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日前釋出訊息,俄軍向烏軍駐地投下3噸重磅炸彈,視訊中,炸彈精準擊中建築沖擊波迸出巨大濃煙騰起,建築物被夷平。
同日,俄國防部的另一則戰報震動國際輿論:俄軍裝甲部隊已突破頓內次州邊界,向烏中部聶伯羅州縱深推進。
訊息一經釋出,烏軍方火速「辟謠」,基輔堅稱主戰場仍在頓內次,但承認俄軍正試圖向聶伯羅方向滲透。雙方表態的矛盾性折射出當前戰局的微妙態勢。 盡管烏方拒絕公開認輸,但俄軍透過持續半年的「碾壓式」進攻,正將烏東戰線向西側關鍵工業區不斷壓縮。
聶伯城州的戰略價值不言而喻。作為烏克蘭礦業心臟,該州坐擁凱瑞沃羅格鐵礦和尼科波爾錳礦兩大資源命脈,其失守將直接切斷烏軍武器制造的原材料供應鏈。
更嚴峻的是,該州與已被俄軍部份控制的赫爾松、札波羅結接壤,一旦俄軍在此建立穩固防線,烏軍在頓巴斯的剩余據點將陷入三麵包圍。
值得註意的是,俄軍此次攻勢並非孤例,同期在東北部蘇梅州,俄軍機械化部隊正以每天2-3個村莊的速度蠶食烏軍防禦縱深。這種「東西對進」的鉗形戰術,暴露出莫斯科徹底瓦解烏東防線的戰略意圖。
與此同時,俄方還公布了俄軍蘇-34戰機打擊烏軍的畫面,視訊中戰機在高空投下多枚重磅炸彈,飛行員目送炸彈落向烏軍陣地。俄方稱,此次行動消滅大量烏軍,摧毀大片烏軍陣地後蘇34順利返航。
俄烏前線的交火,嚴重影響了雙方剛剛達成的交換陣亡人員的協定。
觀察者網訊息,俄方代表突然釋出視訊,展示1212具裝在冷藏卡車中的烏軍士兵遺體停放在邊境檢查站。俄方強調,這是計劃移交6000具遺體的首批運輸,但烏方代表並未出現在約定的交換地點。
次日,烏克蘭戰俘待遇協調總部聲明,拒絕接收這批遺體,理由是「移交程式未達成最終協定」。
俄外交部發言人紮哈羅娃當即抨擊基輔「背叛士兵」,並披露烏方若按法律向每個陣亡家庭支付1500萬格裏夫納撫恤金,全部接收需要支付900億格裏夫納(155.7億RMB),這對於澤連斯基政府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畢竟現在烏克蘭的收入還依靠西方援助艱難維持。
對於這種說法烏方直接否認,現在雙方爭執的點就是,伊斯坦堡第二輪談判中曾達成「6000:6000」的遺體交換原則, 梅金斯基強調俄方已送出640名烏軍戰俘名單,而烏方指責俄方名單「摻雜平民和不符合25歲以下這個年齡條件的戰俘」。
烏方雖堅稱「俄方未遵守換俘協定」,但俄軍釋放的陣亡士兵遺容照片已在烏社交媒體發酵,部份士兵家屬公開質問政府「為何不敢讓英雄回家」。
回頭來看, 俄方選擇在這個時候轉交烈士遺骸,顯然是殺人誅心。 就是想透過人道主義議題放大烏克蘭的社會矛盾:若澤連斯基政府接收遺體,將面臨巨額財政窟窿和民眾對戰爭代價的質疑;若拒絕接收,則可能動搖前線軍心。
所以說,俄羅斯的這步棋的確狠辣,它精準擊中了烏克蘭社會的敏感神經。表面上的"人道主義移交"實則即讓澤連斯基政府陷入兩難境地,又為自己塑造俄方"守約者"形象,順便將澤連斯基政府描繪成漠視士兵生命的冷血政權。這種多維度的心理戰,遠比單純的軍事行動更具戰略意義。
現在來看,隨著俄軍持續突破,烏克蘭正陷入軍事與政治的雙重被動。俄軍對聶伯城州的試探性進攻, 可能只是更大規模穿插作戰的前奏,該州一旦失守,俄軍機械化部隊將直逼聶伯河,屆時基輔政權能否維持現有防線將打上巨大問號。
接下來澤連斯基政府面臨雙重困境:其一,西方援助延遲導致烏軍火力不足,實際到位的彈藥炮根本不足以應對俄軍,更別說普亭現在調回了華格納,專打烏克蘭重要礦業、工業中心和西方僱用兵營地。
其二,烏克蘭國內征兵困難加劇,經過三年多高強度消耗戰,經驗豐富的精銳部隊折損嚴重,新征召士兵的作戰效能存疑。此時若前線官兵感知到烏政府對陣亡烈士的態度出現動搖,極可能引發連鎖性的士氣危機。
在筆者看來,眼下俄軍在多條戰線上的推進,或許正是為迫使烏克蘭在「領土」與「尊嚴」之間做出更痛苦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