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探尋泰山區王林坡村當「紅」不讓的「網紅密碼」

2025-06-10旅遊

和村民一起蒸饅頭、包餃子,在農家院喝大碗茶,嘗原汁原味的老豆腐……泰安市泰山區邱家店鎮王林坡村作為3A級景區「泰山泉鄉·在水一方」的核心區域,憑借「鄉愁經濟學」,闖出了一條「三產帶二產促一產」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五一」假期,泰山炊煙巷一經推出就迅速走紅,接待遊客6.6萬人次,帶動周邊收入突破260萬元。剛過去的端午假期,接待遊客6萬人次。這個魯中村落一躍成為鄉村振興的現象級樣本。不僅數量多,不少外省遊客紛紛前來打卡,王林坡村成了真正的「網紅村」。

從山東淄博的燒烤,到貴州村BA,哈爾濱冰雪,近年來不少地區出圈成為「網紅」。除了機緣巧合的因素,這種「潑天富貴」並非毫無緣由。王林坡村為何能行?帶著疑問,記者走進這裏,探尋「網紅密碼」。

讓遊客在這裏找到鄉愁。

走進泰山炊煙巷,仿佛穿越回20世紀80年代的魯中鄉村。老面饅頭坊裏,柴火竈上的蒸籠熱氣騰騰;手工粉皮坊中,師傅熟練地制作著粉皮;古法花生油榨坊內,陣陣油香撲鼻而來……17個業態按照「修舊如舊、一步一景」的原則布局,真實還原傳統農村生產生活場景,無一不散發著濃濃的鄉愁氣息,讓遊客沈浸式感受鄉村文化的魅力。

吃農康寶、賞生態美景是旅遊「標配」。在泰山炊煙巷,這個占地僅16畝的鄉村民俗生活體驗區,「標配」之外有了更深的選擇,那就是鄉愁。

「去年‘十一’假期,我們就來過王林坡村,那時候就是轉一轉,看看噴泉和夜景,今年聽說這邊改造了,沒想到變化這麽大,尤其是村裏饅頭坊賣的地瓜面窩頭孩子很愛吃,以後我們還會再來。」遊客楊雪說。

非遺計畫的引入也為炊煙巷註入了新活力。泰山福香燒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婁偉將工作室遷至此處,計劃打造1500平方米的研學基地,傳承大汶口燒窯文化。植物紮染、漢服簪花等非遺體驗計畫,吸引眾多遊客駐足參與。

王林坡村還巧妙融合流行元素,乾封書院、京元花廳等古典建築與音樂噴泉、泉鄉玉帶等景觀相映成趣,煙花秀、草坪音樂節、篝火晚會等活動輪番上演,滿足不同遊客群體的多樣化需求。

景區建設容易,經營難。在業態培育上,王林坡村堅持「去商業化、去景區化、去同質化、去現代化」原則,註重「一店一品」,既要紅花,也要綠葉,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我們讓‘網紅店’共同協作,讓出部份利潤給其他商戶,避免熱門產品同質化競爭,形成百花齊放的業態格局。」王林坡村黨支部書記王紅軍介紹,這種共贏模式不僅讓商戶得以永續發展,也讓遊客有了更豐富的體驗。

每一個永續發展的「網紅村」背後,是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良好的生態本底、特色鮮明的產業、淳樸的民風和良好的治理模式等各方面的共同作用,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項系統的工程。

「磨刀不誤砍柴工!以王林坡村為中心,放射線到周邊,當一個占地面積70多平方公裏的鄉鎮能來150萬遊客的時候,增收就不用愁了。」邱家店鎮黨委書記高強表示,當下王林坡村最重要的任務還是要把核心區泰山炊煙巷建設好,「放水養魚」,「魚」養好了,才能接好這潑天流量。

破局之路,在於轉變思路。

王林坡村不是第一次走紅。早些年,它靠著音樂噴泉和明清禦道火過一陣,但由於缺乏必要的配套服務設施,出現了「賠本賺吆喝」的問題,遊客留不住,村裏年輕人也大多數選擇進城務工。

「我們曾把大量資金投入到修路架橋、建設農業大棚等基礎設施和一產計畫上,錢沒少投,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處於盆景式、擺設式的階段,遊客來了只是走馬觀花,村集體增收緩慢,農民也難以從中獲益。」高強坦言。

破局之路,在於轉變思路。泰山區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串珠成鏈、山城聯動、全域融合、轉型升級」的文旅發展方針,創新提出「三產帶二產促一產」的農文旅發展模式,為王林坡村指明了方向。

去年,村「兩委」帶領黨員、群眾代表外出學習考察,最終確定以村民為經營主體,以村莊為載體,恢復和活化傳統生產生活場景,打造具有魯中文化特色的鄉村民俗生活體驗地。「我們不搞千篇一律的古街、古鎮,而是要還原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讓遊客在這裏找到鄉愁。」王紅軍道出發展初衷。

計畫推進過程中,「人、地、錢」的難題橫亙在前。為解決「人」的問題,村「兩委」幹部帶頭認領業態,帶著村民邊幹邊學。65歲的村民李配芳原本在工地打小工,如今在村裏的水餃館工作,收入穩定還能照顧家庭;村民劉紅蘋從櫻桃苗育苗轉向參與炊煙巷業態打造,見證著村莊的蝶變。

在「土地」方面,村黨支部大膽探索宅基地改革,透過合作、入股、租賃等方式,僅用20天就盤活30余處閑置宅基地,讓「沈睡資源」煥發生機。面對資金缺口,村集體自籌500萬,村「兩委」幹部帶頭籌資100萬,泰山區文化推進委申請財政資金100萬,五馬社群投資200萬元,多方合力下,計畫僅用10個月便建成落地。

盡管取得了階段性成功,但王林坡村清醒地認識到,王林坡村的長紅之基在於多元發展和持續創新。

「五一」假期暴露出的基礎設施承載不足、產品供應能力有限、專業服務人才缺乏等問題,成為制約王林坡村發展的瓶頸。對此,村裏已制定詳細的發展規劃。在完善基礎設施方面,將大力推進民宿、賓館、停車場等建設,引入智慧化客流檢測系統,提升旅遊承載力。

讓農民成為真正的營運主角。

泰山炊煙巷的成功,離不開全體村民的深度參與。

鄉村振興不是給農民造飯碗,而是幫他們擦亮金飯碗。王林坡村黨支部發揮城郊村區位優勢,恢復傳統農民生產生活模式,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販賣鄉村生活之路,傳統的農業、農村、農民最終成為引流的超級IP。

透過宅基地改革,村民的閑置院落變身經營資產,實作保值增值;100余名群眾從生產者變身買賣人,為推動鄉村旅遊發展騰房子、引業態、學技術、拍抖音,用原汁原味的生產生活場景贏得遊客點贊,也分享著旅遊發展紅利。「以前外出打工又累又不穩定,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照顧家人,日子越來越有盼頭。」李配芳滿臉喜悅地說。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濟寧汶上古建收藏家範綱負責維護古建,泰山學院教授韓大童組織經營乾封謠音樂餐廳,奉高書院秘書長任祖程挖掘禦道文化……20余位能人懷揣夢想匯聚於此,為炊煙巷發展添磚加瓦。在利益分配上,村集體承諾前三年合夥人「拿大頭」,產業做起來再重新分配,讓合夥人安心創業。

「竹板一打說一說,趣說景區王林坡……王林坡裏轉一轉,三大文化是主線,民俗民宿和非遺,戲法演出真稀奇,民俗文化就是管,小吃美食列兩邊,饅頭香粉皮脆,水餃面條也不貴,羊肉串豆腐腦,野蹄花美食也怪好……」「五一」假期王林坡村爆火出圈,也吸引來了戲法表演者侯波,他專程到泰山炊煙巷考察,為王林坡村寫了一段快板,並與村裏簽訂協定,成為「鄉村合夥人」。

「鄉村振興的主體應該是農民、經營主體和村集體,而不是單純依靠政府。」王紅軍說,在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發展道路上,王林坡村堅持支部領導、村民主體的原則,讓村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角。同時,村裏堅持集體建設、集體營運,確保對核心區的絕對把控,避免了商業化對鄉村生活原真性的破壞。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在王林坡村,從經營業態到維護弓境,從服務遊客到宣傳推廣,處處都有村民忙碌的身影。他們用淳樸的熱情和勤勞的雙手,打造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還原真正的鄉村生活,由真正的農民來營運,才能獲得遊客的認可。泰山區委張書記表示,泰山炊煙巷的火爆出圈,核心就在於讓真正的農民成為營運主角,村「兩委」科學統籌業態布局,這種「農民當家、集體主導」的營運模式,既保留了鄉村生活的原真性,更讓遊客在煙火氣中真切感受到共同致富的鄉村振興活力。

(大眾新聞記者 曹儒峰 通訊員 劉小東 張慧敏)

(大眾日報及大眾新聞客戶端歡迎各界投稿,提供線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視訊,文字投稿務必配上照片、短視訊。泰安新聞素材請投大眾日報泰安記者站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熱線電話:05388011909。來稿請務必註明作者、手機,以便進一步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