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季的到來,氣溫逐漸回暖,但早晚仍顯寒冷,晝夜溫差明顯,多地還可能遭遇「倒春寒」。這種天氣變化容易對血管造成壓力,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但如何科學地「春捂秋凍」,卻是一門學問。對此,老西門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主治醫師袁莉妮給出了專業的建議。

春季氣溫起伏不定,這種變化會啟用人體的交感神經系統,導致血管痙攣、血壓劇烈波動,從而增加心絞痛、急性心梗及腦卒中的發生風險。同時,春季也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高發期,心血管病患者一旦患病,炎癥反應會加重心臟負擔,誘發心力衰竭。因此,醫生建議,最好根據氣溫變化,「捂」到清明前後,特別是心血管病患者要格外註意。

袁莉妮醫生指出,「春捂」要在春季平均氣溫達到15°C以上,且晝夜溫差小於8°C以內時進行。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春季氣溫溫差較大,波動明顯,會刺激人體的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因此,這類人群在春季要特別註意保暖。

中醫認為,捂對部位也很關鍵。頭部散熱占全身30%,佩戴薄帽可以減少熱量流失;腹部保暖有助於維持內臟血流穩定,能有效保護胃、脾、腸等器官;頸部受涼易誘發頸動脈痙攣,特別是頸動脈狹窄患者更要註意頸部保暖,避免因血管痙攣而誘發腦缺血;下肢迴圈障礙患者需穿著厚襪或護膝,避免「寒從腳起」,特別是糖尿病足等下肢血液迴圈有障礙的人群,更要註重下肢的保暖。

袁莉妮醫生強調,「春捂」並不是一味地增加衣物,而是透過自身對體溫的調節來保護心腦血管。在捂的時候要有講究,重點捂住頭部、頸部、腹部和下肢等關鍵部位。同時,「春捂」要有度,主要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為宜。如果「捂」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於15°C,也不必急著脫衣服。但如果覺得「捂」得身體出汗,則要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被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總之,春季保暖要科學、適度,根據氣溫變化和個人體質來合理調整衣物,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和下肢血液迴圈有障礙的人群,更要註重關鍵部位的保暖,以預防疾病的發生。

記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編輯 / 孫沖
圖片 / 邵林峰 瞿煌俊
1. 黃浦又有新玩法!從外灘出發,蘇州河新航線來啦→
2. 2025黃浦區僑界法治宣傳月啟幕!精彩亮點搶先看→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釋出,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資訊釋出平台,如您認為釋出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