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27年拼搏 他只願農民「糧滿倉」

2025-06-10推薦

1998年從鹽城農校農學專業中專畢業後,他帶著「讓農民朋友們種好糧、過上好日子」的初心,紮根基層農技推廣一線整整27年,先後主持實施省部級重大農業計畫30多個。他就是今年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的濱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劉健。

「沒有什麽追求,比奉獻‘三農’更有意義」

剛剛畢業的那一年,劉健跟著農業局裏的老股長下鄉推廣水稻拋秧技術,很多農民看到這個戴著眼鏡、動作木訥、滿臉稚氣的「學生娃」,直搖頭:「城裏來的小青年,他懂什麽叫種地!」這句話像刺一樣紮在他的心裏,深深地刺痛了他,也讓他明白:農技推廣不是坐在辦公室寫材料、講白話、想當然,也不是待在實驗室裏搞數據,要想得到農民的認可,就必須把腳踩到泥土裏,走到農民群眾中去。

27年來,劉健和團隊走遍了全縣296個農業村居。至今,他還記得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技術時,淩晨4點縣糧油站老站長王玉琪打著手電筒帶他到田裏「測地溫」、查蟲情的場景;至今,他還記得為了驗證小麥新品種抗倒伏性狀,連續1個多月吃住在示範基地,和農民一起記錄了上千組數據的圖景;夏天褲子上的泥點子、草帽下的曬痕,冬天雪地麥田裏的爛泥鞋子、雙手腫疼的凍瘡,這些點點滴滴至今還時不時浮現在他的腦海裏。

如今,他主持實施的30多項部級、省級農技計畫,推廣的20多個新品種,均已在田間逐漸結出了豐收的果實:多年來,在7500多戶糧食和蔬菜類科技示範戶的示範帶動下,全縣3萬多農戶用上了「農業四主推」技術,有力地促進了糧食的豐產豐收;2022年至2024年,全縣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的單產水平連續3年突破500公斤,其中水稻平均單產達620公斤,100多萬畝種糧的耕地中,有80多萬畝基本實作了稻麥雙季「噸糧田」的目標,真正實作了「藏糧於技」。

村裏的農民朋友們也終於認可他了,離得老遠,只要一看見他,就會主動、大聲地打招呼;每當看到金黃的「麥浪」在陽光下翻滾,每當聽到農民真誠樸素的話語時,他就覺得所有的追求和堅守都是值得的。

「沒有什麽地方,比田間地頭更為敞亮」

2015年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讓界牌鎮陸集村示範戶李大哥的30畝蔬菜大棚毀於一旦,劉健趕到現場時,渾身濕透的李大哥正蹲在泥水裏抹眼淚,那一刻他深深意識到:農業技術推廣不能只解決「怎麽種」,更要教會農民「怎麽闖、怎麽銷」;鄉村振興,不僅要送技術,更要「育人才」。

這些年,他帶著團隊創新「田間學校+示範戶+合作社」模式,把農民培訓的課堂搬到了稻花香裏、搬到了蔬菜棚中,編寫的【農技小知識】被翻爛了邊角,開發的「農技雲課堂」更是讓農戶待在家裏也能學到技術。

最讓他欣慰的是,培育的1.5萬名新型職業農民中,有1130多人創辦了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其中126人成為省級、市級的農業帶頭人和領軍人才,他們就像一粒粒種子,在廣袤的田野裏生根發芽,讓他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也因此,在他的心裏,「田間地頭」就是最為敞亮的地方。

「沒有什麽擔子,比農民需求更有分量」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劉健始終牢記自己的使命。多年來在基層一線的磨煉,更讓他深深懂得:「民生大於天、民生重於地,農民的需求就是最大的民生,就是我們肩上最重的責任!」

2021年8月底9月初,正是抗擊水稻「兩遷」害蟲的關鍵時期,他和團隊連續20多天蹲守在田裏,堅持看苗情、查蟲情,最終摸索出「精準測報+優選藥劑+視窗期統防」的防治模式,為全縣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萬元。8月29日,正是女兒去大學讀書開學報到的時間,他帶著團隊在基地攻關稻飛虱防治技術要點,晚上看著視訊裏坐著「順風車」一個人去學校的女兒,從未參加過一次家長會,也從未接送過她一次的劉健,只能在心裏默默愧疚……

2021年初,當他第3次捧回江蘇省人民政府農業技術推廣獎時,有很多人勸他:「你現在功成名就了,該歇歇了。」當時他心裏也曾有過一絲絲的松動,但是他深知:每一片土地都需要紮根的人,只要還能走得動,就要繼續做稻田裏的「守望者」,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沒有什麽境界,比勇於擔當更為坦蕩」

2013年至2019年,受縣委縣政府選派,劉健連續七年先後在全縣5個「經濟薄弱村」擔任黨總支「第一書記」,是全縣歷年歷任「第一書記」中任職年限最長、任職村數最多,而且任職村均為重點經濟薄弱村的一個,更是連續七年內,唯一沒有被替換的一個。

回想起在重點村開展「科技扶貧」的點點滴滴,他和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與村「兩委」班子一起探索摸索、一起真抓實幹,一起帶領和指導211名農村低收入農戶實施19個農業脫貧產業計畫,幫助村集體爭取各類幫扶資金300多萬元,分別為5個村都量身客製了「特糧特經+田頭加工作坊+電商行銷」的產業發展模式。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5個村都提前摘掉了「窮帽子」,實作了脫貧致富。天場鎮海峰村的特色小雜糧、濱淮鎮康莊村的大棚櫛瓜等,現在已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富民產業。

7年的科技扶貧,收獲滿滿,不但磨煉了意誌,錘煉了能力,更讓劉健明白,在廣闊的農村大地必須勇於擔當……

(江蘇工人報記者 劉蕾蕾 通訊員 劉義昂)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