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被診斷出患有腰椎間盤突出。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為什麽過去不常聽說的疾病,如今變得如此普遍?這不僅讓老年人本身感到困惑,也引起了家庭成員的擔憂。
如果你曾註意到周圍長輩因腰痛四處求醫,或者自己偶爾也會感到腰部僵硬酸痛,你可能正在經歷潛在的腰椎間盤問題的「早期訊號」。實際上,腰椎間盤突出並非只出現在劇烈運動或重體力勞動者身上。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還是長期積累的身體負荷,都可能成為導致問題加重的「幕後黑手」。

腰椎間盤位於脊椎骨與骨之間,就像汽車懸掛系統的減震器。年輕時,這些「減震器」通常彈性十足,能夠承受日常活動中的各種沖擊。然而,伴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椎間盤會開啟一個逐漸退化的行程。在這個過程中,椎間盤裏的水分持續減少,彈性也大不如前,嚴重時,甚至會出現纖維環破裂,或者髓核突出的情況。
以一塊新鮮的橡皮為例,剛買回來的橡皮柔軟、有彈性;但長期使用後,橡皮會逐漸變硬,甚至開裂。同理,腰椎間盤也是「有壽命」的。特別是老年人,隨著椎間盤的水分減少,耐受能力下降,再加上一些不當的日常行為,很容易使椎間盤承受超出其承載力的壓力,最終導致突出的發生。

腰椎間盤突出為何在老年人中更加普遍?
衰老與退化
衰老帶來的生理變化是無法逆轉的。步入老年時期,椎間盤的纖維環慢慢失去厚度,變得越發薄弱,髓核也因為水分缺失而失去往日的飽滿。在這種情況下,哪怕只是進行像彎腰這樣日常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動作,都可能使得椎間盤承受額外的壓力。一旦壓力超出負荷,髓核就可能突破原本的位置,「跑」 到椎管裏面,進而對周圍的神經形成壓迫,引發一系列不適癥狀 。
運動不足與肌肉力量下降
老年人運動量普遍減少,腰背肌肉的力量逐漸削弱,而肌肉的衰退會降低脊柱的支撐力。當脊柱缺乏「護衛」,即便是正常的行走或站立,也會使腰椎間盤承受更多負擔。肌肉力量的不足,就好比松掉了輪胎的幾顆螺絲,車子開得越久,越容易出問題。
生活習慣的改變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逐漸依賴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長時間的久坐不動會導致腰椎持續受壓,使得椎間盤內的壓力無法有效釋放,久而久之會造成慢性損傷。另外,不正確的坐姿以及在彎腰拾物時突然用力,都可能成為導致腰椎受損的「致命一擊」。

日常生活中的4個高風險行為
醫生建議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以下四類行為,以減輕腰椎間盤的負擔:
1.反復彎腰取重物
在彎腰提起重物時,腰椎所承受的壓力是正常情況下的三倍以上。特別是當人們直接彎腰去撿東西,而不是先蹲下再起身時,會給椎間盤帶來極大的壓迫力。
2.久坐或久站不動
久坐會讓椎間盤長期處於高壓狀態,而久站不動則缺乏腰部肌肉的動態支持。兩種行為都會加速椎間盤的退化。
3.突然的扭腰動作
老年人尤其要註意,突然的轉身或扭腰動作可能導致椎間盤受到突發性剪下力,從而加重突出程度。
4.長時間保持不良姿勢
不管是看電視時歪著坐,還是趴在桌上打盹,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都會導致椎間盤的應力分布不均,增加受損風險。

腰椎間盤突出的預防不能僅僅依靠「多註意」或「少幹某事」。相反,我們需要透過科學的方法調整生活習慣。例如,每隔一段時間適當站起來活動,使用背靠良好的座椅,並學習正確的提物姿勢。此外,老年人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一些輕量級的腰背肌鍛煉,以提高脊柱的穩定性。這些都能顯著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的風險。
與其在疼痛來襲後四處求醫,不如提前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為腰椎「減壓」。醫生也指出,隨著公眾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關註椎間盤健康。希望透過科普文章的傳播,更多家庭能理解腰椎間盤退化的過程,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從而減少此類問題的發生。