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雨季前,因參與地處衡復歷史風貌區的上海名校高安路第一小學七十周年校慶活動策劃,筆者得到其行政轄區所在的徐匯區天平街道獎勵一本新版圖書【永嘉路】。參與校慶主題活動的師生、家長、誌願者和校友代表,都贊賞這本亮相過上海書展的新書;同時對如今的網紅旅遊目的地永嘉路交口稱贊。分管文教的天平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曹青更是自豪,她在交流中就表示【永嘉路】極受歡迎;一書在手、進而城市漫步,就是一種高品味休閑方式。
其實在曹青的結識者中,應該沒有人比我更熟悉永嘉路了。二十年前,上海市政府在醞釀永不拓展馬路的課題論證。我參加的第一個版本就是衡復歷史風貌區的三十二條,第二個版本拓展到其它區共有六十四條即目前格局。兩個版本研討中,我都遇到同濟大學著名城市建築學家鄭時鄰院士、他正是徐匯區居民。為了講好閱讀城市建築故事,我負責考證永嘉路即為各條永不拓寬的馬路做份時空說明書。不久,我還獨立確定了武康路基本歷史文脈走向。
地處上海市中心鉆石地段的永嘉路跨黃浦、徐匯兩區,東起瑞金二路,西至衡山路,全長2072公尺。該路部份於1920年始築,命名為西愛鹹斯路。1922年築亞爾培路(今陜西南路)至祁齊路(今嶽陽路)一段,1923年向西築至貝當路(今衡山路)。1943年10月改名永嘉路,以浙江省永嘉縣名命名。要指出的是:三十年前永嘉路黃浦區段,當時還是盧灣區!
為講好歷史建築故事,留存城市記憶,延續歷史文脈,徐匯區文旅局與中華書局在2017年上海書展期間合作推出了【海上遺珍】系列叢書第一輯【武康路】,取得了極大的社會反響,此後又陸續推出【衡山路】、【復興路】兩輯。而去年推出的【海上遺珍:永嘉路】涉及34處點位,其中名人舊居達13處,首次嘗試增加了對城市更新的成果和文化空間的內容!
我獲贈【永嘉路】一書時,地處上海植物園以南的園南小學校長宋霞峰和喜歡城市漫步調研的該校大隊輔導員錢麗莎老師、以及黃珞梵(交大附屬浦東實驗小學四年級)同學也在品讀此書。我告訴她們的是:我自己最熟悉的永嘉路上名人舊居主要有三處,且有實際接觸。
一是永嘉路291弄66號,一幢磚木結構、坐南朝北的石庫門三層樓房。曾經的主人是李劍華夫婦,而其空間結構:進門是天井,再進內是客堂,客堂後面是臥室。1927年9月起,李劍華擔任復旦大學、上海法政大學等多所院校的社會學系主任、教授等職,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從事隱蔽戰線鬥爭,還曾歷任國民黨直接控制的南京要塞炮兵學校、南京憲兵學校的教官。1939年,李劍華夫婦帶著年幼的兩個孩子,居住在慎成裏64號(現永嘉路291弄66號)。1939年4月至1942年11月,這裏作為中共江蘇省省委的秘密機關。李劍華一邊承擔省委的部份重要工作,還專職掩護省委機關的安全。一九四九年黎明到來,李劍華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勞動局副局長等要職。一九七九年,他成為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的創始人!
二是永嘉路396弄「正蕃小築」 8號,曾經的主人是享譽世界的華人攝影家、南洋中學校友郎靜山(他和巴金、顧維鈞一起被後人贊譽為南洋三傑)。「正蕃小築」建於1941年,由業主陳止蕃建造,故取名「止蕃小築」,後又稱作「正蕃小築」。郎靜山在上海生活了幾十年,最讓他留戀的就是「正蕃小築」。他的直系親屬,都在回憶文章中提及這一心靈家園。而1991年,離滬42年的郎靜山再次回到上海,這位百歲老人還專門到 「正蕃小築」的舊居轉了轉。
三是永嘉路569號的洋房,曾經的主人是吳光漢(浙江杭州人、企業家;中國染料工業的創始人之一)。一九三一年,他從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被當時的上海浚浦局建築部錄用,擔任助理工程師。在工作期間,他就參與設計了張華浜碼頭、炮台灣碼頭、虬江碼頭、煤氣公司碼頭、高橋石油公司碼頭、溶劑廠碼頭等計畫;其中,他較為得意之作是吳淞口燈塔。黎明到來,他曾經創辦了「麗華」染料廠,寓意為「使中華更美麗」,寄托了對國家美好前景的展望。他的社會工作重心一度在上海市工商聯,並擔任市工商聯常委要職。1979年吳光漢赴京參加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建立工作,任房地產部總經理,首創「自行總承包」方式,負責籌建31層國際大廈,國際大廈建成3年後收回成本。1984年他負責籌建56層京城大廈,1992年7月京城大廈全部建成。吳光漢赴京工作十余年,晚年仍為國家建設出力。
當然,作為城市漫步和建築閱讀的主幹道永嘉路,各年齡段的解讀是多元的。十齡童黃珞梵的聚焦點就是,如今永嘉路上琳瑯滿目的各式甜品、五十米一景的咖啡殿堂!她在端午小長假裏漫步兩天!她告訴我的是:「徐匯梧桐區最熱鬧的是烏魯木齊路、武康路、安福路一帶,很多人在武康大樓前打卡拍照。我更喜歡永康路、永嘉路,遊客沒那麽多,但有很多好吃的甜品店」。這裏如永嘉路上的「老房子年齡雖然大,但並不舊,它們被改造成各種時髦店鋪,有餐廳、咖啡店、冰淇淋店、首飾店等,既有現代創意,又保留了歷史特色,成為一道城市風景線」。有一家特色店「主打產品是自制杏仁豆腐。鵝黃色的店面看著很清爽,我和父母進去買了一小罐杏仁豆腐,玻璃罐口紮著麻布和草繩,給人的感覺很質樸。豆腐味道很清淡,帶著微微的杏仁香氣。這很適合當我的開胃甜品」!而「店鋪外的露天座,有很多人拿著咖啡杯聊天,其中不少外國人。有個老太太用流利的英語和她的外國朋友聊天。我不禁就感嘆,上海人均英語水平都很拿得出手,我也得好好學習了,不能拉低平均線」。「永嘉路上有一家很好吃的冰淇淋店Amuni Gelato。爸爸告訴我,Gelato是義大利的冰淇淋叫法,上海現在有很多gelato店。這家店主人是個在上海生活很多年的義大利叔叔,不僅會說中文還會說上海話」。這家「店裏有個精致的小院子,撐著幾把遮陽傘,我們找了張桌子坐下,這個天氣坐在戶外很舒服。我和媽媽點了地中海檸檬、榛果兩種口味的冰淇淋,爸爸要了一杯阿芙佳朵。在等餐時,我欣賞了一下院墻上的馬賽克裝飾畫,好像是義大利的風光。真想下次親眼去看看!我很好奇阿芙佳朵是什麽。過了一會兒,義大利老板端著托盤過來,咖啡杯裏裝著開心果冰淇淋,中間有個洞,老板把咖啡倒進洞裏,原來阿芙佳朵就是咖啡冰淇淋」……
而和下午的喧鬧完全不同的是:「看著天色漸漸暗下來,店家給每桌點上了蠟燭,我欣賞著模組屋,體會著梧桐區的不同面貌」。黃珞梵漫步結論是:「每家小店東西都很好吃,各有特色,不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線產品,凝結著店主的創意和心血。我從這些小店看到城市商業的生命力,它們滋養著城市,提供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構成了上海的獨特風景和文化」。
關於滿滿的城市煙火氣,黃珞梵、錢老師和宋校長自然隨即向我打聽相關的體會。我告訴她們關於永嘉路逛得最勤的是在一九九零到一九九三年,那時我就居住在淮海中路上的上海社科院研究生宿舍;同時參加了上海地下黨革命遺址的尋找工作和統戰接待等工作,所以會熟悉李劍華、郎靜山和吳光漢。那時候,上海還處於短缺經濟狀態;吃飯需要糧票,沒什麽甜品的概念!換口味主要是五香豆、傻子瓜子,算是鹹品吧!也沒有咖啡店,只有熟食店!
我主要是下午步行調研紅色遺存之後,傍晚逛逛永康路各式攤位。有馬路菜場、有二手貨電子裝置如錄音機、有磁帶和港式服裝;間或有水果攤位和鮮花鋪,還有書報攤!黑夜來臨的小餐館戶外則是當年大排檔,有蠟燭;不過,這並不是什麽情調!主因是缺電。記得當時永嘉路上出現了戶外國產冰箱廣告,其名言就是——斷電已經二十四小時,依然冷若冰霜!
初夏的六月,既是畢業季、也是梅雨季,更是畢業的情侶分手季,往往最後一次牽手就是在永嘉路上!攤位上的二手錄音機會播放流行歌曲,其中常能聽到劉文正【太陽一樣】的歌詞——「我要捉住那紅紅的太陽,要它只為你放光芒!但願有一天得到的回答,像太陽一樣……」不過,這一天往往就是沒有答案的!那時通訊和現在比是極為不便的,傳呼機的功能局限在市區。牽手的一方,如果去了海外或南方淘金;那在永嘉路的一轉身就是一輩子!而不像現在的永嘉路和梧桐漫步區:親子、咖啡、甜品、初夏、秋水、伊人,都在燈火闌珊處!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