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今年年初,天氣要比往年潮濕得多。
就比如廣東的朋友們,這兩天又迎來了可怕的「回南天」,走到哪裏都是霧蒙蒙、濕漉漉的感覺。
你還別說,今年氣候如此潮濕,是有原因的。

圖源:壹圖網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於國泳指出:
甲辰年,歲運為土運太過。土主濕,意味著濕氣會來得早。
【黃帝內經】雲:「歲土太過,雨濕流行。」所以,甲辰年全年,降雨都會偏多。氣候濕,人體也會受濕邪影響。
那怎麽辦?
祛濕的食物,趕緊安排起來!

祛濕就喝「紅豆薏米水」
小心愈飲愈濕!
中醫強調辨證施治,所以,祛濕應該先辨證。
同是祛濕,有的藥材偏寒涼,比如薏米、茯苓、敏督利;有的則較平胡,比如白扁豆、芡實。
所以,很多人一提到祛濕就只知道煮「紅豆薏米水」,這是不對的。
濕氣有寒濕、濕熱之分。「紅豆薏米水」這種清熱祛濕的配方,只適用於濕熱,而寒濕者以及陽虛、陰虛、氣虛體質人群,都不適宜。
藥性與濕氣的型別、個人體質都必須對應,才會有效。否則不僅影響祛濕效果,甚至會加重濕氣,造成更大的損傷。

4個祛濕方,看看哪款適合你
1、寒濕
常見如胃脘、關節冷痛,關節酸困屈伸不利,遇冷或夜晚加重,舌質淡,苔白膩或水滑。
要解決寒濕之邪,需祛濕散寒。平時在煲湯、炒菜時,可以適當加入溫性的姜片、花椒、陳皮、砂仁,能起到苦溫燥濕的作用。
寒濕者往往還存在脾胃虛寒,可適當加一些健脾的藥材,如茯苓、淮山、黨參、陳皮等。

圖源:壹圖網
養生推薦:四神豬肚湯
①茯苓、芡實、蓮子與淮山各15克,倒入清水中浸泡一小時,漂洗幹凈,豬肚半個,用面粉和鹽多次搓洗幹凈;
②將豬肚套在盤子上,加6粒花椒一同入冷水鍋中焯燙,煮沸後倒出清洗幹凈;
③將豬肚切成條和燉湯料一起放入燉鍋內,加少許蔥姜,加水;
④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燉煮2小時,出鍋前加適量鹽調味即可。
2、濕熱
常見如口苦、口幹、口黏,渴不欲飲,面赤唇紅、口舌生瘡,頭痛身重,厭油、不思飲食,上腹脹滿,腹痛、小便燒灼熱痛,排便後肛門熱痛,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濡數。
少吃甜食、甘甜飲料、辛辣刺激的食物、肥甘厚味,忌飲酒(濕熱之性最大)。
宜食清熱祛濕的食物,如綠豆、冬瓜、絲瓜、赤小豆、西瓜、綠茶等。
養生推薦:海帶綠豆湯
①幹海帶泡發後,洗凈切絲;
②鍋內放適量的清水,放入綠豆、姜片,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至綠豆開花,撈走浮在水面的綠豆皮,加入海帶,待海帶煮軟後,加入紅糖即可(也可換成少量鹽)。

圖源:壹圖網
3、風濕
此處與西醫學中風濕是兩種不同概念,常見於外感疾病,如感冒,可見惡寒(或惡風)、發熱(或自覺無發熱)、頭身及皮膚酸痛、鼻塞、流清涕、噴嚏、咽喉癢痛、微咳、脈浮、苔薄白為主要表現。
此時可予疏風勝濕,使用祛風濕藥物使風濕之邪從肌表外解,可用生姜、蔥白、荊芥、防風、白芷等藥物熬湯溫服。
養生推薦:蔥白紅糖姜茶
蔥白兩段(保留蔥須),生姜三片,紅糖20克,加水煮沸後熱飲。
4、暑濕
尤以南方暑夏潮熱天氣為多見,常見身熱不揚、汗出不暢、頭身沈重、胸脘痞滿不適、不思飲食、惡心欲嘔,苔膩、脈濡數等癥。
可選用藥食兼用中藥材香薷、山藥、扁豆、芡實、蓮子、薏苡、荷葉、蘆根等煲湯、煮水飲以祛暑化濕等。

圖源:壹圖網
養生推薦:香薷茶
香薷9克,厚樸6克,白扁豆20克。以上研為粗末泡茶,代茶飲。
(可按上述比例備料打粉後充分混合,以25克每份分裝成袋泡茶,每天取1包。懶得自己搞的,很多零售藥房都可以代勞~)
提醒: 更專業的祛濕,建議找中醫師幫忙,辨明是哪個部位的濕邪(如肺、脾胃、肝、經脈、肌膚等),進行相應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