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說說禮品與現實辦事

2024-04-24文化

禮品和辦事本來沒有什麽關系,禮品就是人們送出去的東西,一般能夠代表一些什麽,而辦事只需要自願就行了,需要公事公辦,而不能隨便辦。但是,禮品和現實中的辦事產生了聯系,長此以往,產生了某種送禮辦事的傳統,讓人們不得不繼承這種傳統。倘若沒有送禮,直接求人辦事,那麽求人的人會被人嫌棄,或者根本辦不成事。

人們過年過節的時候會互相走動,親戚朋友之間都可以走動。在古代,人們大多是農民,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休息一下,算是農閑時節的正常休息。他們閑著沒事,就要走親訪友,手裏提上一些禮物。那時候,勞動生產率低,人們不能獲得太多的糧食,加上官府的盤剝,人們經常餓肚子。於是,走親訪友的時候,人們手裏提的大多是吃食。在古代,蒸點饅頭,就能提著走親訪友,提上一只雞、一只鴨,也能走親訪友。只要提上禮物的,就會被招待吃飯。收到禮物的親戚或朋友會留客人吃飯,不但要準備豐盛一點的飯菜,而且還要說盡了客氣話。有主人殺雞做菜,招待客人,算是盡地主之誼。陸遊寫「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而權貴家瑞奇本上不缺食物,一定會弄了酒肉招待客人,甚至還要讓歌兒舞女唱歌、跳舞助興。主人一定要讓客人高興了,才算是符合某種傳統觀念。身為豪門大族的石崇為了讓客人笑一笑,竟然殺掉了幾個舞女,算是變態的招待了。

在古代,大多數人都是農民,沒有奢侈的生活。他們常年辛苦種田,到了過年過節的時候,能夠休息一下,吃點好東西,補充體力。而這個時候,也是人們有空余時間的時候,想起一些親戚朋友,就要互相走動。當然,親戚朋友之中,有親近的,也有疏遠的,全憑個人興趣來定。古人講「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似乎有著一種赤裸裸的功利主義的意思,以至於漫漶開去。現實中辦事的時候,人們會提上禮物,算是把辦事人當成了親戚朋友,但辦事人收了禮品之後,並不會回訪,只會「來而不往」,而送禮的人居然不會認為辦事人「非禮」,反倒認為很正常。這種現象叫做「權力尋租」。在古代,只要官員手握權力,就會想方設法搞「權力尋租」,運用「吃、拿、卡、要」四字要訣,把權力租出去,但並不能明碼標價,而是透過一些政治掮客租出去。人們要用官員手中的權力辦事,就要給官員送禮,送的禮物大多是一些值錢的東西。畢竟,官員們品級高,品位也高,不能用一筐饅頭打發了事,而應該用貴重的祖傳珍寶,或者金銀來打發。倘若打發不到位,就很容易丟掉禮物,而辦不成事。也就是說,在送禮方面,一定要舍得,而且要和自己辦事之後的收益成正比。

按理說,傳統中的送禮只是走親訪友時的必備,不至於太尷尬,但負載了功利資訊之後,成了互相走動,也就實作了經濟補償。只要不是求人辦事的,親戚朋友之間走動時帶了禮物,那麽就一定要實作有來有往,不然收禮的人會被人說成不懂禮數,進而失掉了很多親戚好友的關系。親戚越來越多,總有走不過來的,需要有所選擇,和自己關系緊密的,或者說有直接利益關系的,就需要提上禮物,走動一下。和自己關系不緊密的,沒有利益關系的,就不用走動了。只是興趣相投,沒必要提禮物走動,只需要在一起談論就行了。如此順延下去,親戚朋友尚且需要走動,就更別提求人辦事了。

當送禮成為一種風俗習慣的時候,人們似乎都被這種習慣裹挾,要給辦事人送禮了。其實,親戚朋友之間的走動已經演變成功利主義的互相利用,而求人辦事正好符合這種功利主義的互相利用,就演變成了「權力尋租」。俗話說:「拿人錢財,與人消災。」說這話的是要維護「權力尋租」的潛規則,要人們用錢財代償,以此獲得辦事的方便。而官員和老百姓之間有著嚴重的資訊不對稱態勢,辦起事來,官員就會如魚得水,而老百姓只能忙得團團轉,不得要領。倘若老百姓送上銀子,當成禮物,就會方便很多。很多可以簡化的程式就簡化了,很多不必要蓋章的公文也就不需要了,直接辦成事,比起沒送銀子的辦事要節省很多人力、物力,而且很容易摸清門路。官員收了禮物,就會大開方便之門,能辦的盡量辦,不能辦的,也就馬馬虎虎過去了。不然,官員窮得吃不上飯了,豈不是丟了面子?

送禮本來是民間的行為,但充滿了功利主義的因素,蔓延到官場之後,就變成了請客送禮,變成了「權力尋租」,變成了「拿人錢財,與人消災。」的買賣。當年孔子說「來而不往非禮也」的時候,是不是會想到送禮之風的蔓延?會不會想到送禮會成為官場「權力尋租」的主要手段?或許,他沒有想到,只是要保持一種理想化的民風,卻演變成功利主義的世俗行為,甚至弄得官員拿錢辦事成為正當的事,也就讓人不敢恭維了。

在市場高度發達的時代,資本沖擊了淳樸的民風,但送禮辦事的風氣並沒有變化,反而愈演愈烈,直接搞成「權力尋租」,權錢色交易,也就讓人沒什麽好說的了。其實,權力應該全面放開,以至於取消特權。讓權力接受人民的監督,才會真正做到權力服務於民,真正取消以送禮為手段的「權力尋租」。只是這種監督比較難,並不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