭的烽火之中,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與戰友們並肩作戰。然而,吳成德回國後,卻遭到了軍職被撤銷、黨籍被開除的處罰。

在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裏,究竟發生了什麽?為何在回國後遭受如此嚴厲的處罰?在被剝奪了軍職和黨籍之後,吳成德怎麽樣了呢?

下面請跟隨我走進今天的故事!

不放棄任何一位戰士

在20世紀初的動蕩歲月中,吳成德在山西省新絳縣的一個寧靜村落誕生,那是一個軍閥割據、國家動蕩的時代,戰爭的陰影籠罩著這片土地。在這樣的背景下,吳成德從小就在心中播下了追求和平的種子。

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吳成德投身於山西的軍政培訓,期間他深受共產黨理念的感染,毅然決然地加入了共產黨,擔任了一名指導員,吳成德運用所學知識,帶領部下與日軍進行了頑強的鬥爭。

抗戰勝利後,吳成德又投身到解放戰爭的戰鬥當中,因其卓越的表現,新中國成立後,吳成德已晉升為師級幹部。

然而,和平並未持續多久,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亞洲的霸權地位,同時遏制共產主義的發展,美軍對北韓發起了進攻。

第五次戰役打響前,時任誌願軍60軍180政委的吳成德接到上級的指示跟隨部隊跨過鴨綠江奔赴北韓前線。

戰爭的殘酷超出了預期,由於戰線過長外加誌願軍準備不足,戰役打響後,誌願軍的後勤補給出現了問題。裝備精良的美軍美軍利用這一機會,對誌願軍發起了猛烈的攻勢。

為了避免被美軍圍剿,誌願軍部隊不得不向北轉移,為了確保主力部隊的安全撤退,180師承擔起了掩護的重任。

在掩護過程中,由於指揮上的失誤,180師的近萬名戰士損失慘重,在與美軍交戰五天後便被美軍團團圍住。

由於沒有補給,剛開始戰士們還可以依靠樹皮樹根充饑,可隨著戰況越發激烈,充饑的樹木也已被炮火摧毀,180師的彈藥也不是很充足了。面對美軍的不斷逼近,180師的師長鄭其貴下達了突圍的命令。

可近萬名戰士一起突圍的話目標太過明顯,為了減少被一網打盡的風險,上級領導決定采取分散突圍的策略,將部隊以團為單位劃分為多個小組,從不同的方向突破敵人的包圍圈。

突圍行動前夕,吳成德深入到各個團中,細致檢查並確保每個團的突圍準備工作都已就緒。然而,就在他準備返回指揮位置時,部隊已經開始了突圍行動。吳成德沒有猶豫,立即按照既定計劃,騎馬迅速向突圍部隊的方向趕去。

在追趕過程中,吳成德經過一個狹窄的山口,借助美軍發射的照明彈,他意外發現了三百余名180師的戰士。這些戰士在之前的戰鬥中不幸受傷,由於行動不便,他們已經與大部隊拉開距離。

面對這些受傷的戰士,吳成德聽到了他們的懇求:「吳政委,我們還有突圍出去的希望嗎?請您不要拋下我們。」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和不安。

雖然吳成德知道,如果選擇獨自騎馬追趕,他完全有可能追上突圍的部隊。但他沒有這麽做,因為他深知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更是這些傷員的領導者,拋棄傷員獨自逃生是絕不能容忍的行為。

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吳成德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舉動——他開槍打死了自己的坐騎。這一行為不僅是對傷員們的承諾,更是對自己職責的堅守。他選擇與傷員們並肩作戰,共同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被美軍俘虜

考慮到傷員們行動不便,如果一直聚在一起被美軍發現的話沒有一絲的逃生機會,於是吳成德將傷員們分成八組,每一組四十人,由經驗豐富的幹部帶領,以分散美軍的註意力,提高突圍的成功率。

然而,由於彈藥匱乏以及傷員們的身體狀況,吳成德所帶領的隊伍未能成功突破敵人的防線。在這種情況下,吳成德沒有放棄,他堅守著不拋棄任何一名戰士的原則,帶領傷員們退入了崎嶇的山區,利用遊擊戰術巧妙地與敵人周旋。

在艱苦的環境下,吳成德和戰士們依靠野菜和樹皮維持生命,同時避免在一個地方停留過久,以免被敵人發現。他們以頑強的意誌和不屈的精神,堅持了長達14個月的抗爭。

不幸的是,最終吳成德以及幸存的三名戰士被美軍的巡邏部隊發現並俘虜。在俘虜期間,吳成德試圖隱藏自己的身份,但卻被叛徒指認出了真實身份。當時美軍俘虜了兩萬余名解放軍戰士,吳成德的軍職是被俘人員中最高的。

作為被俘人員中軍職最高的軍官,吳成德自然成為了美軍關註的重點。如果能說服吳成德歸順,這將對解放軍造成巨大的心理打擊。因此,他們對吳成德進行了特別的「關照」,將他單獨關押在黑暗的牢房中,不斷試圖透過洗腦和威脅來獲取情報。

不僅如此,美軍還逼迫吳成德前往台灣,並借此大做文章制造吳成德歸順美軍的假象。美軍的策略並未奏效,吳成德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對共產黨員使命的忠誠。

見此情形,美軍試圖透過極端的刑罰手段迫使吳成德屈服,用鞭子抽打吳成德至皮開肉綻,剝奪了他的食物,每天僅給予少量的水,甚至動用電刑和水刑,使吳成德飽受煎熬。盡管如此,吳成德的意誌依舊堅如磐石,沒有向敵人屈服。

在那段漫長而艱難的日子裏,吳成德曾一度考慮過結束自己的生命,以逃避這種非人的折磨。他將衣物撕成布條,制成了一根繩索,準備在牢房中結束一切。然而,就在他即將做出決定的瞬間,他的目光落在了腳上那雙破舊的鞋上——那是他離家前,妻子親手為他縫制的。

這雙鞋,如同妻子溫暖的手,撫摸著他的心靈,喚起了他對家人的思念和對團聚的渴望。吳成德的心中湧起了一股力量,他決定為了家人,為了那一天的重逢,他必須堅強地活下去。於是,他放棄了自盡的念頭,決心繼續與敵人抗爭。

經過一年多的折磨,吳成德終於等到了希望的曙光。1953年7月,隨著韓戰的結束,戰爭雙方根據協定開始釋放戰俘。由於吳成德的軍職較高,美軍為了保持談判的籌碼,直到兩個月後才將他和其他最後一批戰俘釋放。

開除黨籍撤銷軍職

吳成德在經歷了非人的折磨後,身體已經極度消瘦,體重急劇下降,遍體的傷痕見證了他所承受的苦難。當他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本期待得到理解和尊重,卻未曾想到,他和其他「俘虜」們首先面對的是來自「被俘人員管理處」的冷漠和誤解。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一些人對「俘虜」一詞有著偏頗的認識,他們將「俘虜」與「叛徒」劃上等號,認為只有那些缺乏勇氣的人才會淪為俘虜。在他們眼中,成為俘虜意味著懦弱,甚至可能背叛。這種觀念無疑給吳成德等人帶來了沈重的心理負擔。

在管理處,吳成德遭遇了懷疑和不信任的目光。盡管他曾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勇士,曾與敵人進行了長達一年的頑強鬥爭,即便在被俘後,他也堅守著軍人的信仰,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始終沒有泄露任何機密。然而,當他帶著滿身的傷痕和堅定的信念回到祖國,他所期待的理解和支持並沒有如期而至,相反,他的解釋似乎並未得到信服。

1965年6月,吳成德和其他戰俘的命運遭遇了重大轉折。由於缺乏證據來支持他們的陳述,部隊對他們已經失去了信任。結果,吳成德不僅失去了黨籍,還被剝奪了軍職,最終吳成德被分派到盤錦的大窪農場。

文革期間,吳成德因為這段歷史而遭受了批鬥,這無疑加劇了他精神上的負擔。

盡管如此,吳成德的妻子始終堅定地站在他的一邊,她的信任和支持成為吳成德在艱難歲月中的精神支柱,讓吳成德熬過了那些不公平的艱苦歲月。

在農場辛勤工作了十年之後,吳成德終於退休,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即便在退休後,他也沒有放棄為自己爭取正義的機會,他向有關部門送出了一封又一封的申訴信,希望能夠得到一個公正的評判,但這些努力似乎都石沈大海。

直到1980年代,隨著中央對被俘人員的新政策出台,吳成德的案件得到了重新審查。經過公正的審理,他的名譽得到了恢復,軍職也被重新確認。此時,吳成德已經是古稀之年,按照常理,他完全可以選擇安享晚年,但他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吳成德沒有沈溺於個人的不幸,而是將自己的生活投入到了更有意義的事業中。他成為了一名愛國教育的宣講者,每年都會舉辦多場宣講活動,傳播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後人。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對國家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

更令人敬佩的是,吳成德還將自己的一部份薪資捐獻給了希望工程,並積極籌款,為希望工程籌集了超過200萬元的資金。

結語

1996年3月16日,吳成德因病去世,享年84歲。吳成德老人的一生,是對革命精神最深刻的詮釋。即使在遭受不公與誤解的歲月裏,他依然保持著軍人的尊嚴和堅韌,用行動詮釋了忠誠與奉獻。他的故事,不僅是對歷史的見證,更是對後人的啟迪,激勵著每一代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對於吳成德老人的事跡大家有什麽看法呢?歡迎大家踴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