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千萬不要挑戰人性

2024-04-04情感

夜讀·開卷有益

你發現了嗎?

人性中有許多無法克服的弱點。比如想成功,先要自律,而自律這件事情似乎是反人性的,怠惰才是更輕松的選項。難道順應天性,只會得到變壞、變墮落的結局嗎?

今天的文章摘自火爆全網的暢銷書【不要挑戰人性:史上20個經典人性實驗】作者潘楷文的全新力作【不要挑戰人性2:重塑天性的12個經典實驗】。

作者擁有紮實的心理學專業背景,透過大量有啟發性的心理學實驗和講懸疑故事的方式,幫助我們去探索那些撲朔迷離的主觀體驗背後真正的科學解釋。

為什麽你總是學不好外語?

為什麽孩子和大人的註意力差距這麽大?

如何喚醒你的創造力?

大腦究竟如何使用才能事半功倍?

這本書給你一把開啟這扇大門的鑰匙。

記憶的提取

按照通常的理解,記憶是由「記」和「憶」兩部份構成,假如把大腦比作一個記憶體,「記」就相當於儲存資訊,「憶」就相當於提取資訊。科學家們則將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以及工作記憶。

我們重點說一下工作記憶。這個概念最早於1960年由喬治·阿米蒂奇·米勒等人在其著作【計劃與行為的結構】一書中首次提出。他們發明這個詞的目的是方便將思維研究與電腦理論進行比較。

如果我們把大腦理解成一台電腦,那麽 感覺記憶 就是我們敲擊鍵盤時,記錄我們敲擊位置的; 短時記憶 相當於記憶體; 長時記憶 相當於硬碟;而 工作記憶 則是記憶體加上CPU的整個運算與加工過程。

比如早上起來,你要安排一天的工作了,那麽你會把今天可能要做的工作內容,從你的長時記憶中調取出來,然後放到工作記憶的平台上,再按照重要等級,以時間順序重新加工一遍,最後形成一份工作計劃。

但是,隨著心理學的研究深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的記憶過程相當復雜。因為記憶除了儲存和提取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步驟,叫作 編碼 。也就是說,人在接觸一個資訊之後,要先把它做編碼處理,再存到腦子裏。而編碼的方式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教育、信仰、偏見等,因人而異。而 這些主觀成分也導致我們的記憶過程並不是像電腦一樣的工作過程,而是一個動態選擇的過程,是自上而下的系統。

比如,你在聽一堂課時,被老師講的一個話題深深吸引,即使日後沒能想起老師講課的具體內容,但對於這堂課的情境卻能記憶猶新,這就是你對特定話題的偏好影響了記憶深度。因為這個話題讓你產生了興奮的感覺和想法,所以更容易記住。

但同時, 記憶又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系統,受人的感官和註意力的影響。 比如,經歷過大地震的人會非常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在什麽地方,和誰在一起,這是因為他們當時的情緒太過激動,焦慮和恐懼的體驗讓他們記憶猶新。這也是人類在漫長前進演化中形成的、對威脅生存的體驗的敏感性。

實際上,幾乎所有人的記憶都不是再現當時所經歷的場景或細節,而是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對記憶進行重構,也就是說, 人們的記憶是在「腦補」。 就像記憶產生的本身不是簡單燒錄生活,回憶也不是重新啟用人們大腦中過去的痕跡,而是二次創作。

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人類記憶專家伊莉莎白·洛夫特斯做過一系列經典的虛假記憶實驗,揭示了產生 虛假記憶的一個重要機制,那就是提問措辭中的語言暗示 ,這對記憶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她的實驗結果充分說明,人類的記憶在語言暗示下很容易被篡改,虛假記憶可以透過語言暗示植入。

後來,法國神經學家羅曼·布雷特對記憶的認知理論進行了重大修改,他提出,我們大腦形成記憶的過程,並不是被動接受外部環境資訊,而是 主動建構自己與環境的關系 ,並且用數學機率的方式去評估哪種關系發生的可能性更大。當然,我們大腦評估的方式是依據自己的固有經驗,比如曾經發生過的,親身體驗過的,親手做過的,這樣一來,評估發生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也更有可能被大腦采納,成為我們的理性決策。

本文插圖:攝圖網

2008年大地震央有一個幸存者,當年他只是一個8歲的男孩,如今已經是成年人了。據他回憶,地震發生時,他正在教室上課,突然地動山搖,燈和黑板都掉在了地上,墻體裂開。當時教室裏一片混亂,大家大哭起來,老師大喊,讓大家鉆到桌子底下去。當時他在桌子下面害怕極了,身體完全僵住,不停地喊「媽媽」,希望媽媽能聽見他的呼喚。過了一會兒,地震停了,幸運的是,教學樓沒事。老師趕緊組織學生往操場上跑。他當時覺得自己的腿已經軟了,並且尿了褲子,他說自己根本就控制不住。

後來,尿褲子的毛病伴隨了他很多年。只要外界有一點風吹草動,比如桌子晃一下、東西掉下來,他就會非常害怕,下意識地往桌子下面或者床底下鉆,還會尿褲子,曾經地震時的畫面會像放電影一樣止不住地從記憶裏冒出來。有一次外面刮大風,聲音很大,他嚇得躲在桌子下面不肯出去,褲子再次尿濕。

他為什麽會有這種反應呢?這其實跟我們記憶中的一種機制密切相關,那就是 「情緒啟動效應」

記憶的「情緒啟動」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種經驗:有些人情緒難以捉摸、變幻莫測,有時候不知被哪些話語刺激到,他們會莫名其妙地生氣;有些人經常會觸景生情。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想進入潛意識領域需要一把「鑰匙」,叫作 「啟動效應」,即在人的大腦裏按下一個開關,然後大腦中的某一個區域就會從待機狀態變成喚醒狀態。

比如我們在網上瀏覽汽車廣告,當頁面的背景是金幣圖案時,我們就會不知不覺地去關註車子的價格。「金幣背景」就是那個開關,而「對價格的關註」就是大腦裏被啟動的部份。而且,啟動效應這把「鑰匙」不僅能夠開啟潛意識的大門,還會把跟這個記憶有關的情緒也一並帶出來,這就是記憶的「情緒啟動」。

「情緒啟動」引發了心理學家的廣泛關註,他們發現 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在感覺界線之下發生的。 一些個體無法知覺的情緒詞語或情緒圖片出現時,就會觸發情緒的啟動效應。例如我們在給來訪者做咨詢的過程中,某些詞語一出現,他們的情緒馬上就會浮現。

對於「情緒啟動」,美國耶魯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約翰·巴奇教授及其同事曾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

實驗中,巴奇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給被試者展示了一些帶有情緒色彩的詞語。每次詞語的呈現時間為300毫秒,被試者根本無法察覺詞語到底是什麽。巴奇教授將被試者隨機分成了四組,給他們展示不同的詞語。

給第一組被試者展示的是強烈積極型詞語,如音樂、朋友。

給第二組被試者展示的是強烈消極型詞語,如癌癥、蟑螂。

給第三組被試者展示的是微弱積極型詞語,如遊行、小醜。

給第四組被試者展示的是微弱消極型詞語,如星期一、蠕蟲。

被試者看完這些詞匯後,巴奇教授讓被試者填寫情緒量表,以獲知他們的情緒狀態。透過數據發現:帶有情緒色彩的詞匯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個體的情緒,本來沒有明顯情緒波動的被試者,情緒會在300毫秒的展示中逐漸被調動起來。

巴奇教授的情緒啟動效應實驗, 在現實中有一個非常神奇的案例——艾爾巴尼亞,這是一個「鳳凰涅槃」的國家。 蘇聯解體後,很多東歐國家走向衰落,艾爾巴尼亞也不例外,面臨著轉型困境。但由於基礎設施落後,法律不健全,工業體系殘破不堪和腐敗橫行的管理,根本沒有人願意來這裏投資。有一段時間,當地民眾普遍情緒低落,對自己的國家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這時,一個叫艾迪·拉馬的人當選了艾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的市長。他不是政治家,而是一位畫家,在世界很多地方舉辦過畫展,還拿過大獎。拉馬接手地拉那市時,整個市的財政已虧空殆盡,不但沒錢,還欠了許多外債,連修理下水道的錢都沒有,這還如何搞建設呢?

正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藝術世家出身的拉馬選擇了一個非常奇怪的方式重振城市——把地拉那市當成畫布,在上面作畫,比如城市的外墻、橋梁,甚至工廠的煙囪。拉馬的想法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個人瘋了,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城市。但鑒於拉馬的方案不用花什麽錢,最後在他的強烈堅持下,大家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開始了特殊的「城市改造」。

拉馬還別出心裁,凡是符合歐盟標準的建築顏色,他一概不用,而是改用非常鮮艷的顏色。繪畫的方式就是塗鴉,高的能有幾十米,造型各異。在拉馬市長的帶動下,這場「城市改造」運動一幹就是8年,整個地拉那市被改造得五彩斑斕。

然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從2000年到2008年金融危機前,由首都帶動的艾爾巴尼亞的國內生產毛額增長了4倍。2013年,拉馬高票當選艾爾巴尼亞總理。他後來做了一場演講,題為「如何用色彩奪回城市」。

難道是這些「塗鴉」恢復了人們的信心?是的,你猜對了。國家發展雖然需要錢,需要工業生產資料,但更需要的是人的自信,尤其是人們對未來的信心。五彩斑斕的塗鴉激發了人們的積極情緒,當大家的積極情緒匯集在一起時,民眾就有了建設城市、發展經濟動力和信心。也就是說, 環境中的要素會啟動人的情緒,長期以來對環境的認知,會造就人的性格和認知偏好,以及記憶。

如果我們把大腦理解為一個復雜的積體電路板,情感就是電路裏的 電流 ,我們面對的外部情景就是 電壓 ,而我們的記憶就是電路板上的 電路圖

當面臨重大生活事件時,我們會體驗到強烈的負面情感體驗,尤其是親人離世、戰爭、災難、重大傳染病等生離死別的時候,外部環境給予的「電壓」會遠遠超出「電路板」的負荷,強大的「情感電流」會瞬間擊穿「電路板」,大腦會「燒壞」。「燒壞」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出現精神類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癥、情感障礙等,這類精神疾病會嚴重損傷人們參加勞動與正常社交的能力,並且很難治愈。

為了防止被電流「燒壞」,我們的大腦前進演化出了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情感隔離 (Isolation of Affect),相當於電路板上的開關或者保險絲。並且,為了進一步確保電路板不被燒壞,我們的大腦又在電路板的路線上「塗」了一層厚厚的絕緣「塗層」,防止外在環境刺激讓電路板「短路」,這就可以將人們在危機情景下自然產生的強烈情緒情感從認知中剝離出去。如此一來,人們在重大危機情景中就會暫時與強烈的痛苦隔離開來。然而,絕緣塗層有個 副作用 ,就是讓記憶路線暫時關閉,人會選擇性遺忘很多東西。而實際上,這並不是真正的遺忘,環境裏跟痛苦記憶有關的線索依然能誘發情緒,重新啟動記憶路線。

某年大地震時,一個人去災區當誌願者,完成任務返回後,有一次他在開門,鑰匙卡住了,打不開門,他一下就情緒崩潰了,七尺男兒像個孩子一樣坐在地上哭。後來與他溝通我才知道,他在做誌願者時,看到了太多的人間慘狀,自此心底埋下了一種「我做什麽都沒用」的無助感與絕望感。而開門這件小事讓他又一次體驗到了自己做什麽也沒用的感覺,大腦中強烈的情緒電流將他「擊穿」,「電路板」瞬間「短路」,啟動了他在地震災區救援時的痛苦記憶。

如何提高記憶提取的效率

經過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們的努力,記憶的神秘面紗終於被揭開了。那麽,我們該如何用好科學家們揭示的記憶規律,來幫助自己更好地開展學習和工作呢?我們從五個層面闡述。

營養層面

無論是短時記憶還是長時記憶,都離不開各種蛋白質、胺基酸、多肽等化學物質,特別是長時記憶,其本質就是生長出全新的神經突觸,而神經傳導物質與神經突觸生長的原材料,則必須從各種食物中的營養裏獲取。因此, 要想記憶力好,必須把營養基礎打好 ,營養不良或者營養不均衡,都會影響記憶。尤其是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和青少年。

這裏給大家提供一個標準——2022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看宏量營養素的比例,也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能量占比。根據全世界營養學專家形成的共識,這三種宏量營養素是構成食物最主要的營養素,在飲食結構中有著基石一樣的地位。

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任何一種宏量營養素的比例過高或者過低,都會給身體帶來額外的負擔。只有營養科學均衡、保質保量,我們的身體才能健康,大腦的神經系統才會有健康執行的基礎,人才能獲得好的記憶力。

睡眠層面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曾在【現代生物學】雜誌上刊登研究報告稱, 睡眠能幫助人們記住大腦剛接收到的資訊,尤其對記憶大量相似資訊特別有效。 睡了一覺的受試者,比不睡覺的受試者能更好地回憶起此前看過的詞組。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刊登在【科學】上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人睡覺時大腦仍在忙碌地工作著,強化自己白天做過事情的記憶,那些經歷會在腦中飛快地重放。

研究人員讓嚙齒動物在白天學習以某種特定方式圍繞一個圓形競技場奔跑,透過記錄和比對其大腦中部額葉前部皮質的表現發現,它們在睡覺的時候,大腦中的影像變化比醒著時在競技場繞圈時快六七倍。研究人員解釋說:

「睡覺時老鼠的大腦活動加速了,以鞏固記憶。睡眠有助於神經元形成具體連線樹突的分支,以促進長期的記憶;當我們學到新的東西,一個神經元會在一個特定的分支長出新的連線。想象一下,這就如同一棵樹在一個特定的分枝上長出發芽的葉子(棘刺),而不是在另一個分枝上。」

2021年,法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索邦大學教授蓋布瑞在【科學】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 記憶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由大腦來決定哪些新的經驗可以被儲存以及被整合到已有的記憶中去,從而讓記憶庫持續更新。 記憶形成於清醒狀態下,是新經驗連續的輸入過程。睡眠則給大腦提供了一個緩沖期,即在沒有外部刺激的幹擾下分類和增強新編碼的記憶。這個過程其實是在鞏固記憶,進而促進長期記憶的產生。換句話說,坎德爾發現的長時記憶儲存機制,在睡眠狀態下能形成得更快更好。

情緒情感層面

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往事大多摻雜著某種強烈情緒。研究發現, 當杏仁核處於被啟用的狀態,也就是情緒高漲的時候,記憶效果會很好。 杏仁核是「情緒的工廠」,平時我們感受到的喜悅、悲傷、焦慮等情緒都出自這裏。 杏仁核用情緒來啟動記憶,海馬體則用情景和位置來啟動記憶。 當杏仁核和海馬體聯動時,就會將「情緒」與「情景」結合起來,形成「音訊設定檔」,並留存在大腦中。

當我們遇到與上次差不多的危險情況時,記憶就會提醒自己多加小心,降低危險再次發生的機率。比如,某人在某個地方的草叢裏被蛇咬了,差點喪命,這段恐怖經歷和這個場景就會結合起來,這個人下次再經過這裏,大腦會從海馬體中調出情景記憶幫他辨識出「這裏有蛇」,同時,杏仁核會調出上次的恐懼情緒,讓他感到害怕,提醒他趕緊離開,防止再一次受到攻擊。

這也是為什麽當人們遭遇了自然災害、他人傷害,或者經歷人生重大變故時,這些事件所帶來的恐懼、厭惡、悲傷、憤怒、受挫等負面情緒會對心靈造成巨大傷害,同時也會留下深刻而無法忘懷的記憶,嚴重時,這些不斷浮現的記憶甚至會導致創傷後的應激障礙,誘發各類心理疾病。

但是 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利用這種記憶規律:盡量把知識放在一個特定場景中,跟特定情緒聯系起來,一旦「情緒」跟「情景」完成了聯動,記憶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舉個例子,學習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首千古絕唱時,你可以透過歷史資料盡量還原文天祥當時的處境,感受他面對山河破碎時的場景,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作為一朝之丞相,親眼看著自己的君王被俘,宮裏的妃子、宮女受辱,皇帝跳崖,群臣一個接一個地赴死,南宋軍民遭到殘忍的殺戮,自己卻只能看著,什麽也改變不了。

當這一幕幕悲劇擺在你面前時,你或許能感受到文天祥的感受,也就能夠理解他當時的想法——「我堂堂大宋丞相,怎能降服於屠我軍民、碎我河山的異族他邦!與其茍且,寧肯一死,為國盡忠。」他的詩如果能讓你的悲憤情緒湧上心頭,相信多年之後,你也不會忘記此時的記憶。

聯想的畫面越有穿透性,場景越細致,尤其是對知識中所涉及的人物的感受越深刻,知識就越能記憶長久。

認知層面

從所有關於記憶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記憶的內容需要不斷重復才能記得住。但這絕不意味著要對所需記憶的內容 「死記硬背」,這絕對是一種笨辦法。 無論你用的是什麽記憶法,只要是讓你硬著頭皮不斷重復,那就盡量少用,因為這會消磨你的意誌,壓抑你的情緒,對所記憶的內容徹底失去興趣。

在記憶的研究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規律,那就是我們更容易記住故事,以及彼此有關系的內容。而且在提取記憶時,我們也是根據故事的邏輯骨架進行「二次創作」,故事的細節一般都會遺忘,反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結合邏輯骨架把細節編進去。

既然記憶的規律就是這樣,我們就要利用好這個規律。接下來,我從理性認知的角度,給大家介紹三種記憶方法:

第一,骨架記憶法。

比如你要背誦一篇很長的文章,在記憶的過程中,可能內容會相互混淆,不是弄錯了段落,就是弄錯了物件,有時候背著背著就卡住了。這是因為後面記住的內容會幹擾前面記住的內容。心理學上有「前攝幹擾」和「倒攝抑制」這兩個記憶效應,前者即舊知識幹擾新知識;後者則是反過來,倒攝幹擾可能是導致遺忘的最重要原因。

對這個問題,我們拿到文章先不要急著背誦,而是先仔細閱讀,然後把邏輯骨架剔出來,將各種場景和細節描寫,以及各類形容詞、副詞、介詞等,全部剔除,只留下「主、謂、賓」。接下來,把「骨架」拆開,再將「主、謂、賓」按照原文的邏輯順序排列成清單,將這個清單背熟。下一步,按照文章的邏輯,把拆下來的「骨頭」拼回去,把原來的細節描寫、各類形容詞、副詞、介詞等加回去,這樣「一拆一裝」,基本就能把文章記住了。

第二,鏈式記憶法。

在所需記憶的材料之間架起橋梁,像連線鎖鏈一樣,把記憶內容一環一環扣起來,形成一個記憶鏈條,從而更快記住大量的內容。

比如,現在要你按順序記住以下單詞:lag(落後)、flag(旗幟)、lash(鞭打)、flash(閃電)、lame(瘸的)、flame(火焰)、are(是)、flare(熊熊燃燒,閃耀)、flip(輕擊)、lip(嘴唇)、flight(飛行)、light(光)。

按照鏈式記憶法,我們可以這樣把這些單詞串起來:「落後的旗幟,鞭打著閃電,殘廢的火焰,是在熊熊燃燒,輕擊著嘴唇,飛翔在光中。」雖然內容看似很無厘頭,但卻找到了詞與詞之間的關系,這樣串起來,再多的詞你都能記住。

這裏要說明的是,采用什麽樣的方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它們彼此連線。你甚至可以把自己當作主角,根據這些詞組譯一個故事,把連線升級,因為故事有情節、有意義,能讓人情緒高漲,假想是自己身上發生的故事,就會記得更牢。連線完成後,你可以把假想的所有內容積比重新回想一遍,盡量還原剛才建立的連線,這樣不會跟之前的連線產生記憶混淆。

第三,影像記憶法。

大腦對影像的記憶效果要遠超過對抽象符號(語言文字、數學符號等)的記憶效果。就左右腦的分工而論,人的右腦是個影像腦,具有非常大的影像記憶空間,比傳統的死記硬背的記憶空間大了無數倍。有句俗語叫「一張圖片勝過一千個單詞」,這是對影像記憶效果的最好贊美。

舉個例子,我們根據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這首詩,在腦海裏勾勒一幅圖畫進行記憶,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比如:

太陽緩緩地從崇山峻嶺中露出了臉。滿天的彩霞把江水映得紅紅的,陽光照射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仿佛跳躍的音符。白衣翩翩的李白乘坐著一葉扁舟順江而下。他站在船頭眺目遠望,舒爽的江風和壯麗的山河使其心情舒暢之極。兩岸不斷傳來的猿啼聲仿佛在呼應他的心情。李白豪邁地大笑,高聲吟誦著新作:「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如果我們把「具體影像」和「抽象符號」相結合,也就是把我們需要記憶的知識跟具體的影像關聯起來,那就是 「核彈」級別的記憶大招,也叫作「記憶宮殿法」。 就是在頭腦裏建一座細節完備的虛擬宮殿,設計一條遊覽路線,然後把你要記憶的資訊跟遊覽路線上的主要景物繫結起來,這樣你下一次遊覽宮殿的時候,便能順著路線上的景物想起那些資訊。很多記憶大師都是用這種方法記住了海量資訊。

此外,平時多畫一畫思維導圖,或者記住某一段知識在課本裏相對於一幅圖的位置,也都能輔助記憶。

興趣層面

可能你也發現了,如果所學的內容是自己感興趣的和好奇的,那麽即使記憶的次數很少,你也照樣能把知識記住。相反,不感興趣的知識內容可能學了很久也記不住。因此,想要提升記憶效率,主動培養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將是一個很好的入手點。

我上大學時,隔壁宿舍有個兄弟非常喜歡看美劇【老友記】,幾乎除了上課就是一遍一遍地看這部劇,台詞都能背下來了。後來,這位兄弟很輕松就透過了雅思考試,而且聽力和口語成績非常好。可他基本沒背過單詞,更沒有刻意練習過聽力。

「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就是因為興趣對於記憶力有增強效果。

暢銷書作者潘楷文全新力作【不要挑戰人性2:重塑天性的12個經典實驗】,這本「人類的大腦說明書」,告別枯燥實驗室,深度講述12個經典案例,每一個實驗都透過探索大腦規律,從而揭示人性秘密。

點選連結購買本書:【不要挑戰人性 史上20個經典人性實驗】(潘楷文)【摘要 書評 試讀】- 京東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