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蒙邊境東段,蒙古國土突入中國距離超300公裏,為何這樣劃分?

2024-05-20歷史
蒙古國是中國陸地上的重要鄰國之一,與中國有著4710公裏的邊界線。在邊界線的東段有一段特別曲折,使得蒙古國的一部份領土深入中國境內達到300多公裏,那麽,這一段邊界是如何劃定的?其形狀為何這樣特殊? 從地圖觀察,蒙古國在東西南三面與中國相鄰,西部從新疆阿勒泰地區的奎屯山開始,邊界線呈弧形東擴,東端終止於中國內蒙古的滿洲裏地區。在蒙古國領土中,東部邊界特別凸出,形成了深入中國內蒙古地區的獨特形狀,包括呼倫貝爾市西南、興安盟西側和錫林郭勒盟東南側。這一東段邊界從中俄蒙的滿洲裏開始,南下至新巴爾虎右旗的西南側,隨後急劇東轉,並在新巴爾虎左旗西南轉向東南,過艾爾山市和科爾沁右翼前旗的東邊界,接著對接東烏珠穆沁旗,最後透過阿巴嘎旗和蘇尼特左旗返回西方。整體上呈U形深入中國內部,讓蒙古國的一部份領土嵌入中國內蒙古,這一部份主要屬於蒙古國的東方省,西南部份屬於蘇赫巴托爾省。這一段邊界線總長約1340公裏,占中蒙總邊界線的約28%。這片領土東西長度約325公裏,南北寬度約165公裏,東側靠近大興安嶺,西側面向廣闊草原。 與美國沿用緯度和經度劃界不同,中國的省市及與鄰國的界限多依據自然地形如山脈和河流來劃分,但也有例外。如中蒙邊界中的哈拉哈河並未完全成為界河,這使得邊界顯得更為異常。 蒙古國面積達156.65萬平方公裏,是全球第二大內陸國。歷史上,蒙古的全境曾是中國的一部份。清朝時期,蒙古的部落陸續歸屬於清朝,為便於管理,清政府將蒙古劃分為內屬蒙古和外藩蒙古兩個部份。內屬蒙古包括唐努烏梁海、科布多等地區,其管理體系與中原地區相同,而外藩蒙古則相對獨立,實行世襲的劄薩克制度,擁有高度自治。後來外藩蒙古又分為內劄薩克蒙古和外劄薩克蒙古,通常所指的外蒙古即為外劄薩克蒙古的一部份,即喀爾喀蒙古部族的主要居住地。盡管蒙古部族的歸屬復雜,但都屬於清朝版圖的一部份。由於清朝國力強盛,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使得與鄰國的邊界不甚明確,這在殖民時期成為外國入侵者占領領土的借口。 17世紀中葉,隨著沙俄南侵,清朝與沙俄在黑龍江上遊地區爆發了兩次雅各薩之戰。1689年,清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明確了中俄東段界線。之後,清朝意識到維護邊界穩定的重要性,開始實施邊境移民政策。同時,原本生活在喀爾喀蒙古的巴爾虎人由於沙俄和噶爾丹的侵擾,不得不南遷,並在呼倫貝爾草原上形成了新的居住地。兩大蒙古部族為了爭奪水源和牧場,長期沖突不斷。 為此,清朝親自介入,為兩大部族劃定界線,而位於兩部族之間的貝爾湖在這一時期被劃分為兩部份。西北部份歸巴爾虎蒙古,其余大部份則歸喀爾喀蒙古。貝爾湖是一個重要的水源地,湖水清澈,對當地牧民至關重要。由於當時喀爾喀蒙古和巴爾虎蒙古都屬於清朝,湖泊的劃分仍全部屬於中國。然而,清朝滅亡後,喀爾喀蒙古在沙俄的支持下選擇獨立,根據1915年的【恰克圖協定】,外蒙古從「獨立」變為「自治」。1945年,外蒙古在蘇聯的支持下舉行獨立公投,最終以高票透過,1946年被民國政府認可,1961年蒙古國加入聯合國,成為國際社會認可的獨立國家。 #深度好文計劃#隨著蒙古國的建立,中蒙界線問題也被提上議程,尤其是貝爾湖的歸屬問題。蒙古國堅稱貝爾湖應全部歸屬於蒙古,甚至在談判期間驅趕湖周邊的中國牧民,試圖占領整個湖泊。經過長達八年的艱難談判,中國政府最終讓步,根據清朝的劃分原則,1962年中蒙簽訂了劃界條約,中國保留了貝爾湖西北部的40.26平方公裏,其余93.4%歸屬蒙古國。以貝爾湖為中心的這一部份邊界,便是中蒙邊界中比較突出的一部份,這一界線的存在導致中國內蒙古的遼闊草原被分隔,其北側是呼倫貝爾大草原,南側則是烏拉蓋草原和錫林郭勒草原,而蒙古國東方省的地區也是廣袤無垠的草原,這種劃分方式可能與清朝時期兩大蒙古部族在水源和牧場上的爭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