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時節 #
每年6~9月,一場場雨水過後,山林間的野生菌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上山撿菌子」「全家吃菌宴」成了不少人的夏日儀式感。然而,這看似尋常的美味背後,卻藏著致命風險——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統計,2024年中國發生599起蘑菇中毒事件,共影響了1486名患者,導致13人死亡,病死率為0.87%。為何美味的菌子會變成「奪命殺手」?我們該如何避開這場「舌尖上的冒險」?
一、毒菌不「挑臉」:
致命的「溫柔陷阱」
很多人以為「顏色鮮艷的菌子才有毒」,但現實可能顛覆認知。在已知的1000多種有毒野生菌中,致命性最強的往往長得「樸實無華」。比如被稱為「奪命白蘑菇」的白毒傘(學名「致命鵝膏」),通體潔白,傘蓋光滑,常被誤認成可食用的「白參菌」。
而灰花紋鵝膏更是「偽裝大師」,灰色傘蓋帶著細密花紋,與常見的「雞樅菌」「牛肝菌」外形極相似。
這些毒菌的「殺手鐧」是鵝膏毒素。這種毒素化學性質穩定,耐高溫(100℃煮2小時仍不分解)、耐酸堿,一旦進入人體,會像「細胞破壞者」一樣鉆進肝臟細胞,抑制蛋白質合成。中毒者初期可能只是輕微惡心、腹瀉,容易被當成「腸胃炎」,但2-3天後,肝臟會快速衰竭,出現黃疸、腹水,若不及時搶救,死亡率高達60%。
除了致命的肝損害型毒菌,還有兩類常見「麻煩制造者」:
神經精神型毒菌:代表是毒蠅傘(紅色傘蓋帶白點的「童話蘑菇」)和裸蓋菇,它們含有的裸蓋菇素會刺激中樞神經,讓人產生幻覺——有人看到「小人跳舞」「彩色瀑布」,有人聽到「耳邊有人說話」,甚至出現暴力、自殘行為。2022年雲南就有村民誤食後,光著腳在山路狂奔,稱「有老虎追我」。
胃腸型毒菌:如青褶傘、毛頭鬼傘,毒素會刺激胃腸道,導致劇烈嘔吐、腹瀉,雖很少致命,但可能因脫水或電解質紊亂危及老人、兒童。
二、「經驗主義」害死人
正在奪命的4個誤區
野生菌中毒事件頻發,很多時候並非「明知故犯」,而是源於對毒菌的錯誤認知。以下4個常見誤區,你可能也中招過:
誤區1:
「顏色鮮艷=有毒,樸素=安全」
這是流傳最廣的錯誤觀念。前文提到的白毒傘、灰花紋鵝膏都是「素面朝天」的致命毒菌;相反,橙蓋鵝膏(俗稱「雞蛋菌」)顏色橙黃鮮艷,卻是可食用的美味。 2025年5月29日,湖南永州祁陽一家6口誤食灰花紋鵝膏住院治療,經過六天搶救,5人已經轉出重癥監護室,但五歲的兒子仍在兒科重癥監護室。
誤區2:
「高溫煮、油炸能去毒」
鵝膏毒素、裸蓋菇素等化學性質穩定,高溫、油炸、爆炒都無法破壞其結構。四川某家庭用毒菌煮火鍋,煮了1小時後全家食用,仍導致2人死亡。
誤區3:
「憑經驗采摘,以前吃過類似的」
野生菌種類繁多,很多毒菌與可食用菌是「近親」,僅靠肉眼難以區分。比如「致命鵝膏」與可食用的「擬卵蓋鵝膏」,只有專業人士透過顯微鏡觀察孢子結構才能辨別。雲南一位有30年撿菌經驗的老農,年因誤認「灰花紋鵝膏」為「牛肝菌」,導致全家3人中毒。
誤區4:
「小動物吃了沒事,人就能吃」
松鼠、野兔等動物對某些毒素的耐受性遠高於人類。比如毒蠅傘對人有毒,但馴鹿吃了卻能安然無恙;而小鼠能耐受的「月夜菌」毒素,對人卻是致命的。
三、中毒了怎麽辦?
黃金4小時別錯過
萬一誤食毒菌,第一時間的急救措施可能決定生死。不同毒素的發病時間不同,但肝損害型中毒有個「假愈期」——誤食後6~12小時出現惡心、腹瀉,2~3天後癥狀會暫時緩解,讓人以為「沒事了」,但此時肝臟正在被毒素悄悄破壞,一旦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可能無力回天。
正確的急救步驟是:
1、立即催吐 在中毒者清醒時,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喉,促使嘔吐,減少毒素吸收(註意:孕婦、昏迷者不宜催吐,避免誤吸)。
2、盡快送醫 帶上剩余的菌子樣本(或清晰照片),告訴醫生「吃了野生菌」,幫助快速診斷毒素型別。肝損害型中毒需盡早用「鵝膏毒素解毒劑」(如水飛薊素),或進行血液凈化治療。
3、別信偏方 民間流傳的「喝鹽水」「灌肥皂水」「吃草藥」等偏方毫無科學依據,可能延誤治療。
四、遠離風險:
三條「保命原則」請牢記
預防野生菌中毒,最根本的方法是「不隨意采食」。記住以下3條原則,讓美味與安全同行:
1、不采、不買「來源不明」的野生菌
不要隨意采摘山林、路邊的野生菌,尤其是不認識、沒吃過的種類;購買時選擇正規市場,要求商家提供可食用證明,拒絕「散裝」「農戶自采」的不明菌子。
2、只吃「確認安全」的菌
可食用的野生菌(如香菇、雞樅、松茸)通常有穩定的形態特征,且經過長期食用驗證。如果是第一次吃某種菌子,先少量嘗試,觀察24小時無異常後再食用。
3、加工時「煮熟煮透」
雖然高溫不能破壞致命毒素,但徹底煮熟能減少胃腸型毒素的刺激(如某些菌子未煮熟會導致輕微腹瀉)。同時,不混合多種野生菌食用,避免中毒後難以判斷毒源。
五、結語
菌子雖鮮,生命更重!
「嘗鮮一時爽,中毒悔斷腸。」每年雨季,野生菌中毒的悲劇都在重復上演,但只要我們放下「僥幸心理」,不盲目相信「經驗」,不挑戰「未知」,就能避開這場「舌尖上的風險」。畢竟,再鮮美的味道,也比不上健康與生命的可貴。這個夏天,讓我們對「不明菌子」說「不」,守護好自己和家人的餐桌安全。
審稿專家:民權縣人民醫院 杜冰 副主任醫師
作者:雲南安寧市第一人民醫院 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