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細播種到高效灌溉,從科學施肥到田間智慧管理……越來越多「數智動能」在田間地頭大顯身手,讓農戶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
黃河水透過智慧管網潤澤良田,無人機守護水脈安瀾,農民指尖輕點迎來豐收……黃河岸邊,傳統種植正煥發新生。
晨光之中,白鷴起舞;綠林深處,靈鹿跳躍……科技繪就自然保育區高精度「生態地圖」,人與自然的「智慧互聯」。
一直以來,中國聯通以新質生產力助力現代生態農業高品質發展,一系列智慧賦能不僅是助推建設農業強國的有力舉措,更是實作生態永續發展的關鍵基石。
5G+AI,「大國糧倉」的智慧「營養師」
初春時節,乍暖還寒,北方大地還沒有返青,春耕的農人已經忙碌起來。在聯通數智技術助力下,農業生產不僅處處「科技範」,更充實了「含綠量」。
濟寧5G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
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中對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過度使用不僅導致土壤汙染,破壞生態環境,影響農業永續發展。在濟寧市梁山縣、汶上縣,中國聯通利用聯通元景大模型平台,把農業、氣象、市場等多源數據整合起來,構建了玉米大豆全生命周期種植模型。該模型能根據作物生長階段和土壤養分含量,用演算法模型給出超合理的施肥建議,就像給農田配了個「營養師」,讓施肥管理變得又精準又省心,還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數據顯示,套用5G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搭配雲端演算法,動態調整灌溉策略後,玉米和大豆種植區的水資源利用率提升了30%,畝均節水15噸,成為「節水又增產」的雙贏妙招。
病蟲害是影響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也極易引發農藥濫用。山東聯通充分利用AI人工智慧,透過機器學習分析病蟲害發生規律,AI提前14天預警玉米螟、大豆銹病等風險,指導農戶精準施藥,農藥使用量減少了25%。同時無人機航拍結合AI影像辨識技術,自動辨識作物缺素、倒伏等問題,準確率高達95%。這就像是給農田配了個「預言家」,讓農民伯伯心裏更有底。
長久以來,傳統農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作物生長依賴於農民的經驗、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較低等諸多挑戰。今年2月,江蘇聯通攜手蘇州市相城區數據局和農業農村局聯合釋出了垂直領域多模態智慧農業大模型——「慧耕耘」。基於DeepSeek的強大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慧耕耘」透過對衛星遙感、無人機監測、物聯網傳感器等多種資料來源分析,實作病蟲害的早期預警、作物生長態勢的精準評估;還能夠預測常見水稻品種如南粳9108、保稻701、武香粳7218等品種的產量;農戶可以透過「慧耕耘」 的智慧問答系統,隨時咨詢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透過場景大模型提供更精準、更個人化的智慧農業服務,和傳統農業相比,人力成本降低35%,農資成本降低21%。
「慧耕耘」智慧問答系統
「數位春水」,讓黃河灌區從「大水漫灌」到「精量滴灌」
俗話講,「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黃河是灌區農業的命脈,但也易引發土地鹽堿化等生態問題。透過引入數位孿生、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可以實作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即時監控和智慧排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聊城聯通技術專家與灌區工作人員共同探討智慧春灌
在聊城位山灌區,山東聯通以5G、物聯網等技術構建數位孿生灌區體系,數位孿生系統透過三維仿真推演春灌路徑,結合水動力模型精確計算灌溉需求,生成最優配水方案。智慧閘門根據指令自動啟閉,黃河水透過地下管網實作精準滴灌,農戶刷卡操作即可完成灌溉。「澆地就像點外賣,省錢省力還增產。」種糧大戶王玉寶真切感嘆。目前數位孿生灌區體系已實作百畝地灌溉成本從萬元降至6000元,周期由15天壓縮至5天。
東營墾利區五七灌區智慧套用管理系統
在東營墾利區五七灌區,智慧套用系統整合灌溉決策、災害防禦等六大業務,實作「一屏全覽、一鍵排程」。墑情監測站、智慧泵站等設施的聯動,推動灌區管理從「人海戰術」邁向「數據驅動」。
不只是用好水利,更要護好水生態,在位山灌區268公裏主幹渠沿線,5G無人機定時巡檢,高畫質網路攝影機24小時監控渠道安全。山東聯通搭建的數位化巡檢平台可自動辨識滲漏、淤堵等隱患,累計處理問題30余起,為輸水安全加上「科技鎖」。
「生態之瞳」,實作人與自然的「智慧互聯」
在贛粵邊界的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育區,紅外相機記錄下白鷴家族覓食的完整過程。依托119套自組網基站和11套閘道器構建的「無訊號區監測走廊」,這些高畫質影像被即時傳輸至省級監管平台。
「過去追蹤這類警覺性極高的物種,科研人員常需蹲守數月,」江西省自然保育地建設中心自然保育區科的工作人員指著平台監測數據解釋,「現在透過衛星遙感釘選闊葉林分布,無人機巡航規劃路線,地面傳感網自動捕捉熱源,形成立體監測閉環。」
在桃紅嶺梅花鹿國家級自然保育區的深夜紅外影像中,三只梅花鹿幼崽的首次亮相令科研人員振奮。「這些精靈的每一次現身,都是對生態治理的深情回饋。」江西省自然保育地建設中心有關領導在調閱相關影像時感慨。
這些珍貴物種活動影像背後,是江西聯通為江西省自然保育地建設中心打造的全國第一個省域範圍的國家級自然保育區監測平台。平台依托空間資訊科技,為自然保育區繪制出一幅高精度「生態地圖」,精準監測珍稀物種的活動區域,大幅提升自然保育區監測保護能力,讓每一次追蹤都有的放矢。借助物聯網技術,在山林、湖畔等地巧妙布置大量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好似敏銳的「生態觸角」,即時采集動植物生存環境的各項數據,為生態研究源源不斷地輸送第一手資料。同時,雲平台技術搭建起功能強大的數據中樞,實作海量數據的高效儲存、快速分析與深度處理。正是這些先進技術的有機融合,構建了國家級自然保育區綜合監測網路,實作了對自然保育區重點區域的監測,為自然保育區珍稀自然資源發揮生態調節及治理作用保駕護航。目前該平台已整合全省15個國家級自然保育區各類影像及監測數據超30萬份,僅2024年就精準辨識物種239種。
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交織成神州大地上一幅幅美好圖景。中國聯通將持續厚植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聚焦前沿技術的創新套用,助力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通訊員 王歡 金丹 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