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以交流合作破解中醫藥國際化難題

2025-03-13養生

作者:陳倩倩

「中醫藥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開啟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藥承載深厚的文化底蘊,蘊含獨特的醫學價值,為全球健康事業的新突破帶來了希望與契機。

在臨床實踐中,中醫藥展現出卓越的療效。對於許多慢性疾病,透過其綜合調理,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發展,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同時,中醫藥在養生保健領域也獨具優勢,其強調「治未病」:透過飲食、運動、情誌調節等多種方式預防疾病的發生,這與現代醫學倡導的預防為主理念高度契合。

在抗擊新冠疫情中,中醫藥全程深度參與並行揮了重要作用。人類健康需要中醫藥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中醫藥在推動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傳統醫學戰略】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盡管如此,中醫藥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是文化差異。 西方醫學基於實證研究和實驗科學,其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與中醫藥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存在較大差異,這使得西方社會在理解和接受中醫藥時存在一定困難。

其次是法律政策限制。 各國對藥品和醫療器械的註冊審批、監管標準不同,只有少數國家制定了專門的、綜合的中醫藥法規。還有一些國家雖無專門的中醫藥立法,但有補充和替代醫療立法,中醫診療手段在替代醫療體系內得到承認或部份承認。然而,相當多國家缺乏中醫藥相關立法,中醫的法律地位處於「灰色地帶」甚至違法狀態,限制了中醫在當地的發展,難以為中醫藥在該地的發展提供充分保障。

再次是中醫藥自身品質標準體系有待完善。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計數據,中醫藥傳播範圍已擴大至196個國家和地區,全球超過三分之一人口接受過中醫藥相關治療。然而缺乏足夠的國際標準制約著中醫藥「走出去」,中醫藥品質不穩定影響消費者的信任和認可,西方國家對中藥的原材料品質和安全一直是存在疑慮的,這也是中醫藥「走出去」必須破解的一道難題。

第一,巧破中醫藥國際化的文化「迷障」。

消除文化差異就意味著要將「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傳播出去,使「辨證論治」的診療方法獲得國際認可。加強中醫藥國際教育合作,培養國際化人才是消除文化差異的有效途徑。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藥國際教育合作截至目前已為94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2萬余名中醫藥專門人才,其先後與31個國家和地區的118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並在中國-中東歐國家「17+1」合作機制框架下與羅馬尼亞布拉索夫特蘭西瓦尼亞大學建立了第一個經官方認證、得到歐盟國家認可的中醫碩士學位計畫。

透過中外院校合作辦學首先可以提升中醫藥的國際認可度,促進學術交流與創新。西方學生和學者透過學習中醫藥理論,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後蘊含的中華哲學和文化內涵。其次可以擴大中西教育理念共識,在高品質人才培養道路上並肩,培養出既掌握中醫藥傳統理論,又熟悉西方醫學研究方法的復合型人才,使該類人才能夠在國際舞台上更好地推廣中醫藥,從而在文化方面增強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可信度和影響力。

第二,跨越中醫藥國際化的法律「關卡」。

發揮法律法規「保駕護航」的保障職能,需要推動國內外立法協同與並進。首先在國內完善和細化中醫藥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同時結合各國法治國情,向各國政府的立法與行政機構推介和解釋中國的中醫藥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爭取各國在其本國既有的衛生與醫療法律體系中納入中醫藥,或專門就中醫藥出台對應的法律法規。

2021年,紐西蘭已將中醫藥正式納入國家立法管理(衛生從業人員資格保證法HPCA),並成立中醫委員會作為獨立的法定機構。立法涵蓋中醫藥的執業資質、行醫執照、診療範圍、監管範疇、懲戒頻繁等諸多領域。這就意味著中醫藥、針灸治療方法合法進入醫院,為中醫藥診療在紐西蘭規範有序開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三,築牢中醫藥國際化的標準「基石」。

中醫藥走向世界需積極推動國際標準的制定,而推動國際標準就要求國內中醫藥標準化建設的不斷完善,再將「中國標準」透過磋商推向國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了【中醫藥標準化行動計劃(2024—2026年)】,為2024-2026年的中醫藥標準化工作制定了國內目標,又對推動中醫藥標準國際化制定了計劃。

目前,中醫藥領域國際標準主要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釋出,標準透過需經該組織成員三分之二以上專家同意。因此,要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修訂,使各項政策制定朝於我有利方向發展,建立適合中醫藥發展的標準體系,為中醫藥國際化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同時,應當培養一批中醫藥標準化領軍、骨幹人才,使其成為既了解業務又能參與國際磋商爭取利益的「多面手」。

交流與合作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青蒿素是走向世界的中醫藥,以價格低、見效快、副作用小,被非洲民眾稱為「來自遙遠東方的神藥」。針灸從「東方巫術」到最終進入美國醫保支付計畫的歷程所示,中醫藥需平衡傳統特色與現代標準,以療效為核心,將文化基因轉化為醫療價值,才能真正成為人類健康的共同財富。

(作者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