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文化中國行|哈尼梯田邊,綠水青山蝶變「幸福靠山」

2024-09-20旅遊

為什麽那些曾經被視作貧瘠的土地,今天卻成為了世代守護的「幸福靠山」?如何讓一個看似無望的村莊轉化為富饒的綠洲?今天的阿者科村無疑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2018年,中山大學的專家團隊踏入了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元陽縣的阿者科村,那個時候的村莊沈默在時間的深處,梯田雖然美麗卻鮮有人知。

長期的交通閉塞、貧困落後,讓這片曾經輝煌的梯田文化逐漸失去了活力。村子裏的年輕人多數選擇外出務工,家鄉成了空殼,老舊的房子裏只剩下寂靜與荒涼。

這片土地註定不會永遠被遺忘。一個名為「阿者科計劃」的計劃,在2018年初次提出,以「房、人、田」為基礎,致力於讓資源變為資產、村民變為股東。65戶村民不僅透過股權分享獲得紅利,還透過旅遊業的發展重新找回了對土地的熱愛。

紅河哈尼梯田的故事並不陌生。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獨特的梯田景觀與當地人民的耕作智慧渾然天成。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傳統的稻作農業變得愈發低效,梯田產出越來越少,年輕人也越來越難找到在家種地的理由。這一切仿佛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但在阿者科村,現實卻悄然發生了改變。

阿者科村的村民馬有德曾經是村裏一名普通的年輕人,懷揣著對城市生活的向往,大學畢業後他去了昆明打工。當他目睹家鄉透過旅遊業煥發的新生時,內心的呼喚讓他選擇了返鄉。「以前我們往外跑,現在換外地人紮堆來我們這裏。」他說,眼中帶著自豪。

隨著鄉村旅遊的逐漸興起,遊客們紛至沓來,割稻谷、抓鴨子,品嘗地道的農家飯,這一切曾是阿者科村民最尋常不過的日常,卻成為了外地遊客眼中的「珍寶」。村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獲得了經濟上的實惠,還重新找回了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感。

「我家分了1萬元,加上前面的9次,總共分了3萬多元。」馬有德的鄰居馬小芬提到。她家的老房子因為保存完好,成為了分紅「大戶」。透過分紅,村民們不僅改善了生活,還在 保護自己世代耕作的梯田。

對於阿者科的這種轉型,網友們的看法卻不盡相同。一些人認為,這不過是「商業化」的產物,村莊失去了原有的純樸。

而另一些網友則認為,正是這種發展模式,讓阿者科村的文化得以保護,並讓村民過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類似的爭議也出現在其他地方,比如麗江古城和西塘古鎮,如何在發展與保護之間找到平衡,始終是一個困擾人們的問題。

但不論爭議如何,阿者科的故事仍然具有獨特的示範意義。透過「阿者科計劃」,村莊的村集體帶動了整個村莊的復興。村民們透過保護傳統民居、耕種梯田、保留村籍,逐漸走上了一條永續發展的道路。如今,阿者科的梯田不僅是世人眼中的美景,更是村民們賴以生存的財富。

數據顯示,自2019年阿者科景區營運以來,已接待了18.7萬人次遊客,村民們透過分紅共計獲得了233.25萬元。這些數位的背後,是村民們在新時代中與梯田共生的智慧,是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的深度融合。

2023年,村民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增長到了14736元,相較於十年前的3928元,翻了幾倍。而這背後,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更是文化自信的回歸。

回到最初的問題,這一切是如何實作的?也許答案就在阿者科村村支書普字成的話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天,曾經無人問津的梯田,已然成為了他們的幸福靠山。而這個故事,是否能夠激起更多類似村莊的轉型與振興?這一問題,仍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