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走向戶外:被忽略與被誤解的|深度報道

2024-10-02旅遊

記者/梁婷

編輯/計巍

小紅書第三屆「外人節」活動現場

2024年9月末的幾天,一群熱愛戶外運動的人匯聚在寧夏中衛沙坡頭的沙漠裏,發呆、瑜伽、做手工、燒烤、徒步、八段錦……這是小紅書第三年為戶外人舉辦「外人節」。關於沙漠,徒步或越野穿越,挑戰極限,代表著人們對大自然最原始的沖動。

但是,這一次,冒險並不是唯一主題,安全是另一個重點。一份共7條、不到一百字的【戶外公約】首次發表,它希望倡導量力而行的理念。當越來越多人走向戶外時,克制或許比勇氣更需要修煉。

據國家發改委的數據統計,過去幾年,全國有超過4億人次正在以徒步、騎行、露營等各種方式走向戶外。與蓬勃的戶外熱情相伴出現的,是多起令人心痛的事故。【2023年度中國戶外探險事故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發生戶外探險事故425起,相較於2022年增長了14%,涉及1350人,其中,320人受傷,死亡及失蹤182人。

有著十八年戶外經驗的小紅書博主「@戶外寶馬哥」覺得,大自然的殘酷之處就在於此,一株不起眼的植物都可能成為潛在的風險,人們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風險只能降低,無法避免」,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放棄探索未知。英國探險家馬洛瑞關於為什麽攀登珠峰的回答,或許是對人類執著探索最好的註解——「因為山就在那裏」。

在更為普通、平凡的日常中,我們慎重地討論風險,也不是要放棄走出去的權利。和太陽同時登頂山峰,呼吸新鮮空氣,滿天繁星,觸手可及……戶外運動的美好早已為人熟知。來到「外人節」的戶外人希望做的,是重申一個基本而卻總被忽略的常識,客觀認識風險,認識自己,專業、理智地做好應對風險的準備,才是普通人參與戶外運動的起點。

「外人節」現場,【戶外公約】被樹立在顯眼的位置

一項火爆但未被真正認識的運動

做戶外博主第四年,「戶外寶馬哥」第一次來到「外人節」。他穿梭於沙坡頭沙漠營地之中,和一百多個同樣熱愛戶外運動的、不同領域的博主一起,欣賞大漠落日、夜晚篝火,與駱駝同行。而幾天前,他還在神農架的原始森林裏,和十多個人重裝徒步,行進在三米高的箭竹林中。

2024年,是「戶外寶馬哥」把戶外運動作為一個專業計畫參與的第十八年。2006年,他考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戶外運動專業。在當時,這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專業,前一年,中國第一個以「戶外運動」為方向的專業才剛剛在這所學校設立。

也是在2005年,國家體育總局將山地戶外運動設立為正式開展的體育計畫,與早期的探險、極限運動相比,中國戶外運動開始進入「運動休閑時代」。當年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戶外用品行業增長50%以上,市場規模近10億元,而2002年這個數位僅為6000萬元。

一個嶄新的世界在「戶外寶馬哥」面前展開。其實,他對戶外運動並不陌生。他是湖北黃石人,從小就與湖泊、山地為伴,在還不知道什麽是戶外運動的時候,他就已經潛到湖下抓魚,到山上搭簡易小木屋……這是他兒時的遊戲,也是日常的生活。進入大學以後,他才知道,這些都是有專業名詞的,它們被稱作自由潛、BC露營。

真正進入專業學習後,「戶外寶馬哥」逐漸意識到,戶外運動原來如此豐富,空域的有飛行傘、跳傘等;根據不同的地貌,還可以分為海島、戈壁、山地戶外運動;水上有輕艇、漿板。「戶外寶馬哥」回憶,當時的課程設定已經囊括了多種學科內容,氣象學、動植物學、運動生理學……甚至還有專門的戶外運動英語。這項運動的專業性遠超他過往的經驗感知。

「戶外寶馬哥」在中國地質大學讀書時

大學畢業後,他來到四姑娘山登山管理處工作,三年後,辭去編制,回到湖北武漢,創立了自己的戶外俱樂部。在「戶外寶馬哥」創業的年代,戶外運動也迎來了飛速發展。2012年,中國戶外市場核心市場規模達到了132.4億元人民幣,比前一年增長了20.4%。

「戶外寶馬哥」見證著戶外運動被越來越多人喜歡。到了2016年,中國已經有1.3億人次開展徒步等戶外運動。但與此同時,各類安全事故也開始增加。據統計,2016年發生登山戶外運動事故311起,比2015年增加了122起。

「戶外寶馬哥」解釋,戶外的風險來自很多方面,可能是自然原因,地理環境、天氣變化、甚至動植物。有一次,他帶隊去藥王谷徒步時,20多個人身上全部過敏,很難準確歸因過敏源,「有的植物雖然沒有直接接觸,但可能吹過它吹過的風都會過敏」。包括裝備,也許就是羽絨睡袋和棉睡袋的差別,有人就會因此被凍失溫。還可能是人為,比如,領隊有沒有經驗,精靈是否專業。

2010年,一則新聞曾牽動人心,由於僱用的土著突然「反水」,7名中國登山隊員在成功登頂印尼最高的查亞峰後,被困於印尼南部的原始森林中,一度和外界失去聯系。後來,在中國登山協會和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等多方聯絡合作下獲救。

這兩年,「戶外寶馬哥」在做戶外俱樂部的同時,開始做小紅書博主,他再一次親身經歷了戶外運動的蓬勃發展。

2023年,全國有超過4億人次走向戶外。據【中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報告(2022—2023)】顯示,2022年中國戶外用品行業市場規模達1971億元,預計2025年將增至2400億元。【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等檔相繼釋出,提出了到2025年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的發展目標。

如此熱絡的氛圍中,他發現,這項專業運動的風險依然沒有被更多參與者專業、謹慎地對待。做博主以來,他常常收到很多人的私信,有人一上來就問,「我要去登個雪山,我不知道準備什麽裝備,你能不能推薦一下」。還有人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就報名跟團登雪山,遇到那種猶豫、害怕的,他都會勸退。

討論風險,並不是讓人們恐懼戶外,「戶外寶馬哥」覺得,重要的是,讓更多人在認識戶外運動的美好的同時,認識到它可能致傷甚至致死的風險。冒險本就是戶外運動的魅力,「如果什麽都可以都預料到了,那不是跟其他運動一樣?」

早在2010年,一位從事高校戶外運動教學與訓練的學者就提到,戶外運動的魅力就在於挑戰性,挑戰就意味著一定的危險。他認為,並不存在萬無一失的運動場所, 也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措施可以預防所有傷害。真正重要的是,在認可了戶外運動的挑戰性價值之後,參與其中的人要對影響戶外運動安全的危險因素全面認識,進而最大程度減少傷害。

婁少傑在「外人節」徒步

風險背後

「戶外寶馬哥」回憶自己經歷的風險時刻,發現,很多時候,決定命運的就是自己瞬間的選擇。

又是一次平常的帶隊攀巖,「戶外寶馬哥」來到巖壁邊上。剛開始走的地方有台階,他輕松地爬上去大概三四米;又一個台階,不寬,還可以上得去。再往上爬就是陡峭的巖壁,按照計劃,作為領隊,他要徒手爬上去搭繩子,但那天正在下雨,巖壁「很滑很滑」,很難抓住,稍一松手可能就掉下去了。他不理解,精靈怎麽帶這麽危險的路。精靈告訴他,之前來踩過線,剛好是晴天,沒事。聽到精靈說,這條路線之前的確死了兩個人,「戶外寶馬哥」果斷地放棄了攀巖。「如果放在以前再年輕一點,下面那麽多隊員看著,我可能會上去試試。」

不是沒有過這種沖動時刻。幾年前,有一次也是搭好繩子之後,有人提議讓他表演巖降。他連裝備都沒卸,就開始速降。結果手都「燒」了,下落過程中,整個人還突然倒了過來。幸運的是,只是「燒」了手套,人沒事。

同樣是戶外運動博主的婁少傑,這一次也來到了「外人節」的活動。他第一次參加戶外徒步、穿越瑞典著名的「國王之路」時就遇到了危險。他自我反思,那次危險其實是源於自負。

這條路線是徒步者的聖地,被譽為「全球十大經典徒步路線」之一。他覺得,「作為很酷的年輕人,就應該幹這個事情」。

買了一些基本裝備,沒有任何規劃,他和一個朋友一起上路了。

第一天,一切都很輕松,人很多,他們甚至開始輕視這條全程都有補給站的路線。婁少傑回憶,那個時候,出於一種他也不知道在比什麽的攀比心態,他們按著地圖,拐入一條小路。此後,各種各樣的問題開始出現。

他們只背著一些小馬鈴薯和谷物,沒有氣罐也沒有凍幹食物,只能靠野外生火吃飯。行進到第三天,擔心隨著緯度變化,林線消失,再無木頭可用,他們選擇把主食煮熟帶著。然而,白天非常熱,裝在背包裏、又被罩在防雨罩裏的大部份食物完全餿掉了。

他並不了解北極圈夏季的溫度變化。事實上,即便是夏天,夜裏溫度也會出現0攝氏度以下。婁少傑新買的睡袋,適用於15攝氏度的天氣,難以抵禦夜晚零下的寒冷,即便裹著所有的衣服,他也冷得難以入睡,只能等到陽光直射的時候,淺眠兩個小時,再趕路。

走到第九天,已經沒有任何食物可以吃了。還好,他們研究地圖發現了最近的村寨,但沒有任何路線標註,只能硬著頭皮走沒有人走過的路,順著大概的方向,翻過山頂,避開了河流,終於找到了目的地。

此次「外人節」釋出的【戶外公約】部份內容

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被眷顧的時候。【2023年度中國戶外探險事故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中國2023年戶外探險事故發生425起,涉及1350人,其中,320人受傷,死亡及失蹤182人。

2024年,傷亡事故依然在發生。9月初,一位博主釋出視訊稱,在單車挑戰陜西秦嶺山脈「鰲太線」時,意外地發現今年7月初,穿越「鰲太線」失聯的25歲男子。此後當地派出所確認,失聯男子確實已經被找到,遺憾的是,人已身亡。也是在9月,兩名男孩攀登秦嶺時失聯,一名男孩在失聯七天後被找到送醫,幾天後,另一名男孩的遺體被發現。

回看自己那段經歷,婁少傑覺得,戶外運動最大的危險其實來自於,「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認識大自然」。那一次徒步經歷之後,他惡補了大量戶外運動知識和市面上流行的各種戶外裝備,知道「能保證我安全的東西是什麽」。他提到,在戶外運動發展更成熟的地方,「你是自己的第一責任人,你要為你自己做的戶外探險行動負責任」。

戶外運動的責任劃分一直被廣泛討論。【民法典】規定,自願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這條法律成為面對涉及戶外運動糾紛時最主要的法律依據。大邦律師事務所遊雲庭律師介紹,在法律實踐中,在個人未購票進入景區墜亡、未按景區指引路線進入未開放區域而受傷等類似案件中,法院或行政機關均認為由個人承擔全部責任。

「不出事還好,一旦出了事故,有時,社會輿論對於戶外運動並不太友好」,「戶外寶馬哥」發現,人們會指向參與運動的人去了「野景點」被困是「吃飽了撐的」。他說,按照「戶外運動」的定義,它本就是以自然為場地開展的一系列帶有探險和探險性質的戶外運動計畫群,有的場地可能在景區,有的不在景區。他認為,不應該因為風險的存在,就汙名化這項運動和它的參與者。

自然並不只是用來欣賞的,就像英國探險家馬洛瑞那句被無數人傳頌的關於為什麽攀登珠峰時答案一樣,人們執著於攀登,是「因為山就在那裏」。在北歐國家,「自由漫步權」是每個人的一項法定的基本權利。這項權利是指,在不施加破壞的前提下,人們可以自由進入所有的山野、森林等土地。

在我們國家,戶外運動也早已被認為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戶外寶馬哥」說,用「吃飽了撐的」來解釋這項運動也沒有錯,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滿足,會逐漸產生更多的精神追求,而戶外運動就是其中的一種。他相信隨著社會經濟繼續向前,參與戶外運動的人會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關於安全的討論就更加重要、迫切。

「戶外寶馬哥」在【戶外公約】釋出會上分享戶外運動的安全與風險

對「風險地點」的治理探索

9月25日,「外人節」的第一天,「戶外寶馬哥」參加了小紅書【戶外公約】的釋出儀式。在分享自己參與戶外十八年遇到的一些風險之後,他說,走向戶外,必須接受的一個現實是,我們無法完全避免風險,只能采取措施,盡量降低風險。

這份共7條的【戶外公約】他也參與了共創,公約的每一條都是他堅持的戶外理念——「出門就值得喝彩;最好的裝備是資訊儲備;量力而行,折返是選擇不是挫折;曠野無邊無需內卷;廣闊山海,我們能依靠的只有彼此;自然給我們充電,但我們別給自然負累;真誠分享,呈現真實的自然。」作為一個在小紅書上有點影響力的戶外運動博主,「戶外寶馬哥」希望把這種科學、健康、美好的戶外運動傳遞給更多人。他的帳號常常更新很多跟「風險」相關的內容,比如:意外落水如何自救;戶外沒水喝了,如何利用樺樹求水……

在小紅書的社群裏,2023年,徒步、露營等主要戶外活動的筆記釋出量增速均超過100%,其中騎行相關筆記釋出量增速接近400%。小紅書副總裁、首席安全官許磊介紹,隨著越來越多人透過小紅書認識、參與戶外運動,平台也面臨一些挑戰。

他們發現,隨著戶外類分享增加,開始有少量內容隨機夾雜了帶有潛在風險地點或行為的推薦,如果被其他使用者跟風效仿,可能會引起更大的負面影響。為此,平台已於早前開啟了專項治理行動。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許磊說,最大的治理難點在於——「風險難以窮舉,並且在動態變化」。

首先,「風險地點」難以窮舉,也缺乏完整的資料庫可供參考。例如,貴州省共有各類山丘約125萬個,其中絕大多數既沒有名字,也不限制出入。政府部門無法「一禁了之」,各類組織機構也難以一一核實風險所在。

他還提到,單一地點的風險程度也在不斷變化。雲南大理有一個著名的網紅景點叫「洱海之門」,出片效果好,受到很多遊客喜愛。今年年初,由於該片水域的水位上漲,當地有關部門擔心存在安全隱患,於是做了暫時性封閉。對於平台來講,時刻關註海量出行地點的風險變化,挑戰極大。

經過不斷地摸索,平台也總結出了階段性的經驗和心得。許磊介紹,他們正在嚴防嚴打分享官方禁區或高危地點、行為的攻略筆記;對於那些研判難度大、界定模糊的「風險地點」,會透過人工研判,明確風險型別及程度,進而做精細化管控。在2024年的第三季度,平台新增挖掘風險地點超1700個,透過安全提示、限流等手段精細化管控相關筆記內容66萬條。近期,平台還引入了大模型,重點辨識帶有「禁止入內」等標識的筆記內容,目前已經對近3萬個地點做了初步辨識,提升治理效率。

小紅書對潛在風險地點、行為上線的安全提示

加大投入之外,平台也希望發動使用者的力量。今年1月份,小紅書上線了「風險地點舉報專線」,呼籲使用者積極發現並舉報風險地點和行為。本季度,有超過350個風險地點是經使用者舉報挖掘出來的。

但是客觀來看,無論多麽嚴密的治理手段,都無法徹底杜絕風險地點或行為的出現。「戶外寶馬哥」和婁少傑都提到,戶外運動作為一個專業的體育計畫,門檻其實很低,「什麽人都可以加入戶外」,這是戶外的魅力所在,但也需要大家提升安全意識。他們覺得,對於這樣一個平等、包容的運動計畫來說,只有科學、安全的戶外理念,才能降低風險發生的機率,並在面對風險時作出正確選擇。

四天的「外人節」活動結束了,「戶外寶馬哥」要開始下一個戶外探險,國慶日後,他計劃去攀登哈巴雪山。參與戶外運動十八年,他親眼看到了大部份人只在照片上見過的「日照金山」;在海拔六千米的山上,繁星就在手邊,他終於理解李白所說的「手可摘星辰」。

「戶外寶馬哥」說,他害怕危險,但也被這樣壯美的時刻感動。他熱愛這項運動,只是會更加謹慎、敬畏地走向戶外,就像這份【戶外公約】所倡導的那樣,他希望內容平台能夠正確引導,創作者和使用者也逐漸形成共識:「更倡導理性負責的精神;更註重環保理念;更註重風險提示,避免誤導新手……大家一起引導戶外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版權聲明】本作品的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歸北京青年報【北青深一度】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