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百度App
大河網訊 濕地是候鳥的天堂,立冬後的三門峽一天比一天熱鬧,數千只如約而至的白天鵝或悠然遊弋,或引吭高歌,或展翅飛翔。這些遠道而來的「白衣仙客」,在綿延200余公裏的黃河濕地自由地覓食、棲息。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釋出關於確定15家旅遊度假區為2022年新一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公示,三門峽市天鵝湖旅遊度假區名列其中,這是繼2015年平頂山市堯山溫泉旅遊度假區成為首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後河南又一地進入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公示名單。
大天鵝隸屬於雁形目鴨科天鵝屬,是中國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三門峽是中國唯一的內陸城市天鵝棲息地,大天鵝數量占全國三分之二。這座城市為何如此備受大天鵝的青睞?對此,三門峽市政府副市長慶誌英給出了答案。

三門峽天鵝飛舞
地理位置優越丨緊鄰黃河,處豫晉陜黃河金三角文化和旅遊核心區
「三門峽天鵝湖旅遊度假區能夠入選此次國家級旅遊度假區,與獨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蘊和旅遊資源分不開。」三門峽市政府副市長慶誌英在接受采訪時說。
據了解,三門峽天鵝湖旅遊度假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中心城區黃河岸邊,處豫晉陜黃河金三角文化和旅遊核心區,東至黃河公園,西至神力路,南至陜州地坑院,北至黃河,包括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黃河公園、陜州公園、虢國博物館、陜州地坑院、溫泉康養產業發展特色村在內,面積約30.87平方公裏,以黃河為代表的生態文化主題資源和以溫泉為代表的度假主題資源相互交融,在全國範圍內具有獨特性。
提到三門峽,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仰韶文化、函谷關、崤函古道、中流砥柱等等。中國百年考古史從仰韶文化考古開始,仰韶文化是黃河孕育出的古老的、燦爛的文明,構築了黃河文化起源時期最早的文化圖景,奠定了黃河文化內涵的基礎。
「三門峽有著獨特的地理資源、文化資源,仰韶文化在三門峽發現,道家文化和虢國文化發源於此,同時還是華夏人文始祖黃帝的鑄鼎地、老子【道德經】的著經地、佛教禪宗始祖菩提達摩的圓寂地。」慶誌英說,「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館藏文物7萬余件。」
有早期中國五大名泉之一的高陽山溫泉;有被譽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民居史上的活化石」的地下古民居建築陜州地坑院;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虢國墓地、寶輪寺塔;有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坑院營造技藝、黃河號子;有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黃河澄泥硯制作技藝、陜縣剪紙技藝、陜州梆子、大營社火;有被評為省級文保單位的溫塘摩崖造像、陜州故城……
慶誌英介紹,度假區已連續舉辦了26屆中國(三門峽)國際黃河旅遊節、橫渡母親河、黃河國際馬拉松賽、全國山地自由車邀請賽、黃河大合唱藝術節等國際賽事和節慶活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大大提升了三門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三門峽濕地越冬的大天鵝
生態環境適宜丨黃河封凍機率小,為大天鵝覓食提供了好去處
大天鵝對生存環境的要求很高。據了解,大天鵝喜歡棲息生活於0℃~5℃的水面,三門峽生態環境良好,水生動植物豐富,而且歷年11月—次年2月平均氣溫為2.5℃~3.0℃,近幾年還呈現變暖趨勢,黃河封凍機率很小,為大天鵝覓食提供了好去處。
2003年6月,國務院批準三門峽為白天鵝自然保育區後,三門峽市先後出台了【白天鵝保護區管理辦法】【白天鵝棲息地保護條例】。「三門峽一直狠抓管護工作,建立健全了大天鵝管護責任制、日常巡護制、定期補食制,全面做好救護和補食工作,定期觀測白天鵝變化情況,確保大天鵝越冬安全。」慶誌英說。
據介紹,大天鵝主要在每年10月下旬到三門峽越冬,次年2月下旬開始遷徙飛離。大天鵝越冬期行為與溫度密切相關,在初冬到達時取食頻次較高,全天候都能見到大天鵝在覓食,到了隆冬時節活動性漸弱,主要在水中休息。越冬期大天鵝屬群棲性或家族方式,警覺性和防衛能力較強,夜晚會宿於離危險源較遠的湖水中。在三門峽天鵝湖,食物主要是荷花、蒲草、蒼耳和沼生蔊菜等天然植物,同時還有人工補給的玉米等谷物。

黃河濕地旁的天鵝成群結隊覓食
黃河流域保護丨實施濕地串聯和濕地修復工程,建設千裏城市綠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三門峽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為統領,多措並舉,建成黃河流域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試驗示範區,打造「水清、灘凈、岸美、山綠、河暢」的「生態崤函」。
慶誌英介紹,近些年三門峽大力實施濕地串聯和濕地修復工程,穿珠成鏈,沿著黃河把所有濕地、城區與鄉村、黃河文化元素穿起來,讓黃河融入城市發展。目前,全市轄區內集生態濕地、護堤、防汛管理於一體的240公裏沿黃復合型生態廊道基本貫通,成為一道美麗的黃河廊道風景線,白天鵝棲息地也由4處增加到9處,分布區域由過去的十幾平方公裏擴大到一百多平方公裏,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白天鵝核心棲息地。
同時,建設千裏城市綠廊,圍繞主要交通幹道及河流水系,實施交通幹線廊道和美麗河湖生態廊道工程,目前,一期工程60余公裏已全面建成,以沿黃108公裏綠網、50萬畝高標準農田為核心的「堤內綠網、堤外綠廊、城市綠芯」生態格局初步形成,三門峽森林覆蓋率達41.2%,穩居全省第一。
據了解,三門峽對境內18條黃河一級支流進行綜合治理,河流水質大幅提升。目前,已關停沿黃排汙企業800余家,治理小流域127條,清理河道42條125.5公裏,完成壩段維修養護48.35公裏、757道,形成了206公裏清水黃河的壯美景觀。
「要保障黃河長治久安,必須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慶誌英介紹,今年三門峽市還啟動了億噸淤積泥沙綜合利用工程,2022年1月開始,圍繞以疏為主、疏堵結合、增水減沙、調水調沙,健全水沙調控體系,科學謀劃億噸淤積泥沙綜合利用工程,啟動三門峽水庫清淤試點工程。預計每年可減少庫區淤積150萬~500萬噸,能有效破解「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的難題,有力推動了黃河泥沙資源化綜合利用。
「近幾年,三門峽市以黃河流域(三門峽段)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為主線,對黃河流域(三門峽段)實施大保護、大治理、大提升。傾力守護‘綠水青山’,堅決保障‘黃河安瀾’。」慶誌英說。(文/張家祺 圖片均由三門峽市人民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