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用「親密付」來證明愛情?親密關系對等才能行穩致遠

2024-03-28情感

「親密付」是如何進入我們的生活場景的,似乎無從考證了,但是親密付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卻很清晰。

有女子在網上吐槽自己的男友月收入2萬卻只給她開2000的親密付,她起先挺開心,但聽說她姐夫在結婚之前一個月賺8000卻能給姐姐開5000的親密付,就非常失落。

她表示,自己收入1萬,並不是非得花他的錢不可,只是希望男友願意為她付出的比例可以再大一些。而男友覺得她的邏輯不對,既然她不需要花這個錢,為何還要給她開那麽多呢?2000是他深思熟慮後給出的一個額度,能夠涵蓋她的基本開銷。他還舉例說,他給父親開了親密付,但父親一次都沒有用過。

以不同的性別看這個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邏輯,但顯然,親密付本來是一種潤滑劑,是用來表達愛意的。這個產品從設計理念上看,也沒有以錢多錢少來衡量親密關系的要求,但之所以有人陷入金錢數額掛鉤愛的程度的泥沼裏,是因為忘記了一個出發點:親密關系是相互的,從來都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單向付出。

你覺得對方給你的親密付數額不夠多,那你要不要也給對方開一個高額親密付?假使非要從金額多寡上體現愛意、體現責任,那就相互付出好了。總是在喋喋不休地抱怨對方,而不反思自己的付出不夠,這很奇怪。

老實說,在一開始接觸到親密付的時候,我本能地產生了一種反感,這是什麽鬼?難道點了這個按鈕,就能享受免費或者打折待遇?當然不是,它不過是平台刺激消費、試探家庭單元消費峰值的一個伎倆。我甚至懷疑過,這款產品的設計者,是一個經常在另一半那裏遭受冷遇的人,以至於要透過這種產品的推播來自我慰藉,同時讓更多的人卷入一種金錢的、情感的復雜境界。

我的這種猜測當不得真。但我想說明的是,親密付某種意義上也當不得真,它更像是一款技術含量接近零的無聊遊戲,一笑置之就可。當雙方都不認為親密付是個了不得的東西時,親密付額度多少也就很難異化為「親密關系」的一枚地雷。我就沒有設定過親密付,原因是我的另一半也從不會拿這個考驗我。在掙錢和用錢的問題上,她都表現得很獨立。

說白了,親密付不是責任,至少不是單方面的責任。即使咱們不說它很無聊,那也不必神話它的重要性和內涵,甚至因此影響到親密關系與家庭的和睦。

一些人總是以對方給自己的錢不夠多為由,來說明對方對自己不夠好,結果,讓自己的另一半開通高額的親密付,便成了一個「模範配偶」的標準。這種認識的出現並非偶然。

現實中,總有人強調自己是遠嫁,要求對方給予補償,補償的方式包括但不限於索要高價彩禮、房本加名。一旦對方不能做到,立馬拿著道德的大棒揮舞,將對方貶低為自私、沒有愛、沒有擔當的人,甚至不惜為此制造輿論,施加壓力。

關於遠嫁話題的討論經久不息,在此不必展開。需要指出的是,以「我為你付出」為由,要求另一半補償,看似理所當然,實際上是無理取鬧。

在婚嫁自由的前提下,一個人嫁給誰取決於自己的真心選擇,而作為婚戀之基的相愛、相互尊重,則無可繞過。兩個人唯有心中有對方、相互扶持、一心為家庭,才能讓婚姻進入幸福、和諧的氛圍,也才能長久。換言之,既然嫁給一個人,不是一種強迫,也不是一種人口買賣,那麽嫁得遠近也就不是要害性質的問題了,何故在結婚之後拿這個因素「要挾」對方?更何況,兩個人都脫離原來的家庭,組成一個新家庭,甚至都不在各自出生的城市,一方是遠嫁,另一方也是遠離了父母。

還有,有些人動不動就要配偶把薪資全額「上交」。為什麽自己是「上」?難道一方就該高高在上,另一方就該處於被壓制的地位嗎?而把事實上的經濟操控、精神控制美化為「這才是愛我」「這就是愛情」,邏輯線早就歪樓了。組建家庭的是兩個權利平等的個體,沒有一方天生是另一方的奴隸。

親密關系與婚姻確實無法擺脫金錢管理命題,但在這個命題中,各方必須是對等的。一方行使財政霸權,另一方只能唯唯諾諾;一方百般索取,另一方只能奴顏婢膝,這絕不是正常的家庭財政執行模式。一個家庭的財富管理本該公開透明、有商有量,讓各方都處在一個舒適的、有尊嚴、有獲得感的地帶。比之一方的獨攬大權,更為合理的方式是雙方各自管理自己的收入,家庭大宗支出商量著來。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無休止的算計、爭執、傷害和犧牲,讓婚戀這艘「船」行穩致遠。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劉方誌

責編 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