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如何評價三國時期姜維這個人?

2014-03-10推薦

我願評價他為「北風行」。

姜維這個人很立體,歷史上的絕大多數人都被臉譜化、平面化。從結果上來說,蜀漢末年,他作為首屈一指的權臣,國破家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這種結果論本身就違背科學認知。後續的人民評價人物大多因為結局的成功而對他高度贊揚,因為他結局的失敗而極盡詆毀,我們應該從他的行為過程中完整的總結他這個人,再來下定義。

從軍事理念,用兵角度來說,姜維出征主要目的是頻繁多次的襲擾魏國,多次北伐中他多次遷徙當地百姓;對於涼州的異民族,他以各種形式鼓動他們反叛,增加魏國的統治成本;遇到堅城絕不浪費力量;遇到普通城池和指揮水平差的敵將,就嘗試攻堅,最大可能給予魏國殺傷;生涯行軍多次快速穿插,講究速攻,很少做出同期其他將領長時間修建營壘、打對抗消耗戰這種行為。

作為對照,姜維的前輩諸葛亮的用兵講究目的性,目標在於恢復國土、還於舊都,所以可以看到諸葛亮極少遷徙百姓;對於上圭、陳倉等等堅城,諸葛亮對此進行攻堅作戰,力圖圍點打援,殲滅魏國主力;諸葛亮五次北伐,也多次修築營壘,力求發動戰役級別的作戰,全殲魏國有生力量。

與前人相比的話,姜維更類似於400年前的彭越,擾楚撩騷,讓項羽非常難受,但不致命;諸葛亮類似於當年的韓信,每一場戰爭都可能是決戰,一旦打輸,失去的就不只是皮毛。

所以從用兵來講,姜維絕不是他人講的這樣不堪,只是目標打法不同,就如同彭越被認為是名將一樣,姜維也不應該因為打法受到如此多的詆毀。

從政治水平來說,自從費祎去世後姜維獨掌大權,理應於幾位前輩一樣,註重民生,革除弊政。但他連年動兵,百姓疲弊,在史書中沒有記載他有任何政治建樹,可見與幾位前任相比,姜維相差甚遠。

從人生結局來看,因為自己的戰略失誤,導致漢中遺失,自己也面對圍追堵截。緊急關頭,他靈活用兵閃轉騰挪,最後及時的堵住了劍閣這個戰略要地。但不幸遇到鄧艾這個天縱巫師,在翻山越嶺後大敗蜀漢中央軍,迫降劉禪。在結局已經落定的情況下,以身入局,使敵國軍隊大亂,主要指揮官盡皆身隕。

身為一國權臣: 「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余,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

身為敵國主將:魏主曹奐 「蜀所恃賴,唯維而已。」 鐘會: 「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劄、鄭喬,能喻斯好。」「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與他多次交手的鄧艾: 「姜維,自一時雄兒也。然與某相值,故窮耳。」

從190年群雄討董開始,天下形式混沌不堪,沒有人知道風吹往何方;可是到了姜維時期,天下形式已經明朗,吳蜀兩國絕無可能吞並魏國,而魏國卻有希望滅亡兩國。在國內極度缺乏支持的情況下,姜維依然獨自一人穿梭於西北的山林之中,行進於隴西的河谷之間,留給後方一個孤獨淒涼的背影。

於是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此刻的風向,名為時代的狂風已從北方呼嘯而來。而姜維就是這個在狂風中的逆行者,來自涼州的少年在他鄉奮鬥近四十年,沒人知道他如此堅持究竟是為了什麽。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但是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帶著他畢生執念的目標,帶著他未曾實作的理想,帶著他無法言說的遺憾,但是他依然稱得上不負赤子初心,不墜青雲之誌。

「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誌,不在當歸」,帶著離開故鄉時的話一切都被埋葬在了成都,包含著一切的野望,和一個到死也沒能回到故鄉的不完美的英雄。但——何處是歸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