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先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體虛」這個詞,幾乎成了現代人的通病。有人一換季就開始打噴嚏,有人稍微加個班就腰酸背痛,還有人站久了就覺得雙腿發軟,恨不得直接坐地上歇一會兒。
有人把體虛歸結為「年紀大了」,也有人覺得是「營養沒跟上」,但不管是哪種原因,體虛的後果都不容小覷,畢竟小毛病拖久了,很可能變成大麻煩。
說到這裏,很多人就開始焦慮了:難道體虛就只能任其發展嗎?
當然不是,食療就是個很好的辦法。不過,這可不是隨便吃點大補的東西就能解決的,亂補一氣,不僅效果不好,甚至還有可能「補過頭」,給身體添麻煩。
其實, 真正的關鍵是要找到對癥的食物,經常吃一些適合自己體質的食材,慢慢調養,才能真正把身體「養回來」。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 體虛通常分為幾種型別:氣虛、血虛、陰虛、陽虛…… 每一種型別的表現都不太一樣,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身體的能量供應不足。
此情形宛如電量不足的手機,螢幕昏暗,執行遲滯,甚至面臨隨時關機的風險。
有研究表明, 長期體虛的人更容易出現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睡眠品質差等問題。
這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會埋下不少健康隱患。而 飲食,恰恰是最基礎、最安全的調理方式之一。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數據,均衡飲食是改善體虛的重要途徑,尤其是攝入一些具有補益作用的食材,比如 紅棗、黑芝麻、山藥、枸杞 等,這些食材不僅營養豐富,而且藥食同源,適合長期食用。
不過,食療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身體的調理需要時間,日常飲食需要堅持,只有這樣,身體才能慢慢恢復到健康狀態。
山藥:低調的「補虛高手」
說到滋補,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人參、鹿茸這種「名貴補品」,但其實,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便宜又實用的食材,同樣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比如—— 山藥 。
山藥這種東西,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養生界,它可是被封為「補虛小能手」。
【本草綱目】中記載, 山藥具有「益腎氣、健脾胃、補肺陰」的作用,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調理脾胃,改善體虛狀態。
現代營養學分析顯示,山藥富含澱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以及黏液蛋白。
這種黏液蛋白在其他食材中並不常見,它可以保護胃黏膜,促進消化,還能增強免疫力。
有研究指出, 長期食用山藥,可以有效改善體虛癥狀,尤其是那些經常感覺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蒼白的人群。
此外,山藥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 老少皆宜 。無論是身體虛弱的老人,還是發育期的青少年,甚至是體虛的年輕人,都可以吃山藥來調理身體。
不過,吃山藥也要講究方式。生吃可能會刺激胃腸道,而油炸又容易破壞營養成分。 最好的方式是蒸煮,或者燉湯,溫和又滋補,效果才更好。
黑芝麻:不僅烏發,還能補虛
提到黑芝麻,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烏發神器」。沒錯,黑芝麻確實對頭發很好,但它的本事可不僅僅局限於頭發,它在「補虛」這件事上,也是一把好手。
黑芝麻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鐵、維生素E等多種營養成分。
其中, 維生素E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抗氧化劑,可以幫助延緩衰老,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而 鐵元素,則是補血的關鍵元素之一,可以改善血虛引起的面色蒼白、頭暈眼花等問題。
根據一項營養學研究,長期食用黑芝麻的人,身體素質普遍較好,尤其是在改善氣血不足、疲勞乏力方面,效果明顯。
不過,黑芝麻的油脂含量較高,吃多了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導致肥胖。所以,食用的時候一定要適量。每天一小把, 大約10克左右 ,就已經足夠了。
紅棗:氣血雙補的「國民補品」
紅棗在補氣血界,絕對算是「一姐」級別的存在。它甜甜的口感,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但很多人並不知道,紅棗的真正價值,並不僅僅是好吃。
中醫認為, 紅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特別適合氣血兩虛的人群。
現代營養學研究亦證實, 紅棗富含維生素C、鐵、鉀等營養成分。 其中,鐵元素在改善貧血、補益氣血方面效果頗為顯著。
有數據顯示, 每天吃3-5顆紅棗,可以有效改善貧血癥狀,增強免疫力,緩解疲勞。 而對於那些長期熬夜、身體虛弱的人來說,紅棗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滋補食材。
不過,紅棗也有一些小「缺點」。 它的糖分含量比較高,吃多了容易導致血糖升高,甚至引發齲齒。 所以,食用紅棗的時候也要控制量,不要一次性吃太多。
身體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吃是調理的一部份,但生活方式的改善同樣重要。 吃得對、睡得好、動得適量,這才是真正調理體虛的核心秘訣。
體虛這事兒,急不來,但也不能拖著不管。趁早開始調理,把身體養好,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對此,您有什麽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玫瑰]
參考資料
[1]孫誌慧.體虛體質的調整[J].開卷有益-求醫問藥,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