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孩子經常「吃手」,缺鐵?缺鋅?還可能是因為……

2024-04-03育兒

咬手指或指甲等「吃手」行為在小寶寶裏常見,1-2歲內的小兒處於口欲期,饑餓或需要安撫時常常喜歡吸吮手指,這是出生後正常的生理反射。小寶寶透過吸吮手指可以探索周圍環境,滿足需求和好奇心,有利於促進生長發育。但如果是5、6歲及以上的兒童還有「吃手」的習慣,就要引起註意了,如果排除缺鐵缺鋅原因,就要考慮心理因素。

省流版

1.孩子咬手指或指甲等「吃手」行為,不僅會增加患病風險,對牙齒、牙齦造成傷害,損傷指甲,還會因此誤食學習用品、玩具表面塗層或環境中的鉛等重金屬汙染物。

2.缺鐵、缺鋅等生理因素,焦慮、緊張、壓力或無聊等心理因素,均會導致孩子出現「吃手」的不良習慣。

3.家長應根據具體原因,及時采取糾正措施,如給孩子補鐵、補鋅,透過轉移註意力、改變教養方式或家庭氛圍等方式消除孩子的無聊和焦慮。

孩子「吃手」危害很多

1

增加患病風險。 手指、指甲攜帶的病菌較多,孩子在咬手指或指甲時,病菌可透過口腔進入體內,增加患病風險。

2

對牙齒、牙齦造成傷害。 孩子長期咬手指或指甲,會對牙齒、牙齦造成傷害,尤其是恒牙長出後,易導致牙齒排列不整齊或殘缺、脫落等,影響容貌。

3

損傷指甲。 咬手指或指甲可能導致指甲損傷,造成倒刺、指甲內生、甲溝炎等。

4

誤食學習用品、玩具表面塗層或環境中的鉛等重金屬汙染物。 學習用品、玩具表面塗層中如果含有鉛,或物品被環境中的鉛等重金屬汙染,可透過孩子咬手指或指甲進入體內,造成孩子血鉛升高甚至重金屬中毒。

孩子「吃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生理因素

部份疾病,例如因為缺鐵、缺鋅等原因導致「異食癖」,孩子可表現為愛咬東西,如指甲、紙張,甚至頭發、墻灰等。

原因二:心理因素

孩子「吃手」這一不良習慣,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因素導致的。醫學上把經常性地、難以自控地咬指甲的行為稱為「咬甲癖」,它是一種強迫行為。國外研究顯示,兒童咬甲癖發病率為52.9%。咬甲癖發病率從兒童期到青春期逐漸增加,青春期達到高峰,18歲後有所下降。

焦慮、緊張、壓力、無聊等情緒都會導致孩子「吃手」。比如,在面對家長的打罵懲罰或老師的批評時;或學習負擔較重、父母期望過高,長期處於壓力中時;或受關註不夠、缺乏安全感,處於緊張、自卑、敵對等情緒狀態時;或在孤單寂寞、無聊時。

對癥糾正「吃手」行為

生理因素導致的「吃手」

1

及時帶孩子就醫,由醫生判斷並處理。

2

日常生活裏可以給孩子適當多補充鐵、鋅兩種元素,如多吃瘦肉、豬肝、動物血、貝殼類海鮮等富含鐵和鋅的食物,以及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促進鐵吸收。

3

糾正孩子挑食、偏食或以零食為主的不良飲食習慣。

4

如果處於快速生長發育期,可以給孩子適量增加鐵、鋅的營養補充劑。

心理因素導致的「吃手」

首先,要讓孩子意識到咬手指或指甲的危害,了解戒除的必要性,知道大人在幫助他,避免貿然幹預使孩子產生抵觸心理。

其次,在幫助孩子時,觀察其咬手指或指甲發生的時間、地點、場景,以及孩子的精神狀態等,以判斷孩子「吃手」是由於哪種情緒激發的。

如果孩子的眼睛無神或遊離、面無表情,或漫無目的地東張西望,多半是他閑來無事感到無聊。這時家長不用過度擔心,可以透過轉移註意力,如提供玩遊戲、做家務等機會,讓孩子忙碌起來,慢慢改變「吃手」習慣。

家長也可以透過改變教養方式或家庭氛圍,從根源上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緒。如適當調整對孩子的要求,不要過於追求完美,減輕孩子壓力。平時多陪孩子玩耍、遊戲,增加交流,創造一個溫馨、輕松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和家的溫暖。隨著孩子情緒的調整,「吃手」的不良習慣會逐漸得到改善。

疾控君還要提醒家長朋友們:年齡越小越容易糾正,但不能急於求成,更不推薦固定手指、塗抹藥劑等強制辦法。這些方法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還會對孩子身心造成傷害。

參考文獻:

[1] 趙馨悅. 咬甲癖對口腔健康的影響及其治療方法研究現狀[J]. 臨床口腔醫學雜誌, 2022, 38(12): 764-766.

[2] Tricia MP, William S, Keisha FS. Prevalence of oral habits in a child population in Trinidad, West Indies[J]. Pediatr Dent, 2017, 27(3): 121-127.

供 稿:曲爽笑

編 輯:陳響響

審 稿:汪正園 羅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