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西單鼓樓前,王府井前門大柵欄,還有那小小門框胡同一線天」。一句老北京流傳的順口溜,一覽無遺地展示了北京城區內繁華熱鬧的幾個地段。別的大家都熟悉,就最後單一個門框胡同恐怕若不是老北京人還真一下子想不出來是在什麽地方,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全北京最小的廟,單單坐落於這個門框胡同裏面。

北京前門大街
前門大柵欄步行街人人皆知,從大柵欄東口進去不過三十米左右,在路的北側就看到了門框胡同,相比於大柵欄街道的熱鬧繁華,這裏卻顯得寂寥冷清,若不是熱衷於老北京文化的遊人,恐怕也沒幾個會鉆進胡同裏去瞧一眼,而就是這個不起眼的胡同,在民國時期可是極度繁華的小吃一條街,裏面還曾經住著一位鼎鼎大名的文學家。

大柵欄門框胡同
門框胡同南起大柵欄北至廊坊頭條,是一條南北走向長不過百米,僅約有三米寬的小胡同兒。就在這樣的小胡同裏卻曾住過中國著名章回體小說大作家張恨水。張恨水一生勤奮寫作,筆耕不輟,在1930 至1933 年居住在門框胡同12 號院裏,僅幾年就創作出了【啼笑姻緣】、【金粉世家】等好幾部經典小說。就算沒讀過小說,這兩部影視劇怕是都聽過看過的吧!

門框胡同模組屋
從胡同南口走進去約七八十米就看到了這樣一座小廟,它並不是坐落在庭院裏,甚至不是坐落在地面上,而且建在了用石板砌成的像門框一樣的高架之上。殿宇高度約30厘米左右,比巴掌大不了多少,說它是全北京最小的廟恐怕沒人會有意見吧。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別看廟的建築面積不大,裝飾規格卻一樣不缺,一應俱全。

門框胡同火神廟
據墻上的標牌展示,這座小小的廟是修建於清朝的光緒年間,是一座火神廟,裏面供奉的是道教的火德真君。據說在清朝光緒年間,前門大柵欄一帶曾經有過一次較大的火災,唯獨這條門框胡同幸免於難,完好無失真,於是附近的商販便集資修建了這座火神廟。這座奇特的火神廟建在了一塊懸空的石板之上,中式歇山頂建築,神獸,騎鶴仙人,牌匾,一應俱全,上面還有一些貢品,看來一直香火未斷。

北京最小的廟
欣賞完這座小巧別致的廟宇你也別急著出去,別忘了這條有著「一線天」外號的狹小胡同,在百年前就是熱鬧繁華的小吃一條街。在民國時期。很多戲曲界文藝界的名人都喜愛來此尋覓美食。比如文學界的魯迅、巴金、丁玲,戲曲界的裘盛戎、荀慧生、尚小雲,影視界的韓蘭根、陳燕燕、白楊等那可都是這裏的常客。

門框胡同
雖然歷經百年歷史變遷,但這裏的老北京小吃卻一直在延續著。這裏聚集著不少諸如鹵煮、爆肚、油餅、年糕、豆腐腦、豌豆黃、褡褳火燒等等經營小吃的店鋪。遍布京城的「百年門框鹵煮火燒」更是源自於此。如果你逛累了不妨隨便挑選一家門店,來碗熱乎乎香噴噴的鹵煮火燒那可真是幸福極了!

走到哪拍到哪的威子
好了,這座全北京最小的廟宇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下次你來前門大柵欄可別忘了走進門框胡同來看看哦!覺得文章有點兒意思就給威子點個關註,點個贊吧,喜歡老北京文化,遊山玩水的朋友記得關註威子,威子會給您提供北京最真實最及時的應季旅遊資訊,下期見!

北京最小火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