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華為總部,一位80歲的企業家指著窗外說:「刀耕火種的時代,誰想過會有高鐵?」
2025年6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罕見刊出數千字長文,記錄了一場與任正非的深度對話。當記者問及「如何應對外部封鎖」時,這位華為掌舵者的回答讓整個科技圈震動:「不去想困難,幹就完了!」

這不是心靈雞湯,而是一個被美國制裁七年的科技巨頭的生存法則。
芯片困局中的「野蠻生長」
面對昇騰芯片被西方「警告」的風險,任正非的回應出奇冷靜:「美國誇大了華為的成績。」
他毫不避諱承認差距——華為單芯片仍落後美國一代。但話音一轉,便亮出破局之道:用數學補物理、非莫耳補莫耳、群計算補單芯片。這並非空談,華為5G基站已實作「分布式突圍」:將多顆中低端芯片組合成高效能計算單元,既規避了高端芯片斷供風險,又保障了實際效能。
更驚人的是技術路徑背後的戰略清醒。當全球緊盯光刻機時,華為卻將化合物半導體視為「超車彎道」。任正非直言:「軟體根本卡不住脖子,那是數學符號和演算法壘起來的,沒有阻攔索!」
真正的軟肋暴露在教育與人才。他嘆息道:中國未來需要數百種作業系統支撐各行業,但人才梯隊建設仍是最大短板。

600億豪賭百年未來
華為研發投入的分配方案震撼業界:1800億年研發資金中,600億投向基礎理論研究,且不設考核指標。
這筆相當於阿裏年利潤的巨資,可能數十年不見報酬。任正非卻以刺梨故事闡明決心:上世紀40年代,農學家羅登義在抗戰烽火中發現「維C之王」刺梨,直到百年後才轉化為百元一瓶的高端飲品,帶動貴州脫貧。
「黃大年茶思屋」成為這種長期主義的象征。這個以歸國科學家命名的平台,向全球研究者免費開放科技資料庫。當年黃大年用40平米小屋提供免費咖啡促成學術交流,如今華為繼承其精神:「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對理論科學家的尊重近乎虔誠:「屠呦呦、黃大年們的孤獨,世上只有幾人能懂。」任正非疾呼:別捧殺套用技術,要容忍基礎研究的「無用」。

「允許人家罵」的生存智慧
當贊譽如潮水般湧向華為,任正非的反應令人錯愕:「說我們好,壓力很大;罵一點,反倒更清醒。」
這種「自虐式」清醒源於商品本質認知:「使用者批評天經地義」。他甚至鼓勵真話批評——無論褒貶,華為只聚焦「能不能做好」。
最犀利的反思指向社會心態。任正非警示:大眾對理論科學家的苛責正在扼殺未來。「他們幾十年默默無聞,卻是國家真正的希望」。
開放是終極武器
當被問及中國未來,任正非提到【紐約時報】記者弗瑞德曼的見聞:坐高鐵穿越中國後寫下【我看到了未來,它不在美國】。

他洞見中國人工智慧崛起的底層優勢:
- 數億青少年構成人才儲備池
- 全球最發達電網與通訊網提供算力根基
- 行業專家主導演算法而非IT極客
對於芯片困局,他給出顛覆性視角:「用疊加和集群計算,結果上等效先進芯片」 。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獨特優勢被比作「科技樹的土壤」——高鐵等社會效益工程,恰是民營科技生長的基礎設施。
對話結尾的宣言振聾發聵:「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
寫在最後
華為園區內,「黃大年茶思屋」的電子屏即時捲動全球論文。年輕工程師們端著咖啡激烈爭論,無人註意窗外風雨。

任正非的「不思考哲學」背後,藏著最鋒利的行動主義:當別人盯著制裁清單唉聲嘆氣時,他把600億砸向百年後的未來;當對手築起技術高墻,他敞開大門喊出「開放才是終極武器」。
這位80歲老人用一句話定義中國科技的宿命:
「刀耕火種時,誰信會有高鐵?
但若連想都不敢,人類至今還在敲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