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聯想在國產電腦和芯片領域絕對是行業老大般的存在,在技術領域也是公認的國內第一。如果能繼續延續「技工貿」路線,如今很有可能會跟華為一樣,成為國內甚至全球頂尖的科技企業!但是在1994年之後,國外電腦迅速湧入國內市場,對聯想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而柳傳誌認為面對國外品牌競爭,要堅決打價格戰,避免在技術領域硬碰硬。

這種「貿工技」的思想雖然讓聯想活了下來,甚至吃掉了IBM的電腦業務,成為了全球最大的PC廠商。然而,聯想2022年第三季度營收1068億,凈利潤30.45億,利潤率僅為2.8%,研發投入占比只有3%左右。相比之下,華為研發投入占比高達22.4%,高達1400億!如今聯想還是為「貿工技」買了單,近日聯想被判侵權美國企業專利,需要賠償9.6億人民幣,詭異的是聯想竟然稱:這是一次重大勝利!背後到底有什麽秘密?
匪夷所思的專利侵權

根據媒體的報道來看,美企InterDigital早在2019年的時候就對聯想進行了訴訟,理由是聯想侵犯了InterDigital的「3G、4G和5G的標準必要專利」。對此訴訟已經進行了五次獨立審判,之所以沒有判決是因為在FRAND條款上存在非常重大的分歧。FRAND條款是一項公平、合理和非歧視條款,它可以比較合理的判定侵權所賠償的金額。

最終英國判定聯想需要一次性給美企InterDigital賠償1.387億美元,以覆蓋從2007年開始至今的所有專利費用,折合人民幣9.6億!匪夷所思的事情來了,一般來說面對如此巨額且不合理的賠償,中企肯定會抗議、上訴鬥爭到底。而原告美企InterDigital反而嫌少要上訴,聯想卻表示「這是一次重大勝利」,並且聯想高管公開表示「FRAND條款公平且透明」。這是什麽操作?
巨額賠償有何貓膩
這件事情有兩個疑點,首先,為什麽訴訟所在地是英國?要知道聯想的營收大頭是美國和中國,分別占據聯想32%和25%的營收份額,而InterDigital也是一家美國公司,所以為什麽是英國審理這場訴訟呢?眾所周知,英國就是美國的狗腿子,想想華為在英國所遭受的一系列不平等待遇。所以將訴訟所在地放在英國,基本就輸定了。

其次,為什麽侵權時間這麽久?聯想從2007年就在使用InterDigital的技術,2019年InterDigital提起訴訟後,按照正常邏輯肯定要第一時間停止侵權,尋找技術替代方案或者提出和解,而聯想卻一直侵權使用該技術至今。
所以,有媒體腦洞大開認為這種故意侵權,有沒有可能是在透過訴訟的方式變相轉移資產?不過筆者認為這種可能性似乎不大,因為InterDigital被微軟稱之為「專利流氓」,它還起訴了OPPO、華為、小米等一眾中國企業,目前並未給出判決結果。

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事實再一次證明,一定要堅決擁護倪光南、任正非主導的「技工貿」路線,核心技術必須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否則再大的企業也是養肥了的羔羊,只能任人宰割!留言說說,你覺得聯想為什麽要說「賠償9.6億是巨大勝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