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剛正不阿的東漢平原相史弼

2024-04-03文化

□宮玉河

史弼,字公謙,陳留郡考城人,東漢官員,少年好學,節操高尚。後出任州郡,征辟公府,累遷北軍中侯、尚書、平原相、河東太守。

清代光緒年間的【山東濟南府平原縣鄉土誌輯稿·名宦】記載:「史弼,字公謙,陳留考城人。桓帝時,出為平原相。會詔書:下舉鉤黨,郡國所奏,多至數百,弼獨無所上。詔書迫切從事,坐傳責曰:青州六郡,其五有黨,平原何理而得獨無?弼曰:‘先王疆理,天下劃界分境,水土異,齊風俗不同,他郡自有,平原自無,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誣陷良善,則平原之人,戶可為黨,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從事大怒,遂舉奏弼。會黨禁解,弼以俸贖罪得免,濟活者千余人。」

考城,東漢漢章帝時稱甾縣置,屬陳留郡,治所在今天河南民權縣東北。當時,青州統轄六郡國,治所在現在的淄博市臨淄區,六郡國分別為濟南郡、平原郡、樂安國、齊國、北海國、東萊郡。

漢桓帝下詔「下舉鉤黨」,青州的六個郡國有五個都上報了,唯獨平原郡的平原相史弼抗旨不辦。即便在皇帝派欽差面對面問責時,史弼依然用「水土異」「風俗不同」來解釋。史弼還說,「他郡自有,平原自無,胡可相比。」也就是說,「如果順著欽差的意思,那麽平原郡的人,人人都是‘鉤黨’,包括我在內。」

史弼畫像

欽差眼看史弼「頑冥不化」,即舉報治罪。恰在此時黨禁解除,僥幸逃過一劫的史弼得以用俸祿贖罪,免於一死。

「黨錮」亦作「黨固」,漢桓帝時,宦官專權,士大夫李膺、陳蕃等聯合太學生郭泰、賈彪等,猛烈抨擊宦官。這些宦官誣告他們結為朋黨、誹謗朝廷,李膺等二百余人遭捕。李膺等人後來雖被釋放,但終身不許做官。到漢靈帝時,李膺等被重新起用,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事敗,李膺等百余人被殺,並被陸續處死、流徙、囚禁六七百人。此事記錄在【後漢書·黨錮傳】裏。

在這一背景下,東漢永康元年,朝廷頒行詔書到各地,命令糾舉「鉤黨」,即與李膺等「黨人」有牽連交往者。

即便皇帝幾次下詔平原郡所在的州郡,髡笞(斷發、用笞極責打)辦案的掾史屬吏,派使臣專程到平原問責,史弼卻堅持說不能順承上司、誣陷良善。使臣大怒,當即收捕該郡的副職官吏,向朝廷劾奏史弼辦案不力。

漢桓帝、漢靈帝二帝之前,宦官、外戚雖然專權,但有名臣陳蕃等人主持朝政,士大夫、豪強等心向朝廷,局勢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境地,即【後漢書】中所說的「漢世亂而不亡,百余年間,數公之力也。」但兩次黨錮之禍後,清正的官員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錮,宦官更加為所欲為、殘害百姓,因而激起民變,釀成黃巾起義。黃巾起義以後群雄並起,東漢最終走向滅亡。

抗旨處理「鉤黨」,保護無辜屬下,史弼不是一次偶然表現。其實,史料還記載了其不畏權貴的另外一面。

漢桓帝的弟弟、渤海王劉悝,平日肆無忌憚、驕奢淫逸、不守規矩。史弼怕他為亂並連累皇帝,就冒死給漢桓帝上書,極力勸解漢桓帝約束弟弟的行為,以免釀成大錯。漢桓帝因念及骨肉至親,不忍查辦,後來劉悝竟犯逆謀獲罪,貶為鞼陶王,這也應驗了史弼的先見和膽識。

史弼升任河東太守後(河東郡,秦朝初期置郡,治所在今山西夏縣),奉詔舉孝廉,中常侍侯覽派人送信說情,並且要求借鹽稅,多日不被接待。送信的人說有別的事情謁見史弼,借機把侯覽的信送給史弼。

史弼看到信後,憤怒地說:「太守身當重任,當選士報國,你是什麽人,這樣欺詐無體統!」命令侍從把侯覽帶出去,打了幾百大板。侯覽大為怨恨,假造詔書,誣蔑史弼誹謗朝廷,命人用囚車將史弼送入獄。

得悉這個訊息後,那些曾受到史弼保護的平原郡官員奔走相告,向朝廷申訴。前孝廉魏勛打扮成家僮,看護史弼,還有人把房產賣了,向侯覽行賄疏通,才使得史弼得以減罪。

等到史弼歸裏後,即托病閉門不出。他多次被公卿推薦,議郎何休也稱贊史弼有治國才能,當任宰相之職,皇帝這才將其征召任為議郎。東漢光和年間,史弼被任命為彭城相(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因病卒未能上任。

在平原郡治所的德州市平原縣,早年建有史弼紀念祠,明萬歷年間的【平原縣誌·藝文誌】記載了周汝觀的詩【謁史公弼祠】:「憶自桐江理釣綸,東京氣節並嶙峋。群豪新慶龍門禦,常侍高吹虎穴塵。紓患千年傳盛事,株連五郡更何人?萍蹤俯仰懷先哲,桂醑秋風一悵神。」周汝觀是浙江鄞縣人,明朝萬歷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任平原知縣,後升南京刑部主事。

「政聲人去後,民意閑談時」。南朝宋時期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範曄評價史弼時說:「弼為政特挫抑強豪,其小民有罪,多所容貸。」蔑視權貴、包容小民、不畏強權、同情弱者,所以後人記住了史弼。

(本文作者為山東省作協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政協文史專員、德州市黨史方誌專家庫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