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古代書商的智慧,他們用了怎樣的行銷手段,來增加書籍銷量

2024-04-03文化

編輯|泡泡

造紙術、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由此帶來書籍出版業的繁榮。在中國古代, 書商們為增加書籍銷量想盡了各種辦法,其行銷手段可謂五花八門。

一、在書名上做文章

書名是一本書最有標誌性的符號,讀者透過書名可以最便捷地透視全書的內容, 中國古代的書商們對給書取名字很重視,也利用書名做行銷。

宋朝時雕版印刷術逐漸走向成熟,作為商品售賣的書籍多起來,當時的書商 喜歡起「長書名」。

類似於【張先生校正楊寶學易傳】【朱文公訂正門人蔡九峰書集傳】【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註點校毛詩】等,一個書名往往包含著許多重要資訊,讓讀者一眼就能辨識出本書的關鍵點。

明清時期書名進一步「擴容」,書商喜歡在正式書名前加一些字首語,諸如「京本」「繡像」「全像」「評點「新刻」等,以此來吸引讀者。

「京本」的流行始於明朝 ,強調的是刊刻於南京與北京,這樣可以增加書籍的權威性,如明朝萬歷年間刊刻的【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誌傳評林】【京本通俗演義按鑒三國誌傳】等。

雖然號稱「京本」,但人們發現很多書籍其實是福建建陽刊刻的。

就此,鄭振鐸先生在【西諦書話】中指出:「閩中書賈為什麽要加上‘京本’二字於其所刊書之上呢?其作用大約不外於表明這部書並不是鄉土的產物,而是‘京國’傳來的善本名作,以期廣引顧客的罷。

」與「京本」類似的還有「官板」,強調的是本自官方的印版,如清代雍正年間刊刻的【官板大字全像批評三國誌】等。

不過,隨著「官板」的泛濫,其廣告內容越來越多,對於是否真的來自官方印版,讀者也無從

去考證了。

「繡像」強調的是書中配有插圖,與此類似的還有「補像」「全像」「全圖」「影像」「增像」「精繪」等。

宋元時期的書籍雖然也有一些插圖,但通常只是點綴一下 ,大量配插圖始於明朝永樂年間。

由於大受讀者歡迎而成為一種出版潮流,幾乎出現「無書不畫」的情形。

插圖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上圖下文」式,也有在文字裏插入小幅圖畫的,還有在書籍中插入一整頁圖畫的,出現了「對幅插圖」「雙連插圖」「團扇形插圖」「月光型插圖」等版式。

書商花錢請人繪制插圖,自然要予以突出和強調,所以就在書名前加上字首語以吸引讀者。

好的插圖可以為書籍增色,也便於讀者更好地理解文字,但也存在著插圖泛濫、與文字內容不相符合的情況,純粹為趕時髦而配插圖,這就走向了歧路。

「新刻」也是一種明清時流行的書名字首語, 類似的還有「新編」「新鐫」「新刊」「增訂」等,以示與之前版本的區別。

如果某種圖書熱銷,書商還會模仿該書出續集,「初刻」之外還有「二刻」「三刻」等。

有一些圖書已經刊刻並熱銷多年,即便註明「新刻」也無法吸引

讀者,書商於是另想辦法,比如 另取一個陌生的名字,讓讀者誤以為是一部新書。

比如,將【三國演義】改名為【第一才子書】【三國誌傳】【三國全傳】等,將【水滸傳】改名為【征四寇傳】【漢宋奇書】等,將【紅樓夢】改名為【石頭記】【大觀瑣錄】【金玉緣】等。

明代有書商將【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合刊,取了個【英雄譜】的新書名,如果不翻看裏面的內容,還以為是一部新書。

明代文學家李開先在【詞謔】中記載了一件事:成化年間,大學士尹直路過一家書鋪,看到外面張貼著【崔氏春秋】一書的廣告,尹直笑著說:「吾止知【呂氏春秋】,乃崔氏亦有【春秋】乎?」於是買了一部,回家開啟一看,「始知為崔氏鶯鶯事」,即【西廂記】。

二、提煉封面廣告語

宋朝時書籍已經大量刊刻發行,但那時的書籍普遍較為「樸素」, 甚至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封面頁。

只在每卷書首頁的最前端題寫上書名,有的把書名字型放大一些,或者用雙行的大字突出一下,有的則把單獨印制的長條形書簽貼在書上,在書簽上印著書名。

元朝以後的書籍開始有了封面頁 ,早期仍較為簡單,通常是一張四邊加框線的單獨頁,在上部橫眉的位置印有出版者的資訊,下面有印制的年代等,中間豎排著大字標示的書名。

如元朝至正年間建陽劉氏書坊翠巖精舍刻印的【廣韻】,封面正中是【新刊足註明本廣韻】幾個大字,右側「校正無誤」和「翠巖精舍」兩行字,左側印有「至正丙申仲夏繡梓印行」。

為吸引讀者,書商也在封面上印上一句或幾句簡明扼要的話,對書籍作簡要介紹。

如【新刊足註明本廣韻】的封面上還有一行小字「五音四聲切韻圖譜詳明」,字數不多,卻高度概括了本書的主要內容,方便讀者購買。

明代雄飛館書坊將【三國演義】【水滸傳】合印為【英雄譜】,該書封面上寫道:「【三國】【水滸】二傳,智勇忠義,叠出不窮。而兩刻不合,購者恨之。本館上下其駟,判合其圭。回各為圖,括畫家之妙染;圖各為論,搜翰苑之大乘。校讎精工,楮墨致潔。誠耳目之奇玩,軍國之秘寶也。」

這則廣告生動可讀, 如數家珍般指出該書的新創意及插圖、印刷精美等優點, 對讀者頗有吸重力。

明代萬歷年間三台館余象鬥刊刻的【列國誌傳】,其扉頁上印有廣告語:「【列國】一書,乃先族叔翁余邵魚按鑒演義纂集。惟板一付,重刊數次,其板蒙舊。象鬥校正重刻,全像批斷,以便海內君子一覽。買者須認雙峰堂為記。余文台識。」

這段廣告主要講版本的珍貴以及本書的其他優點,文字較為平實。

明清時期通俗小說流行,往往是大部頭作品, 將書中內容提煉出來給讀者看的確很有必要。

這些廣告語形式靈活,有的是一句話,有的是一小段文字說明,還有的印成聯語,比如「開百世歷日流行,集諸賢陰陽總括」,有的則印上「海內士子,買者一展而知」,還有的透過貶低他人來擡高自己。

明代有一部名叫【萬寶全書】的書,其廣告語寫道:「坊間【萬寶全書】不啻充棟,然不一精檢,魯魚亥豕,混雜編章者有之。本堂特請名士校讎,事物數度,一仿古典,啟牘書劄,別換新藻,端寫繡梓,點畫不差,應酬使用,價比南金矣。」

三、借用名人效應

文化名人更能吸引讀者的關註,在古代也是如此 。明清時期湧現一批有廣泛影響力的文人,如馮夢龍、金聖嘆、李漁、李贄、徐渭、湯顯祖、鐘伯敬等,他們不僅學識和文筆一流,而且往往有著不平常的人生經歷,成為文壇和普通百姓關註的「文化達人」,一些書商就利用他們的影響力進行書籍行銷。

四、巧打征稿廣告

隨著讀者對各類書籍需求的增加以及出版業競爭的加劇,書商都希望能得到優質書稿, 有的書商於是在書籍上印上征稿廣告,這在宋代就有了。

宋代刊刻的【新編四六必用方輿勝覽】,在其目錄之前有一段文字:「重惟天下奇聞壯觀見於文人才士記述者,浩不可窮。耳目所及,幸而得之,則亦泰山一毫芒耳。因閱群書,復抄小集,附刊於後,名以【拾遺】。每州各空其紙,以俟博雅君子續自筆入,或因鬻書者錄以見寄,使足成此一奇書,蓋所深望雲。」

這段文字就有「招榜征稿」的意味。

五、制作書籍「海報」

書店在古代又名書肆、書坊、書堂、經籍鋪等,其中 書肆在漢朝就有了。

揚雄在【法言】中提道:「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

宋代以後各地遍布書坊,為吸引讀者,書坊內外通常張貼有各種書籍廣告,【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就描寫了杭州幾家書坊外貼的書籍廣告,廣告上寫著:「處州馬純上先生精選【三科程墨持運】於此出賣。」

除了固定的書坊,江南等地還利用河網密布、水運便利的條件,把舟船改造為「流動書坊」,稱之為「書船」。

書船上有各類書籍,也有書籍的廣告圖片,有的利用「船身廣告」招攬讀者,有的邊劃船邊吆喝,有的甚至在船艙裏設定有書桌和椅子,供選書者試讀。

明朝時南京書業發達,貢院等處有許多書坊,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對這些書坊有過描述,可以看出 它不僅是銷售圖書的地方,還是文人聚集的場所。

書坊裏擺著各式書籍,也張貼著書籍的廣告,一些還沒有刊印出來的書籍也可以提前打廣告。這些廣告有的是手寫的,還有的是印刷出來供廣泛張貼的。

清代光緒年間北京文光樓書坊刊刻的【小五義】很受讀者追捧,有些同行看到商機,很快刊刻出續集,並四處張貼廣告宣傳,文光樓書坊為此進行過譴責:「近有無恥之徒,街市粘單,膽敢憑空添破銅網,增補全圖之說。」

從中可以看出, 張貼書籍廣告在當時頗為流行。

為了與同業競爭,一些有實力的書商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

明代萬歷年間出現了「宗文堂」「種德堂」「仁和堂」「愛日堂」等知名書商品牌,為了與它們競爭,余象鬥創立了「雙峰堂」「三台堂」,由於編校認真、印刷精美,所出版的書籍在讀者中有著良好口碑。

這些著名品牌都十分註意形象宣傳,他們為自己設計出牌記,一般印在書的開頭或結尾處,也有印在目錄的前後,形式多樣、風格不一,最有代表性的是荷蓋蓮座形牌記,簡單大方,觀賞性強。

余象鬥刊刻【楔三台山人藝窗匯爽萬錦情林】時,使用自己在書童陪伴下坐於書桌前審編書稿的影像作為牌記, 給讀者傳達出認真、嚴謹的資訊,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