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孩子的愛,是理性而又克制的。
Hi,我是蒙媽。
早在我們家孩子還是小baby的時候,我就刷了很多育兒課程和相關書籍,記得其中一次課程裏提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理性而又克制的, 當時我不是很理解。
現在回想起來,正是因為那個時候的不理解,所以讓我這一年多的育兒時間裏不斷去審視自己的對孩子的愛。
一、第一階段:共生
嬰兒與母親在初期是共生階段,不僅僅是孩子需要媽媽,這個時候媽媽也非常需要孩子。
我記得很清楚,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似乎是個可以24小時不睡覺的超人媽媽,無論孩子睡不睡,我的眼睛一直都離不開他。
就連我的月嫂阿姨就開玩笑的說:
你還是要休息哦,孩子一直在你身邊,不用擔心。是啊,那個時候孩子在我的手心裏,我怕一眨眼,他就不見了
二、第二階段:分離焦慮
我在很多文章裏都會提到孩子 走向獨立的路上會經歷多次「分離焦慮」
正是因為有這一層認知,所以每當孩子哭著不願與我分離的時候,我都會告訴自己: 他終究是要長大獨立開啟自己的生活的,我沒法陪伴他一輩子。
起初,我早上上班,孩子每天都會哭鬧;
我依然會溫柔堅定的告訴他:我愛你,但是媽媽有自己的事業要去上班,但是我下班就會飛奔回來陪你
到後來1-2周會出現2-3次的哭鬧
再到現在孩子明白: 媽媽每天白天要上班,但是下班就會回家陪他。
但上面這些都是你看到的我理性的一面, 而不得見的是我每天上班路上一邊開車一邊流眼淚
這個狀態我真的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不斷在思考:我是不是真的可以放棄工作,做個全職媽媽?
三、第三階段:依賴與獨立平衡
打從孩子可以獨立行走之後,我會在很多事情上選擇觀察而不是」教授「
比如昨天晚上洗澡前,小寶光著腳丫走進了浴室濕噠噠的地面上,我沒有阻止,而是在一旁看著:
他走進去,發現腳濕了,然後用雙手摸著地面,回頭告訴我「冰」,然後走浴室走到地毯上,再走到地板磚上。因為腳濕了的緣故,小寶走在地板磚上會有些打滑,但是這不妨礙他一直重復: 走進浴室,雙手摸地面,走出浴室,踩在地毯上,踩在地板磚上。
這樣他玩了10多分鐘,直到隊友回家才轉移了孩子的註意力。
其實我大可在一開始的就告訴他這些行為的後果:腳很涼,手全是水,地板磚會有滑倒的風險。
但我克制了自己的「控制欲」,在安全的範圍內,給與孩子「獨立」的權利。
在他出現危險的時候,我會保護他;在他需要我的時候,我也會出現。
除此之外,都是孩子自己的自由世界。
我看過很多文章裏把父母與孩子的這段關系描述成:
這些描述都是對的,但是我更願意把父母定義成: 陪伴與觀察者的角色。
因為只有清晰且理性的定位,才會讓父母與孩子都慢慢的找到依賴與獨立的那條平衡線。
喜歡是放縱,而愛是克制的。
父母的愛也是如此。 @知乎親子
我是知乎上榜答主 @Sisi是蒙媽 ,關註我,職場媽媽也可以兩手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