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張籍【涼州詞三首】:描繪邊城淒涼景象,表達對唐朝穩定的期盼

2024-04-03國風

導語: 張籍,唐代著名詩人,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面對著唐朝邊疆危機頻發、社會矛盾加劇的復雜局面。安史之亂(755年至763年)後,原本強大的唐帝國元氣大傷,國力逐漸衰微,尤其在西北邊境地區,朝廷的控制力嚴重削弱,給了周邊少數民族勢力可乘之機。

吐蕃族正是在此背景下,趁唐朝內亂未平、邊防空虛之際,大規模擴張其軍事力量,向東侵占了包括涼州在內的多個州鎮。涼州,位於今甘肅省西部,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從八世紀後期直至九世紀中葉,吐蕃的占領持續了很長時間,造成了唐朝西北邊疆長期動蕩不安的局面。

張籍作為一位深具家國情懷的文人墨客,親身經歷了這一段艱難歲月,對邊疆戰亂頻仍、百姓流離失所的現狀感觸頗深。他在目睹了涼州及其周邊地區的滄桑變化後,滿懷憂慮與悲憫,揮筆寫下了【涼州詞三首】。這組詩生動描繪了邊城的淒涼景象,反映了戰亂帶來的荒蕪與寂寞,以及對和平穩定的深切期盼。其中,「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等詩句,既體現了邊疆特有的風情畫卷,又寓含了對過往繁華不再的惋惜之情。同時,詩中也透露出詩人對邊將雖享有朝廷恩澤卻無力收復失地的無奈與批評,寄寓了對國家統一和邊疆安寧的深深憂慮。

【涼州詞三首】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古鎮城門白磧開,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邊使客行應早,欲問平安無使來。

鳳林關裏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鑒賞

【涼州詞】作為唐代樂府詩題,承載著西北邊陲的獨特風貌與戰事風雲,眾多唐代詩人以此為調抒發邊塞之情。安史之亂後,吐蕃趁唐室內部虛弱,大舉進犯,攻占了唐王朝西北的涼州及周邊數十州鎮,對該地區實施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統治。面對此種嚴峻形勢,詩人張籍痛感國事之艱,民生之苦,遂創作了【涼州詞三首】,從三個不同角度——邊城的荒涼殘破、邊疆戰事的頻繁與殘酷以及邊將的貪腐無能,深刻揭示了邊城生活的苦難境況,並傳達出詩人對邊疆局勢的深深憂慮與急切呼喚。

首篇詩作透過細膩的景物描繪,展示了邊城暮雨連綿、蘆筍新綠的春季圖景,但其中蘊含的是哀婉而非生機。詩人特意選取陰雨天氣和季節反差,寓情於景,對映邊城因戰亂而不寧的現實生活。詩人巧妙運用「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的敘事,象征著商業交流的停滯,透過對昔日商貿繁盛的懷舊與對現狀的對比,強烈寄托了渴望收復失地、恢復邊疆穩定繁榮的願望。

而在第三首詩中,張籍更進一步指出邊城長期淪陷的根本原因在於邊將的腐敗無能與失職。他借鳳林關內的荒涼場景,揭示了吐蕃占領長達六十年所帶來的深重破壞。邊將雖身受皇恩,但卻消極怠惰,無人提及收復涼州之事,這一對比強烈抨擊了邊將忘恩負義、茍且偷安的醜陋嘴臉。詩人以側面烘托的手法,透過揭示邊疆長期失陷的社會背景和直接批判邊將的瀆職行為,強化了詩歌的議論性和批判力度,使得作品不僅富有藝術感染力,而且充滿了對時代弊病的深刻反思與鞭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