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去的是一個‘高原之村’。」4月8日,出發前往阿卡村時,記者聽到這樣的介紹。
從盤州市柏果鎮鎮中心沿著山路蜿蜒向上,半個多小時後,雲霧繚繞間,一座村莊若隱若現。
「我們村平均海拔在1680公尺,村民依山而居大多住在山頂。」阿卡村黨支部書記王小虎解釋「高原之村」的由來。
圖為:阿卡村雲霧繚繞。阿卡村 供圖
「阿卡」其實是彜語地名,阿卡村因彜族阿卡家支部族曾在此居住活動得名,為家支部族名演變成地名、寨名。
「曾經阿卡村和外界幾乎沒有交流。」71歲的村民瞿明科接過話茬,「我小時候村裏只有一條泥濘小路通往山外,趕場都得走2小時的山路到隔壁鄉。」
那時候,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雖然交通閉塞,但生態環境好、水源充足,村民在此世代以種植玉米、馬鈴薯等為生。
圖為:阿卡村刺梨產業。顧冰潔 攝
20世紀70年代,隨著村裏人口增多,村民開始大面積開墾耕地,一片片林地變成耕地。很快,村民發現這樣做給村裏帶來了嚴重後果——村裏部份地區出現水土流失、飲水緊張等問題。
1984年,為了修復這筆「綠色賬單」,村裏開始實施植樹造林工程,漸漸地綠意再次蔓延。
「隨著生態逐漸恢復,村裏的交通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瞿明科說,1987年至1998年4月修通雞場河到阿卡村一二組公路,村民和外界的交流也因此多起來,不少村民開始到柏果鎮上或省外務工。村民趕場再也不用走泥巴路,甚至村裏還出現了摩托車和小汽車。
圖為:阿卡村一角。顧冰潔 攝
脫貧攻堅期間,阿卡村迎來蝶變。村裏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實施危房改造、庭院硬化、修建廣場、完成電網改造等,還推行人畜分離、集中圈養的模式,建成五個集中圈養點,把農戶的牲畜集中在一起圈養,解決了牲畜異味,汙水橫流等問題。
「我都沒想到,有一天能看到我們阿卡這麽漂亮!」瞿明科感嘆道。如今,再看阿卡村人居環境整治已基本完成、公共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善,老舊房屋換顏,村貌煥然,美麗鄉村藍圖漸成真。
作為曾經的貧困村,阿卡村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還上演了一場產業突圍。2014年,阿卡村從氣候、土壤等基礎條件出發,因地制宜發展起刺梨產業,種下564.81畝。為確保刺梨高產增收,村裏多次組織農業專家深入種植基地培訓剪枝、施肥等管護技能。
圖為:阿卡村刺梨豐收時。阿卡村 供圖
「現在,我們全村的刺梨有800多畝,成熟的時候由村裏統一收購運往合作公司銷售。」王小虎說,一斤1.5元的保底收購價格,不少村民每年輕松上萬元的收入。
不僅如此,為增加村級集體經濟,阿卡村創新機制,透過積極爭取,柏果鎮無償提供土地,與其他52個村(社群)以「村村聯合、合作共建」的模式,在鎮中心區迎賓大道投資建成2846.78平方米的迎賓綜合體,透過招租的方式盈利,按各村(社群)入股比例分紅,阿卡村預計每年可分紅1萬余元。
此外,早在2017年,阿卡村黨支部就與柏果鎮其他14個村黨支部以股份合作的方式聯合創辦了「卓捷文化用品有限公司」,透過銷售文化用品、電子產品、辦公用品的方式創收,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目前,該公司已與一些企業簽訂長期合作訂單,預計每年能為阿卡村創收1.2萬元以上。今年,村裏還建設起光伏計畫。一系列產業落地,村裏發展日趨向上。
圖為:光伏電板計畫。顧冰潔 攝
從貧困落後到產業興旺,從閉塞雕敝到生態宜居,如今的阿卡村,刺梨花漫山遍野,光伏板熠熠生輝,一幅鄉村全面振興的壯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冰潔
編輯 黃瑤
二審 劉定琿
三審 孫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