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英軍上將:英國可能同時與中俄開戰,必須擴軍,還要重點對付中國

2025-06-11推薦

無論是在冷戰時代,還是如今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中,英國作為孤懸海外的傳統海權國家,一直對幹涉陸權國家在地緣問題上的熱點事務,有著極高的熱忱。

這不只是因為英國在霸權旁落的過程當中,對於自身在新秩序當中的「定位」存在錯誤認知,更是因為其與美國在防務上的高度捆綁。而隨著美國印太戰略的進一步推進,英國在涉華議題上的立場,也出現了巨大改變,一些英國軍方的高級將領,甚至一度把與中國開戰掛在嘴邊。

01.英國打算同時與中國和俄羅斯開戰

據英國媒體【每日郵報】報道稱,英國陸軍前總司令派屈克桑德斯上將日前表示, 對於如何應對與中俄兩國爆發戰爭,英國國防部已經制定了相關計劃。

在報道中,桑德斯還假定了其中的一種「場景」,聲稱這次英國「以一敵二」的戰爭, 極有可能由印太地區的「大規模對抗」開始,諸如中國啟動武力統一,這將吸引美國在歐洲地區的剩余軍事力量。

在這一時刻,桑德斯認為,奉行機會主義的俄羅斯,極有可能會對北約的「某些領土」采取行動,例如波羅的海地區,又或者是斯瓦爾巴群島。

如果在這一事態當中,北約無法應對「侵略」,那麽這就意味著北約自身的「終結」。桑德斯強調, 如果想要避免這種狀況發生,那麽唯一的出路就是迅速「重新進行武裝」。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卸任前夕,桑德斯也著重提到,英國的「防禦戰略」不止應主動將區域局限在歐洲,因為英國不止受到了俄羅斯的威脅。

彼時就有英國媒體認為,桑德斯的表態是在暗示,英國受到了印太地區來自中國的「威脅」。如今距離他卸任不到一年, 桑德斯索性就「不演了」,點名道姓一般地將中俄威脅並列,目的就是為北約的集體性擴軍而「背書」

02.背後體現出了什麽潛台詞

實際上,從桑德斯的表態上我們能明顯發現,他已經將中國視作是與俄羅斯一樣的「戰略威脅」。盡管與前幾年,歐盟炒作的「中國援俄論」不謀而合,但其內核還是有些不同,背後的真實目的,恐怕也體現在兩個層面上。

第一個層面 ,便是實作北約諸多國家心心念念的「亞太化」。雖然上一任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曾表示,北約組織不會進入亞太, 但新一任秘書長呂特卻完全推翻了這一承諾 ,著手於同日本、南韓、澳洲,深化單方面接觸,英國也早早地宣布了在日本安排「常駐艦隊」。

同時,盡管北約並未在亞太地區進行集體性的行動, 但其諸多成員國「組團」進入南海地區舉行聯合軍演,已經成為常態,介入中菲南海爭端的態勢愈發熱烈。

第二個層面 ,英國想要效仿冷戰時代的固定做法,以意識形態為導向,將中俄視作是「同盟」來看待,進一步挑起新一輪的陣營對抗。因為只有軍備競賽開啟,英國才可以借著這一股「節奏」, 來逼迫所有盟國,主動提升軍費開支的GDP比重,減輕英國自身在防務上的壓力。

而鑒於美國總統川普的孤立主義思潮,在歐洲實作「自強」之後,勢必會主動減輕美軍在歐洲的軍事存在,將會降低美國對歐洲的政治影響。

在這一前提下, 過去存在感較低的英國,就具備了與受到歐盟掣肘的法國,來爭一爭歐洲「領頭羊」的資格 。英國看似是著力於亞太與東歐,實際上還是在為打造以自身為核心的「體系」而努力。

03.中國應該怎麽辦

站在中國的角度上來說,對於英軍上將的表態不可不警惕。因為從紙面實力來說,英國海軍已經能湊出兩個擁有遠洋部署能力的航母戰鬥群,且均配備了F35B隱身戰機。 雖然沒有固定翼預警機,但也已經對目前的解放軍海軍形成了「代差」。

同時,對於北約的「亞太化」企圖,中國也應該早做打算。過去幾十年時間當中,中國一直著眼於在台海背景下,假定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周遭諸多美盟友國家,同時爆發沖突,並且基於此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區域拒止」體系, 能夠對潛在的幹涉軍形成有效威懾

但與此同時,鑒於美國自身也是北約成員國,加上有英國這樣的左膀右臂,為「亞太化」搖旗吶喊,反而為沖突添加了諸多的不確定性。 好比是主人家準備了一桌子飯菜,卻來了兩桌客人,直接就變成了一鍋「夾生飯」

在這一大背景下,對於中國的軍事力量建設,就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解放軍與各方的交鋒,恐怕不會像過去那樣,聚焦在台海、東海,更有可能在第三方勢力的介入下,使得南海也變為兵兇戰危之地,必須早做打算。

另一方面,在川普主動破壞美國盟友體系的當下,中國也應當加大與區域內諸多國家的接觸,向他們闡述清晰當中的利害關系。過去十多年的合作當中,無論是日韓這樣的美國盟友,還是東協這樣的「新夥伴」, 都享受到了自由貿易的好處,並且在對華貿易當中,獲得了自身經濟的全新增長點。

這也能解釋,為何極端反華的尹錫悅,沒有幹滿任期就被南韓民眾「炮轟下台」;日本的新首相石破茂上台後,也不再重復安倍晉三論調,喊什麽「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而對於英國,在殖民地體系瓦解之後,英國國內尚有一大批人,在做著「日不落」與「世界島」的美夢。若是鐵了心地主動落入「修昔底德陷阱」,那麽結果恐怕不會是那麽的「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