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生命的奧秘時,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是:人的命運是否由天註定?尤其是關於生命長度的討論,常常引起人們深入的思考和熱烈的討論。"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一古老的觀念認為,個體的壽命是由不可抗力決定的。

然而,隨著現代醫學和科學的發展,"人定勝天"的觀念越來越被人們接受。換言之,除了先天的基因因素外,後天的生活方式、環境和健康狀況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壽命。
基因決定一個人的壽命?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探索延長人類壽命的可能性。在這方面,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的研究引起了廣泛關註。研究者透過觀察蘇格蘭野生綿羊的實驗,揭示了染色體末端——端粒長度與生物壽命之間的聯系。
端粒,作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穩定性的保護帽,其長度被視為生物體健康和衰老的重要標誌。這一發現為「長壽基因」的存在提供了科學依據,暗示著壽命的長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確實與遺傳有關。

盡管遺傳因素在決定壽命中扮演角色,但這並不意味著擁有「長壽基因」的人可以肆無忌憚地生活。後天因素,如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鍛煉頻率以及環境條件,對個體的健康和壽命同樣有著顯著影響。
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可以延緩衰老過程,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遺傳因素的不利影響。

在去年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透過分析143,000個人的基因組,發現這些基因組在影響人體新陳代謝、免疫協調、功能衰退和心血管健康等方面發揮作用,最終影響個體的壽命。這一研究再次強調了基因在人類壽命中的作用,同時也提醒我們即便是命中註定的事物,也可以透過科學的手段進行一定程度的預測和幹預。
這4個指標或與壽命相關,不妨自測一下
隨著中國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衛生資源的增加,國民的平均壽命有了顯著提升,從過去的40歲上升到如今的77歲以上。這一變化不僅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成果,也引發了人們對於如何延長壽命、追求健康長壽的廣泛關註。事實上,現代醫學研究已經揭示了影響壽命的多個關鍵因素,下面我們就一探究竟。

1. 步行速度
長期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步行速度與其壽命長短存在顯著相關性。一項對500名老年人進行的十年隨訪研究表明,步行速度較慢的群體中有77%的人過世,而步行速度快的僅有27%。英國倫敦大學的另一項研究也發現,步行緩慢的老年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癥。這是因為步速的快慢反映了個體的心臟功能、肌肉力量和整體有氧耐力。
快速:一般來說,步行速度超過1.2公尺/秒(大約4.32千米/小時)可以被認為是較快的步行速度。
中速:步行速度在0.8公尺/秒(大約2.88千米/小時)到1.2公尺/秒(大約4.32千米/小時)之間。
慢速:步行速度低於0.8公尺/秒(大約2.88千米/小時)通常被認為是較慢的步行速度。

2. 身材胖瘦
體重管理對於健康長壽至關重要。研究指出,隨著體重的增加,肥胖群體面臨的健康問題也隨之增多,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進一步,肥胖還與多種癌癥的風險增加有關。因此,保持健康的體重是延長壽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BMI(Body Mass Index,身體品質指數)是一個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標準。BMI的計算公式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即 BMI = 體重(kg) / (身高(m)× 身高(m))。

在中國,成年人的BMI指標劃分標準如下:
低體重(偏瘦):BMI < 18.5
正常體重:18.5 ≤ BMI < 24
超重:24 ≤ BMI < 28
肥胖:BMI ≥ 28
需要註意的是,這一標準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略有不同。WHO將超重定義為BMI ≥ 25,肥胖定義為BMI ≥ 30。中國的標準考慮到了亞洲人群特有的體質和健康風險,因此在超重和肥胖的劃分上比WHO的標準要嚴格一些。

3. 握力大小
多國聯合研究發現,握力大小可以更準確地預測死亡風險,甚至比血壓等傳統指標更為有效。握力強大往往意味著較好的身體素質和心臟健康。透過握力體重指數,我們可以評估個人的健康狀況,其中正常的握力指數應大於50。
握力體重指數(Grip Strength-to-Body Weight Ratio,簡稱GS/BW)是一個評估個體肌肉力量相對於體重的指標,它透過將個體的握力值除以其體重來計算。

4. 站坐能力
坐站測試不僅考驗下肢關節的柔韌性和膝關節的健康,也是衡量身體協調性和平衡力的有效方式。良好的下肢功能和協調性有利於預防摔倒和骨折,從而有助於維護長期的健康狀態。
「坐站測試」(Sit-to-Stand Test),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用來評估個體的下肢力量、平衡能力和整體功能狀態。這個測試尤其對於評估老年人的功能狀況和預測其摔倒風險非常有用。

方法:
找一把穩固的椅子放在安全的空間內,椅子高度以被測試者坐下時膝蓋成90度角為宜。椅子背靠墻或其他穩固物體,以防翻倒。被測試者穿著平底鞋或赤腳,坐在椅子上,背部挺直,雙腳平放地面。
被測試者雙臂交叉抱於胸前。從坐姿完全站起,然後再完全坐回,這個動作重復5次。測試者使用秒表計時,從被測試者起身動作開始到第五次坐回椅子上並穩定下來時停表。
完成5次坐站的總時間用來評估被測試者的下肢力量和功能狀態。一般來說,完成測試所需時間越短,表明下肢力量和功能狀態越好。
根據年齡和性別,可以有不同的參考標準。例如,能夠在10秒內完成5次坐站的中老年人通常具有較好的下肢功能。
如何保持健康狀態,養成5個生活習慣
在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提高生活品質和延長壽命的重要性。雖然遺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的壽命,但科學研究已經證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顯著提升我們的健康狀況並延長壽命。以下五個健康習慣值得我們從現在開始堅持。

1. 日常蔬菜攝入
蔬菜是富含多種營養成分的天然食品,包括維生素C、B族維生素、類胡蘿蔔素、礦物質等,這些成分對增強免疫力、促進代謝以及改善心血管和腸道健康都有極佳的效果。此外,蔬菜中豐富的膳食纖維還有利於維護消化系統的健康,從而為健康長壽打下基礎。
2. 適度日曬
適當的日曬不僅能提升身心的愉悅感,還有利於維生素D的合成,這對於骨骼健康至關重要。維生素D的充足可以預防骨質疏松,增強骨骼強度,為長壽增添保障。

3. 規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習慣對維持身體健康至關重要。保持每晚7-9小時的高品質睡眠可以幫助身體恢復,調節身體機能,增強免疫力,從而對延緩細胞老化和提升壽命產生積極影響。
4. 積極思考與學習
保持大腦的活躍對防止認知退化和延長壽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積極學習和思考可以提高大腦的靈活性,研究表明,經常進行大腦訓練的人患認知障礙的風險較低,從而有助於健康長壽。
5. 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口腔健康不僅影響飲食和交流,還與全身健康密切相關。研究表明,口腔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存在關聯,保持口腔健康可以有效減少這些疾病的風險,進而有利於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