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富礦精開」 | 泥火淬煉的地質玫瑰——"貴州工匠"祁連素記

2025-03-14推薦

在黔西南莽莽群山間,總能看見一道纖瘦卻堅定的身影穿梭於陡崖峭壁之間。這位身著紅色工裝的女子,便是貴州千千萬名科研工作者的一員,被譽為「女愚公」的祁連素——地質正高級工程師、貴州省地礦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副院長。她以柔肩扛起國之重器,用三十年光陰在喀斯特地貌上鐫刻出屬於中國地質人的光榮與夢想。

巖層間的鏗鏘玫瑰

1991年,剛走出貴州省地質學校校門的祁連素,背著地質包踏入黔西南的崇山峻嶺。這裏素有「中國金三角」之稱,卻也藏著最桀驁的地質密碼。當同批男同事因水土不服接連病倒時,這個來自貴州原生的小姑娘卻展露出驚人毅力: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祁連素野外編錄巖芯就是大半天,也無論是攀爬陡坡還是下河溝谷采集樣品,甚至在暴雨突襲時仍緊攥羅盤測定巖層產狀。

「那時候真覺得自己在演電影【廬山戀】裏的張瑜,只不過不是談戀愛,而是在跟石頭談心。」回憶起初入行的日子,祁連素笑中帶淚。正是這份對地質工作的熱愛,讓她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地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寫下一本本工作筆記,為國家找礦,服務我省「富礦精開」成了她一生堅定追求。

泥堡突圍戰

2012年1月,命運將祁連素推向職業生涯最嚴峻的考驗。當時省內普安泥堡金礦進入攻堅克難階段,復雜的斷裂型礦體讓眾多專家束手無策。單位領導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把這塊硬骨頭交給了已過不惑之年的她。

深夜的破舊四合院野外(計畫組營地),台燈下的地質圖被紅藍鉛筆勾畫得密密麻麻。祁連素帶領團隊從區域成礦地質背景,成礦條件,控礦因素等特征入手,運用創新成礦系統理論,重新厘定泥堡金礦床主要容礦巖石的巖石類別,恢復強蝕變巖石的火山巖原巖,提出火山巖與沈積巖接觸地帶金礦的找礦新方向,確定有利找礦標誌,經過700多個晝夜的鏖戰,團隊最終送出70噸黃金資源儲量報告,又為國家找到了一個大型金礦山。

螢石礦上的新征途

為配合實施「貴州省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與「富礦精開」工作部署,2022年,祁連素再次帶領團隊針對黔西南地區國家戰略性需求礦產開展紮實的野外實戰與綜合研究,這一次,她作為計畫負責人,目標是新興戰略資源螢石礦。不同於金礦的熾熱,螢石礦勘探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在黔西南,運用創新成礦系統理論,成功預測深部隱伏礦體。

在這次螢石礦的野外找礦工作中,計畫組成員把協作力量發揮到極致,受野外住宿條件的限制,不要說上山回來滿身是汗不能洗澡,就連吃飯喝水基本保障都很困難,正趕上7、8月份酷暑天氣,只要不下雨,團隊成員每天堅持上山、下坑道,為了收集到更多地質資料,她與隊員們想要進老硐勘查,廢棄的老硐長滿樹藤,且硐口狹小,身體無法直立進入,她與隊員們便爬著進硐口,躺著出來,且每次進老硐作業,身上都會被蚊蟲叮咬,但大家沒有一句怨言,這支平均年齡不到40歲的隊伍,已經在深山裏駐紮了整整十一個月。當新一年的晨曦染紅天際時,他們終於圈定了二個優質螢石礦找礦靶區,預計可送出資源量達100噸。

如今的祁連素,依然行走在黔西南莽莽群山間,辦公室墻上掛著的黔西南地質圖,密密麻麻的紅線標記著未來的勘探方向。每當疲憊襲來,她總會開啟泛黃的筆記本,凝視當年寫下的人生格言:「每一塊礦石都是地球寫給未來的信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破譯這些遠古的密語。」這或許就是新時代地質人的浪漫——在堅硬的巖石中尋找柔軟的希望,在永恒的時光裏雕刻生命的銘印。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超木

編輯 彭耀永

二審 鄒林

三審 曾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