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封禪是如何被玩壞的?

2024-04-03歷史

多年以後, 唐太宗 李世民回憶自己的人生,準會想起一個遺憾—— 封禪未遂

唐貞觀年間,朝臣多次提議封禪,但每一次都未能成行。

盡管李世民本人以不忍百姓勞費為由表示拒絕,卻言行不一,實則是利用帝王權術,暗示群臣繼續勸進。

貞觀六年 (632年) ,群臣再次鼓動封禪,李世民差點兒就要答應下來。

魏徵 堅決反對。李世民拉下臉來,當面責問這位頭號諫臣。

【資治通鑒】在此處用了六個問答。李世民咄咄逼人地問魏徵,你不讓我封禪,是因為我功不高、德不厚,還是中國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豐、符瑞未至?

魏徵一一回答,說這些條件都已經具備了。

李世民反問道:「那朕為何不可封禪?」

魏徵從容地說:「陛下雖然具備這六項條件,但自隋末大亂以來,人口尚未恢復、倉廩尚且空虛,假如發動千乘萬騎的車駕東巡泰山封禪,一路上難以供給。此外,陛下封禪,萬國鹹集,必定有夷狄君長來當扈從,現在伊、洛以東人煙稀少、草木叢生,這將讓夷狄看清大唐的虛弱狀況。況且陛下的賞賜不計其數,仍不能滿足遠方之人的欲望;免除幾年徭役,也無法補償百姓的勞苦。崇尚虛名而遭受實害,陛下有什麽好處呢?」

於是,李世民保持自我克制,沒有輕易地啟動封禪計劃。

晚年,李世民終於按捺不住,下詔籌備封禪,卻因各種原因廢止。

貞觀二十一年 (647年) 正月,李世民宣布來年前往泰山封禪,到了八月,由於薛延陀新降、終南山修翠微宮以及河北水災等大事頻發,不得不下【停封禪詔】。這是李世民封禪計劃的最後一次破產。兩年後,一代雄主唐太宗病逝,終其一生,他都未能封禪。

當代打工人的夢想也許是一夜暴富,而在古代,帝王的終極夢想就是封禪。除了唐太宗之外,還有很多帝王踏上這趟造夢之旅,等待他們的是成功,還是失敗?是榮耀,抑或是爭議?

泰山南天門。圖源:圖蟲創意

01

封禪,實際上是兩種祭祀活動的合稱。

唐代張守節為【史記】作註時對「封禪」一詞做了解釋: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封」 ,就是在高山之上聚土築壇,作為祭天的場所,表示離天上的神靈更進一步,以便向上天做匯報。

「禪」 ,原先寫作「墠」,意思是預備祭祀時的除地工作,即清理土地上的草木、將地面修整平坦,後來演變為在小山上舉行的祭地活動。

古代帝王封禪,一般選在泰山 ,只有實作一番豐功偉業,他們才有資格上泰山封個土堆,到旁邊小山掃個地,證明自己完成天地授予的光榮使命,成就一個太平盛世。

泰山之所以成為封禪的首選,【白虎通疏證】對此的解釋是,在古人看來,泰山是 「萬物之始,交代之處」

泰山號稱「東嶽」,在古人看來,泰山是東方最早看到太陽的地方,日出東方,東方是萬物相代的地方。泰山的另一個名稱 「岱宗」 ,也有象征萬物之始的意思,岱者,始也,宗者,長也。

泰山日出。圖源:圖蟲創意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約1545公尺,在中國的諸多名山中不算特別出類拔萃。但是,泰山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讓其享有了歷史悠久的自然崇拜。泰山位於今山東省中部,南側一片平原,適宜耕作定居,其主峰高聳入雲,宛如東天一柱,俯瞰著齊魯大地的眾生。在泰山周邊的廣闊區域內,東至大海,南至長江,北至燕山,西至河南西陲,都沒有一座山峰在海拔上可與之相比。

先秦典籍中記載了一個故事: 孔子 曾經登上魯國的東山,在高處眺望,仿佛山下的魯國變小了。可當他來到泰山,天地之間一覽無余,竟然覺得天下也變小了,這就是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這是一種比喻,表面上是指泰山的高大,實際上是形容人心胸開闊、胸懷壯誌。這也就不難理解,遊覽過各地山川的唐代詩人杜甫為何在登上泰山後,寫下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的名句。

02

先秦時期,泰山是齊魯一帶的「神山」。

【公羊傳】記載: 「山川有能潤於百裏者,天子秩而祭之。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 這是說,澤被四方的山川會受到官方的祭祀,在當時的人看來,泰山正是一座興雲布雨、保佑萬民的神聖之山。

因此,封泰山、禪梁父 (甫) 的觀念逐漸在齊魯一帶形成。

顧頡剛先生吸收清代梁玉繩等學者的觀點,認為泰山封禪之說, 「是從齊國鼓吹起來的」 ,而其產生的原因是,東周以後禮崩樂壞,文化中心逐漸東移至齊魯一帶。

春秋時期,日後深刻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學說在魯國誕生。戰國時期,齊國創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官辦高等學府——稷下學宮,各家學者在此雲集。在百家爭鳴的時代,齊魯一帶的學者有必要創立一種有利的學說,來宣傳其中心地位,於是,泰山封禪學說便橫空出世。

【管子】和【史記】中,記載了 齊桓公 與宰相 管仲 關於封禪的討論。

春秋時期,齊桓公尊王攘夷,會盟諸侯,成為一代霸主。

在會盟的現場,齊桓公宣稱:「我向南征討楚國至召陵,眺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向西遠涉流沙,伐大夏;我出征時,束馬懸車登上太行山,直至卑耳山才返回。諸侯沒有人敢違抗寡人。寡人召集了多次盟會,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日夏、商、周三代承受天命,和我現在有什麽區別?我想去泰山祭天,到梁父山祭地。」

梁父山,也稱梁甫山,是泰山支脈的一處小山坡,為舉行禪禮,即祭地的場所。

史書中,齊國宰相管仲對此的表現是兩個字——「固諫」,堅決勸阻。齊桓公遭到管仲的反對後,也是兩個字——「不聽」,多年來得到管仲輔佐的他,這次竟不願聽從賢相的建議。管仲沒辦法,只好說,那就等您獲得遠方的奇珍異寶後,再行封禪。祥瑞,是封禪的必備條件之一,齊桓公只好作罷。

【管子·封禪】提到,當時齊地總結古帝王封禪的傳說,認為 「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 ,其中,管仲列舉了從無懷氏 (相傳比伏羲氏年代更早的上古君王) 到周文王時期的十二位帝王,指出他們 「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以此來勸諫齊桓公。言外之意是,這些君王都是受命於天來統治天下的,齊桓公只是一方諸侯,其霸業遠遠沒有達到受天命的級別。

【管子】的成書年代存在爭議,齊國的七十二家封禪舊錄也帶有傳說性質,未必可信。直到秦統一六國,開創大一統王朝後,才出現第一位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的封禪者。

管仲畫像。圖源:網路

03

【史記·封禪書】開篇寫道: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

齊桓公的故事說明,帝王上泰山封禪,需要足夠的政績,不夠格,就不能封禪,不然只會徒增笑耳,讓那些真正幹下一番偉業的雄主吐槽一句,什麽檔次,和我一樣也來泰山封禪。

秦漢時期,有兩位皇帝奠定了泰山封禪的B格,那就是,秦皇、漢武。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 滅六國,終結春秋以來長期紛爭的亂世。

歷史告訴我們,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秦始皇繼承秦國歷代國君的事業,實作了全天下,乃至各項制度的統一,卻掩蓋不了潛藏的政治危機。

秦始皇在位時,一直擔憂山東 (崤山、函谷關以東) 六國故地的反抗,他常常說:「東南有天子氣。」於是親自東巡,去鎮壓東方的「天子氣」。

公元前219年的泰山封禪,是秦始皇歷次東巡中的大手筆。

這一年,秦始皇東行至齊魯,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人,到泰山舉行封禪,立石歌頌秦朝的功業。

這次封禪有個小插曲。

起初,儒生們以山上一草一木不可損害為由,提議用蒲草裹車輪,避免車輪過硬,傷害草木,祭祀時要將枯草和農作物莖稈編成的席子鋪在地上。秦始皇覺得儒生太過迂腐,不采納他們的建議,而是命人開辟車道,驅車從泰山的南面登頂,舉行「封」禮,隨後從泰山的北面下山,到梁父山舉行「禪」禮。

秦始皇沒有按照齊魯儒生的建議裝飾車輪,也沒有采用他們制定的封禪禮,他采取的大多是以前秦人在秦國舊都雍邑祭祀神明時使用的禮儀。

登泰山的時候,秦始皇在半山腰遇到了暴風雨,不得不在一棵大樹下避雨,事後專門封這棵樹為 「五大夫」 。山腳下的儒生聽說這事兒,暗地裏嘲笑他,幸好他們的譏諷沒被秦始皇知道,不然下山後可能要給他們挖個坑。

總之,秦始皇的封禪不僅是要宣揚他實作一統的天命,也是為了宣揚他在六國故地的權威。

這從秦始皇在此次封禪所立的泰山刻石可以看出來。這篇由大臣李斯起草的泰山刻石辭,宣稱秦始皇 「初並天下,罔不賓服」 ,於是 「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 ,文中稱頌其勤政作風和功業德行,將這些功績刻在石頭上,希望其隨著這篇銘文,永久地流傳下去。

泰山刻石辭是一份嚴肅的政治文告,旨在宣傳天下臣民「罔不賓服」等思想,維護政權的統一。

但秦始皇沒有想到,六國反抗的怒潮正在逐漸醞釀。

當泗水亭長劉邦前往鹹陽處理徭役,遠遠望見秦始皇的車駕時,劉邦感嘆道:「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當秦始皇的東巡隊伍到達南方的會稽時,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項羽在遠處冷冷地說道:「彼可取而代也!」秦始皇去世後一年,一個叫陳勝的農民被征發去戍守漁陽,暴雨阻斷了他的去路,一場震動天下的起義一觸即發。

秦始皇葬入秦陵時,為他殉葬的兵馬俑面向東方,仿佛為即將到來的動亂嚴陣以待,但秦始皇死後,來自東方的浪潮,還是淹沒了大秦帝國。

泰山,五嶽獨尊。圖源:圖蟲創意

04

秦朝滅亡後,漢朝興起,經過六十多年休養生息,大漢迎來一位與秦始皇一樣熱衷於封禪的年輕天子—— 漢武帝劉徹

16歲的劉徹初登皇位,封禪大業便已提上日程。當時,漢武帝有意提拔趙綰、王臧等儒生,來扭轉黃老之學統治朝堂的局面。於是,有人主張用封禪來為改革宣傳造勢,趙綰、王臧等為漢武帝起草了巡狩、封禪、改歷法、服飾等制度。

但是,漢武帝的奶奶 竇太後 尚在人世,老人家不喜儒術,尊崇黃老之學。在她的幹涉下,趙綰、王臧很快被罷黜下獄,封禪之事也被擱置。盡管竇太後去世後,劉徹終於可以大展拳腳,改變漢初崇尚黃老的意識形態,但泰山封禪一事要到他在位的第31年才付諸實施。

在此期間,漢武帝用實打實的功業為封禪做準備。

漢武帝繼承了他爺爺、爸爸所創「文景之治」的豐厚家底。史載,按照當時的經濟狀況,「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在開疆拓土的事業上,他任命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北征匈奴,解除西漢開國以來的最大邊患;命張騫鑿空西域,開拓絲綢之路;派唐蒙出使夜郎,安撫西南;發兵嶺南,滅南越國。

與此同時,大臣們得知漢武帝有封禪之心,不斷為其制造輿論。

漢武帝時,泰山屬於濟北國的封地,如果皇帝去諸侯的屬地封禪,難免不合禮數。 濟北王 劉胡聽說漢武帝要封禪,趕緊主動上書,將泰山及周邊地域獻給皇帝,這樣一來,泰山就直屬於漢武帝管轄。漢武帝樂呵呵地接受,然後劃了另一塊地方封給濟北王。

來自齊地的方士 公孫卿 ,借著汾陰後土神廟出土的一個寶鼎,跟漢武帝講了上古黃帝封禪的故事。

在公孫卿講述的故事中,當年黃帝也曾得到寶鼎,後來到泰山封禪,得道成仙。據公孫卿介紹,齊地的申公通曉黃帝之學,並且知道寶鼎上有一段文字是, 「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禪」 。意思是,漢朝的聖人出現在高祖皇帝的孫輩到曾孫輩中,寶鼎出土就會和神靈相通,可以舉行封禪典禮。申公生前留下預言: 「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

公孫卿用很多荒誕不經的神仙傳說來蠱惑漢武帝,比如說黃帝當年一邊征戰,一邊修道,有龍下凡,垂下胡須迎接黃帝,黃帝帶著後妃和大臣七十多人騎上龍背,飛上天空,百姓在人間仰望黃帝上天,抱著掉落地上的弓和龍須哭泣。

漢武帝聽完這個故事,為之神往,說:「哎呀!如果我能變成黃帝那樣,我會像扔掉鞋子一樣,拋棄人世間的妻妾兒女。」

此外,深得漢武帝喜愛的文學家 司馬相如 ,臨終前留下一篇【封禪文】,歌頌武帝功德、祥兆空前,闡明請求封禪的主張;自稱長生不老的方士 李少君 告訴漢武帝,封禪可以成仙不死。

漢武帝畫像。圖源:網路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為紀念這個時刻,將該年年號改為 「元封」

從元封元年到漢武帝去世前兩年 (公元前89年) ,21年的時間裏,漢武帝到泰山舉行封禪或祭祀多達八次,是歷朝歷代與泰山關系最為緊密的帝王之一,也開創了空前的壯舉。

漢武帝封禪泰山,固然有刻石立功、了卻心願的成分,但也要註意到他迷信鬼神之祀、沈迷於求仙的「私心」。

錢穆先生認為,漢武帝封禪的 「最大動機,實由歆於方士神仙之說而起」

漢武帝在位時,十分迷信方士,提拔了李少君、公孫卿、少翁等奇人異士,就連生病時也求問「神君」。元狩三年 (公元前120年) ,有一次,漢武帝病情嚴重,尋醫問藥多日都不見好轉,後來透過巫者向上天詢問、祈福,竟然病情痊愈。漢武帝經過這麽一折騰,宣布大赦天下,為神明祭祀,並重賞為他祛除疾病的巫者。

司馬遷在記載此事時也找不到科學依據,只好說:「其事秘,世莫知也。」

封禪,本來也是一種帶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活動,其實早在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 霍去病 深入漠北殲擊匈奴時,就曾在蒙古高原上舉行過封禪儀式,「封於狼居胥山,禪姑衍」。但是,封禪沒有給霍去病帶來好運,他此次班師回朝後過了兩年,就不幸英年早逝。

元封元年封禪前夕,漢武帝用「祥瑞」來裝飾自己。他先去了中嶽嵩山,隨從人員稱在山上聽到有「萬歲」的呼聲,但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語。漢武帝以此為祥瑞,興致勃勃地東上泰山。

封禪泰山時,漢武帝舉行了各種祭祀儀式,如「射牛行事」 (親自射殺牛來祭祀,以示隆重) 、「衣上黃而盡用樂」(穿黃色祭服,用音樂伴奏) 、「五色土益雜封」(在祭壇上覆蓋紅、黃、青、白、黑五種顏色的土壤) 、「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把從邊遠地方捕獲來的珍稀動物放生) ,並下令在泰山修築明堂。

漢武帝不僅像秦始皇一樣刻石勒功,還單獨與奉車都尉 霍嬗 (霍去病之子,字子侯) 到泰山上獻玉牒祭文,祭文的內容秘不示人。當時霍去病已經去世,漢武帝帶著他的兒子上泰山,應是表示垂愛,但細思恐極的是,霍嬗跟隨漢武帝下山後沒過多久,在一日之間暴病而亡,死時年齡只有十來歲,所以,沒有人知道,漢武帝向上天做了什麽祈禱。

至此,封禪已經有些「變味」了。本該是紀念豐功懿德的國家大典,漢武帝卻更強調其神秘感,以此來加強君權神授的神聖性。

史書中還有另一個細節,可以說明漢武帝的過度迷信。

對於這樣一場空前隆重的典禮,主持者本來應該是擅長禮制的儒生,但儒生和方士關於封禪的事宜各執己見,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沒有采納儒士的方案,而是任命方士來導演此次活動, 比如漢武帝從長安出發東行時,方士公孫卿持著符節,到途徑的名山恭候「神仙」。

作為儒生的代表,太史令 司馬談 為封禪大典籌備多年,卻沒有參加元封元年的封禪。所謂太史令,並非單純的史官,還有天官的職責,要負責記載天氣、星象的變化規律,為皇帝的各種外出活動占蔔吉兇。司馬談曾參與漢武帝時期的多次祭祀活動,可舉行封禪時,整個活動卻由方士一手操辦,少了太史令的身影。

史書記載,漢武帝到泰山封禪時,司馬談 「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 。傳統觀點認為,司馬談因為年老得病,沒能陪同前往,感到遺憾,在洛陽養病期間積郁而死。

從另一方面來看,漢武帝雖然舉辦了這場萬眾期盼的國家盛典,卻用方士來主持這次活動。司馬談作為世代相傳的史官出身,不能履行自己的職責,可能也會感到有辱先祖,備受打擊,「發憤且卒」。

司馬談之子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講述漢武帝封禪,用了很多篇幅寫方士欺詐偽飾的神鬼之事,也許有暗諷的意思。

05

秦始皇與漢武帝,使封禪受命有了具體的標準,前者一統華夏,開創帝制,後者開疆拓土,內修法度。後世帝王以此為標桿,便可判斷自己是否達到這些成就,決定是否封禪。

漢武帝去世一百多年後,沒落宗室出身的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再續大漢國祚。於是, 漢光武帝 劉秀得到眾臣擁戴,前往泰山封禪,「告成功於天」。

劉秀的封禪同樣充滿戲劇性。

建武三十年 (54年) ,經歷西漢、新莽、更始、東漢四朝的大臣 張純 上書,提議封禪,說陛下接受中興之命,平定海內之亂,恢復祖宗基業,百姓都感激您的恩德,應該封於岱宗,禪於梁父,上報天神,下祀地祇。

張純的封禪主張,強調劉秀維持漢朝統治的正統觀念。但沒想到,漢光武帝劉秀拒絕了張純的建議,說:「我即位三十年,百姓仍然沒過上好日子,我難道要欺騙上天嗎?」由此可看出劉秀自謙的品格。

不過,兩年後,隨著劉秀日漸年邁體衰,封禪再度提上日程。

這一次,群臣用劉秀迷信的讖緯學說來做宣傳,上奏道: 「【河】【洛】讖書,赤漢九世,當巡封泰山……以和靈瑞,以為兆民。」 讖緯是一種預言,大都是好事者編造出來制造輿論的工具。迷信讖緯的劉秀翻開【河圖·會昌符】一看,上面果然寫著: 「赤劉之九,會命岱宗。」 赤劉之九,說的是漢高祖的九世孫,也就是劉秀本人。

這年正月,漢光武帝車駕從洛陽出發,先到曲阜祭祀孔子,隨後率王公大臣、文官武將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值得一提的是,劉秀封禪泰山的刻石中,收錄了多條他起兵以來出現的讖緯文,如「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等。

總之,劉秀的封禪,有加強其正統地位、穩固東漢王朝統治的作用。

漢光武帝畫像。圖源:網路

到了唐代,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未能如願封禪,抱憾而終,但其子 唐高宗 李治實作了父親生前的願望。

麟德二年 (665年) ,唐高宗李治從東都洛陽出發,赴泰山封禪。

唐高宗李治在位時,繼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平定邊陲,百姓阜安,唐朝版圖達到極盛,再加上唐太宗有封禪的未了遺願,所以唐高宗有必要達成封禪的成就。

李治封禪泰山的特別之處,是他帶上了皇後 武則天 ,並由武則天參加禪社首的「亞獻」儀式。

社首山在今泰安市西南,是封禪歷史上另一座舉行禪禮的名山,「亞獻」指的是古代祭祀時第二次獻酒的儀式。武則天憑借唐高宗的寵愛參加封禪,這是後宮女人第一次在封禪泰山的盛典中取得與男子同等的地位,有別於以往的禮制。

【新唐書】記載,武則天進行「亞獻」時,宦官用一張錦繡帷帳隔絕內外,武則天在帷帳之內,隨行的大臣都在帷帳之外,「群臣瞻望,多竊笑之」。

但是,武則天達到了她的政治目的。隨唐高宗封禪泰山後,她的政治地位進一步提高,為日後以周代唐做了輿論準備。

武則天稱帝後,也舉行了封禪大典,但不在泰山,而是選擇封禪於嵩山。

武則天畫像。圖源:網路

唐代另一位以封禪泰山聞名的皇帝,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孫子、開創開元盛世的 唐玄宗 李隆基。

當時,以宰相 張說 為首的群臣上書頌揚李隆基「英威邁於百王,至德加於四海」,也就是比很多古代帝王都牛掰,而且聖德傳遍四海,天下太平。

開元十三年 (725年) 十月,唐玄宗在群臣的簇擁下,帶著皇親國戚、四夷酋長、外國使者等,從洛陽出發,前往泰山封禪。一路上,大隊人馬的帳篷綿延幾十裏,幾萬匹隨行禦馬按照毛色分成不同的方陣。

到泰山腳下後,只有唐玄宗和少數高官、宗室、禮官登山。起初,天公不作美,本是秋冬時節,卻下起了大暴雨,隨行人員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登山道路也變得泥濘不堪。

對於迷信的古代帝王來說,糟糕的天氣是上天的警示,如果雨一直下,唐玄宗的處境就很尷尬。

正當玄宗一行人來到山頂宿營時,原本風雨交加的天氣卻逐漸好轉。到了隔天清晨,雨過天晴。

唐玄宗君臣皆以為是上天顯靈,山下隨行人員齊呼萬歲,山上禮儀人員各就各位。在震天動地的歡呼聲中,唐玄宗封於泰山、禪於社首山,宣布大功告成,為盛世畫下一個註腳。

唐玄宗李隆基所立的【紀泰山銘】堪稱霸氣,文中貶抑秦始皇、漢武帝封禪是「災風雨」「汙編錄」「德未合天」,只有大唐的封禪是「道在觀政,名非從欲」。

彼時,開元盛世的成就讓唐玄宗躊躇滿誌,也逐漸麻痹了他的心智。晚年的唐玄宗,在盛世的頂點迎來安史之亂的轉折,他在泰山上對秦皇、漢武的嘲諷倒是顯得有些黑色幽默。

唐玄宗畫像。圖源:網路

06

經過從秦、漢到唐的發展,泰山封禪象征著神權與君權的統一,成為帝王宣示成就、告功於天的國之大典。到了宋代,這種自我標榜最終走向極端,也促使泰山封禪走向衰落。

宋真宗 趙恒,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時,與北方的遼簽訂了 澶淵之盟 :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交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相約以白溝河為界。

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邊境的戰火歸於平息,在談判中立功的宋朝宰相 寇準 ,聲望與日俱增,得到宋真宗的厚待。直到有一天,同朝為官的 王欽若 對宋真宗說:「陛下如此敬重寇準,是因為他對社稷有功嗎?」

宋真宗幹凈利落地回答了一個字——「然」。

王欽若一直深深妒忌寇準,於是乘機對宋真宗說,澶淵之盟猶如春秋時期的城下之盟,陛下在澶淵之戰以萬乘之貴禦駕親征,卻簽訂了城下之盟,為何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接著,王欽若進讒言道:「陛下聽說過賭博嗎?賭徒快輸光錢時,就會把賭註全部押上,稱為‘孤註’。陛下當時就是寇準的孤註啊!」

從那天起,宋真宗陷入了自我懷疑,不斷猜度澶淵之盟的意義。為人剛直的寇準很快失去信任,被貶到地方為官。

王欽若扳倒寇準後,進一步向宋真宗提出了一雪澶淵之「恥」的方案,一是出兵奪取幽燕,再跟遼人幹一架。對此,宋真宗卻說自己愛惜河朔生靈,不願出兵。

於是,王欽若提出第二個方案——封禪泰山。

王欽若說:「唯有封禪泰山,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然而,自古封禪往往需要天降祥瑞來做支持。祥瑞是希世絕倫之事,到底是怎麽來的呢?其實很多是前代人工制造的,人主對此深信不疑,並昭告天下,那麽,人造的祥瑞則與天降的祥瑞沒什麽不同。」

宋真宗思考良久,采納了王欽若的第二套方案。他不去銳意進取,富國強兵,反而以封禪的方式樹立威望,祈求長治久安。

不久後,朝野掀起了一場天書下凡的人造祥瑞運動。

宋真宗對群臣說:「去年冬天十一月,一日半夜,朕正要睡覺,忽然見室內光芒萬丈,有一位身著星冠絳袍的神仙,對朕說:‘下個月應該在正殿設黃箓道場,滿一個月後,將降下天書 【大中祥符】 三篇。’朕恭敬地起身,卻已不見仙人的蹤影。」

此後一個月,宋真宗按照「仙人」的指示作道場祈福,果然有人在皇宮左承天門的鴟尾上發現了一卷形如書卷、纏以青絲的黃帛,封口處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文字。這就是所謂的「天書」!

經過一番拜受儀式後,宋真宗命人啟封,只見天書寫著讖語: 「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昚,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 此外,書中還有黃字三幅,所書內容與【洪範】【道德經】相似,大意是皇帝能保持至孝至道、清凈簡儉,就能保證國祚綿長。

宋真宗得到「天書」後,大臣們紛紛上書祝賀。兗州父老呂良等上千人和諸道貢舉之士800多人請求封禪;宰相王旦率朝廷百官、州縣官吏、蕃夷、僧道等2萬余人上表請求封禪。

1008年,宋真宗終於在天書祥瑞的助力下,上泰山封禪,並以「天書」之名,改元「大中祥符」。

但,天書政治的鬧劇並未就此結束。

封禪泰山當年六月,「天書」再降於泰山。封禪三年後,1011年,宋真宗又到山西汾陽去行「祭祀後土」大禮,這與封禪泰山一起並稱為「東封西祀」。

大中祥符五年 (1012年) ,即六皇子(後來的宋仁宗) 出生的兩年後,宋真宗再次聲稱自己獲得神人托夢,這次降下神啟的是趙姓聖祖,說明宋真宗受到趙氏祖先的護佑。

【宋史】作為一部正史,直言不諱地諷刺道,宋真宗時 「一國君臣如病狂然」

直到宋真宗駕崩,他所癡迷的「天書」與他一同葬入永定陵,朝野爭言符瑞之風仍不減當年。

宋仁宗天聖六年 (1028年) ,雷電擊中宋真宗生前耗費巨資修建的玉清昭應宮,雷火將這座奢華的道觀燒得只剩下兩座小殿。宋仁宗和臨朝稱制的劉太後知道天書政治早已不得人心,於是借此事抑制「天書」造成的影響,下詔不再重修玉清昭應宮,這也意味著,自籌劃封禪以來二十多年的天書政治落下帷幕。

泰山岱廟。圖源:圖蟲創意

至此,泰山封禪的文化意義已然支離破碎,失去了原本的神聖性,完全淪為皇帝玩弄權力的工具。宋真宗君臣堂而皇之地制造祥瑞,為封禪造勢,不免被後世恥笑,也暴露了所謂封禪的真相。

到了明代, 明太祖 朱元璋不僅對封禪毫無興趣,還專門下詔給泰山廷去封號,宣布泰山除了常規祭祀外,不再進行封禪。

朱元璋「力洗陋制,謝封禪不議」後,明清兩代的皇帝都不再封禪,只是在特定時節禮祀泰山,或遣官員祭祀。帝制時代朝廷最後一次遣使祭東嶽,是在清宣統元年 (1909年) 。那時,泰山封禪的歷史早已隨風消逝。

參考文獻:

【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2012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

[後晉]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中華書局,2003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11

[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

錢穆:【秦漢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湯貴仁:【泰山封禪與祭祀】,齊魯書社,2003

顧頡剛:【「周公制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出現】,【文史】,1979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