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三伏天是陽氣最旺、最炎熱的時節,也是一年中人體消耗最多的階段。有些人因酷暑煎熬,出現食欲減退、多汗、乏力疲倦、煩躁、胸悶、睡眠差、便溏等疰夏癥狀。如何透過飲食調整來科學養生?又該怎樣規避夏季食品安全問題?
昨天,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導,上海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主辦的「探尋盛夏食療秘方、築牢食品安全防線」2024年食品安全周上海健康大講堂活動上,上海中醫藥大學孫麗紅副教授、上海食品安全研究會理事劉少偉教授分享科學知識。
夏天飲食祛濕防暑邪
孫麗紅介紹:夏季暑邪有兩大特點:一是熱邪,高溫使人體出汗較多、消耗能量較大,易耗氣傷津,令人倍感疲憊;二是濕邪,濕氣易困脾,造成脾胃運化問題,引起食欲減退。因此,解暑祛濕是夏季食療養生中的重點。
夏季要少量多次、適時適量飲水,尤其是在出汗多、運動和洗澡後,要及時補水。另外,可以多喝些淡茶水、菊花茶、百合綠豆湯、百合銀耳湯等,這些都是防中暑、解暑熱的飲品。專家說,對於夏季出汗多、易傷津液的特點,烏梅、葡萄、楊梅、李子、柑橘等酸味食物可斂汗生津、健胃消食,菜肴中也可加一些酸醋,既能調味殺菌,又能增強食欲。
專家推薦兩款生津養血的飲品。
百合杞子飲,用百合20克、枸杞子10克熬煮,適合夏季體虛、氣血不足、目澀者。
生津茶,用麥冬和鮮蘆根各10克、梨2個,煎煮取汁代茶飲用,適合津虧、口幹者。
夏季易感濕邪,當人體被濕邪所侵,可表現為頭重、身體沈重、口裏發黏或發甜、齒痕舌等,並出現食欲不振、便溏、脘腹脹滿等癥狀。「脾性喜燥惡濕,日常飲食中可選擇一些健脾祛濕的食物,如白扁豆、薏仁、茯苓、絲瓜、砂仁、藿香、扁豆等食物。」專家提醒,「濕困脾胃,健脾的同時還要醒脾開胃。飲食中透過色、香、味、形等的搭配,可以刺激食欲,山楂、麥芽、雞內金、陳皮等都有此功效。平日裏,可用山楂9克、麥芽6克加水煎煮,健脾開胃。」
中醫認為:夏屬火,其性熱,通於心,主長養,暑邪當令。可見,夏季養生重點就是養心安神。市民可適當多吃一些涼潤養心之品,如菊花、薄荷、金銀花、蓮子心等,以解暑清心。苦味食物能夠清心火,有助於夏季養心,飲食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荷葉、蘆筍、萵筍、芹菜等。不過,苦味食物多寒涼,胃病患者不宜多吃。
對於心煩、失眠者,可食用一些清心瀉火、安神助眠的食物,如蓮子、酸棗仁、百合、小米、枸杞子等。專家介紹,酸棗仁有養心補肝、寧心安神、斂汗、生津的功效,可將酸棗仁磨成粉末,每天睡前一小時服用一勺。
規避飲食中的安全風 險
食療養生之余,夏季食品安全問題也要格外重視,避免腹瀉、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劉少偉根據當下居民的飲食特點,介紹了多種可能引起食品安全問題的飲食習慣,幫助大家規避風險。
夏季高溫高濕,食物容易變質腐爛,在食物的購買、儲存、烹飪等多個環節都要多加重視。「購買食材時,要選擇新鮮的食品原料,並充分清洗。冷凍食品在烹飪前要徹底解凍,以防食品中心加熱不透。對於沒有吃完的食物,要用保鮮膜密封,按存貯要求進行常溫、冷藏或冷凍保存,冷藏食品一般當天內食用較好。下次食用前,要先確認是否變質,已變質的食品要及時清理,未變質的食品要徹底加熱煮透後方可食用。」劉少偉提醒,「生熟食物應分開儲存,防止交叉汙染,冰箱也要定期清理。」
近年來,不少水果店和街邊小攤的「果切」因食用方便、品種繁多,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不過「果切」很可能會成為「竄稀神器」。專家說,「水果一旦出現黴變,即使只有一個發黴點,其中的有害物質也已侵蝕其他部位,整個水果都不能食用。因此要謹防‘果切’用黴變的水果濫竽充數。水果切開後存放時間久了,其中的維生素很容易氧化、流失,造成營養含量降低。若存放時間過長或保存不當,易受細菌汙染。建議市民盡量不要購買‘果切盒’。」
相較於在家做飯,很多人更傾向於點外賣,免去了高溫的炙烤。專家提醒,網上訂餐時要選擇網上公示有效證照、餐飲食品安全量化等級高、距離近的餐飲服務單位,盡量不網購涼菜、生食品種、冷加工糕點等高風險食品。收到食品後,要檢查外包裝是否貼了有效防止外賣食品在送餐過程中受到汙染的簽封。檢查過後,要及時食用,勿長時間存放。
此次活動由嘉定區馬陸鎮人民政府、嘉定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嘉定區馬陸鎮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承辦,嘉定區馬陸鎮北管村村民委員會和上海市衛生健康公益咨詢服務中心協辦。自2023年5月被納入營養健康社群國家試點建設街鎮,嘉定區馬陸鎮持續推動營養健康社群建設駛入「快車道」,透過構建居民營養「資訊鏈」,打造營養宣傳「教育鏈」,最佳化營養陣地「服務鏈」,將健康理念融入營養健康社群建設,持續提升轄區居民的健康素養水平。
來源:作者:瞿乃嬰 顧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